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公费师范生从教资格评价改革可能面临的 挑战及应对策略
作者:***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21年第08期
        摘 要:近年,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一直在改革,公费师范生也将迎来“免试认定”。由培养高校负责公费师范生从教资格的考核认定具有一定的质量风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改革风险。教育部可以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方面做好公费师范生办学质量监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整合区域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教师教育院校力量应对挑战,定向就业设岗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职责。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从教资格改革;评价改革
        2020年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促进更多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增加就业,在已对教师职业资格实行“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的基础上,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建立教师教育院校对师范生教学能力进行考核的制度。加快推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开展教师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审核,
审核通过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可免试认定教师资格。
        根据相关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研究出台了《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招收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的高等学校从2021年起,可参加免试认定改革。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另行印发)和培养目标分类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2021届及以后年份毕业生可凭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结果,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
        步入教育评价改革“深水区”的近几年,相关评价政策已进行了多次调整。2015年以来,为提高教师资格证的权威性,全国各地(除内蒙古、西藏、新疆外)实施了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简称“国考”)。由此,该考试程序更加规范、难度也有所提高。相关研究发现,其通过率基本控制在30%左右。然而,这个政策实施后,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需要同样参加“国考”才能获得从教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范专业的吸引力。为解决类似问题,教育部于2017年推出了“师范专业认证”,并分为一级认证(办学资格认证)、二级
认证(相关高校相关专业通过后,可自行组织面试)、三级认证(相关高校相关专业通过后,可自行组织笔试、面试)。2017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证还增加了小学全科、心理健康教育等门类供学生选择。
        如何开展教师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审核和确定有较强普适性和针对性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个“办学质量审核”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有何不同?“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与2012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8年颁布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关标准如何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又该如何保障在一定区域内不同院校考核的从教资格门槛同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公费师范生教师资格证“免试认定”改革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由培养高校“合理控制考核合格率”是否存在隐患
        《实施方案》规定,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包含培养过程性考核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由各校组织针对同一
专业统一命题)。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合格的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由校长签发《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有效期3年,内容包含思想品德及师德情况、任教学段和任教科目、有效期起止时间等。《实施方案》还规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命题组应包含校内外教师教育专家、一线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等。
        据笔者调研了解,当前部属师范院校的公费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比较高,而一些以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为主的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却存在毕业未能拿到教师资格证而“被动违约”的情况,且不同省份差异较大。此次教师资格证“免考认定”改革,可能会给后者带来希望,但也会带来更大的“学风堕落”隐患,毕竟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一直是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与此同时,这种培养高校“免试认定”的从教资格与师范生(含公费师范生)通过“国考”获得的从教资格效力是否应该相同?由公费师范生所在院校对师范生进行考核,是不是相当于给了“教练员”担任“裁判员”的机会?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很多公费师范生培养院校的很多专业还没有开始“二级”和“三级”师范专业认证。
        (二)鼓励高校师范专业办出特是否能满足中小学校的需求
        实施多元的教师资格准入,在某种程度上是尊重師范院校办学主体地位,鼓励其办出
特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面对高校教师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办学自主很可能会导致“放任不管”或者以高校自我学科研究方向为主。目前就出现一些公费师范生培养院校曲解《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中的“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学期”要求,将公费师范生直接一次性下放到薄弱学校顶岗实习一年,或者为支持所谓特学科发展而针对公费师范生开设一些脱离他们今后工作实际的高校“特课程”。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是否需要这些“特”?尚处于“补短板”的发展阶段是否需要那么多“特”?因相关高校培养公费师范生在考研率、就业率、教师资格证通过率等方面评估负担很小,教师资格证“免考认定”后难免会出现一些不以“准教师”长远发展为目标的怪象。
