初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非常高,想要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是考取教师资格证,不管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只有具备教师资格证才具备从事教师工作的资格。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初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依附性 C.时代性 D.独立性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长期性、民族性、生产性和阶级性。其中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题干中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因此本题选择A。
BC选项,均为干扰项,故排除。
D选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和不平衡性。与题意无关,因此D项错误。
综上,B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
2.我国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本题选1C。
A项,孔子思想核心的最高境界为“仁”,提出了循循善诱、学思结合、有教无类以及因材施教等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与“教育”一词的由来无关。
B项,墨子的思想为“兼爱”和“非攻”,并提出了只是获得的三条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
与“教育”一词的由来无关。
D项,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外铄论的思想,与题意无关。
综上,ABD三项均与“教育”一词的由来无关,故本题选C项。
3.上课过程中,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会不由自主的把头转向门开的方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3.【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A选项,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B选项,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要注意的东西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
C选项,随意注意即有意注意,所以随意注意也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D选项,有意后注意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题干中上课有人推门进来,大家看向门开的方向属于没有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符合无意注意的概念,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此题选B。
二、辨析题
1.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对象与活动上属于注意转移。
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而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题干中描述的是注意的分配。故题干说法错误。
2.正规的教育只有正向功能,没有负向功能。
2.【参考答案】本题说法错误。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
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不论是何种教育方式都存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故此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教育的属性有哪些?
1.【参考答案】
教育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永恒性即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的历史性即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教育既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具有历史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前面,也可能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2.简述影响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
2.【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证免考是真的吗
影响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先天素质,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2)早期经验,一般情况下,早期阶段所获得的经验越多,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3)教育与教学,能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等。
四、案例分析题
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王某是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的一名男生,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
问题: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名学生的高考焦虑症状进行分析指导。
【参考答案】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因素
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学生逐渐对考试产生反感。势必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形成恐惧、紧张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