        而事实上,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相比普通师范专业要求更高,因为其既要关照公费师范生工作后将面临的农村学校需要,又要考虑公费师范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不会在5~6年服务期内被社会发展所落下。2020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村小、教学点新招聘的教师,5年内须安排到县城学校或乡镇中心校任教至少1年”“鼓励城乡学校和教师结对子、手拉手”。也就是说公费师范生面临的教育实践学习环节任务更多元,绝不是放手不管,而且公费师范生中的大多数“农村小学全科师范生(类似全科医生)”需要学习的课程也更多。
        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提供的引领评价改革契机
        (一)可引领教师教育环节评价改革
        以往,根据教师资格证“国考”规定,师范生只有到了大三以后,才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这种情况下,专科生只有两次考试机会(个别省份是只有一次机会),类似高考的情形。以不少公费师范生会选择申请“免试认定”的小学全科类别教师资格证为例,其笔试和小学其他学科一样,面试程序一般是随机抽取语文、数学、英语中的一科进行试讲,然后进行一项自选才艺展示(其他单一学科是答辩)。由于考试的复杂性和试讲科目的随机性,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证的获取难度比较大。且在面试过程中,为了和其他学科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持时间上的一致,小学全科类别的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程序也存有改进余地。故而,考核权适当下放也提供了这个空间。
        另一方面,落实过程性评价,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参照,则是“新高考改革”一直倡导的目标,但推行比较困难;“毕业会考”(这里可以相当于高校实施的“培养过程性考核”)纳入高校录取参照也困难重重,社会认可度不高。故而,高校的师范教育专业改革能否先行?也即是否可以从教育的“工作母机”——教师教育环节评价改革来探路呢,笔者认
为现在是提供了一个契机。
        (二)可引导农村小学全科公费师范生提高艺体素养。
        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接连下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农村中小学即将在艺体教育和评价方面迎来重大改革。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将提高正在各高校作为未来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公费师范生艺体素养当作突破口,以教师教育评价改革带动基础教育评价。当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艺体教育是个新命题,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安排艺术、体育课程是个难题。传统艺术、体育师范教育院系的教师在面临没有相关基础的高中生教学时会比较困难;公共体育教研室、公共艺术教研室则习惯根据大学生的诉求开设相关课程,对农村中小学的需要则很难科学把握与判断。伴随各地“将体育、艺术学科纳入中招考试并增加分值”的呼声,笔者认为公费师范生的艺术素养考核在一定时期内参考中招考试的标准和流程或许可行。
教师资格证免考是真的吗        目前,体育已被纳入中招考试,部分省份的一些地市也已开始将美术、音乐纳入中招考试科目。中招考试是农村中小学生和家长较为关注的考试,相比高考,中招考试离他们
也更近,更可能产生评价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的全科师范生“毕业艺术考核”借鉴中招考试的相关流程与标准,想必是相对科学且易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在实际操作中,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高校可以邀请先行试点地市的中招考试评委担任“艺术教学技能考核”专家,根据经验科学设定通过率或通过标准。如果通过类似“中招艺术测评”,则可以允许小学全科专业师范生申请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证;如果没有通過,则可只允许其申请小学单科教师资格证。当然,这只是个艺术教学基本功考核加试,不影响相关高等师范院校组织的其他考核,如笔试和面试等环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督促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提高适应农村中小学需要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小学全科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
        三、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采用的防控“一放就乱”策略
        (一)教育部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方面做好公费师范生办学质量监控
        实施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是深化“放管服”的重要举措,能缩短各地教育的阶段性差距。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也是行政监管的怪圈,在国家强化教材管理和振兴教师教育的背景下,教育部相关部门应在做好师范专业数据审查(一级认证的主要内容)的同时,做好公费师范生培养教材质量的监管,尝试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试行
版)基础上出台“公费师范生教育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比“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更重要。毕竟各地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而教师职前、职后的能力要求差异并不大。和基础教育领域一样,国家层面要掌控好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具体各区域、各学段毕业要求则由基层单位把握。从2007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即开始了公费师范生培养,其经验和教训需要教育部在各省扩大公费师范生招生之际做一引介。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整合区域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教师教育院校力量应对挑战
        《实施方案》规定,各有关高校要按照属地原则归口管理,将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办法上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审核汇总信息,上报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目前,各省的公费师范生的招生计划和培养主要由各省协调区域教师教育院校承担,本着“权责一致”原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确保教师教育质量应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加强监管。
        目前,只有个别省份有相对统一的培养方案,在这方面,教师职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落后于教师职后教育的,即使公费师范生因专业特殊性已经“在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
例如,《山西省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2019)》明确要求各市、省属师范院校构建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与高校共同培养公费师范生的机制,遴选一批县(市、区)建设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公费师范生主要到实验区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该政策明确了教育实习环节要求,因为其更需要行政介入来协调高校和设岗地中小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