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龙西北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下图是某学者经制的《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  )
A.以成周为中心分封  B.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3.春秋前期,盟哲(结盟立的)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
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这表明(  )
A.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B.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
C.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D.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
4.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则说:“仁者,爱人”“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这反映了二者(  )
A.阶级立场的迥异  B.治世理念的分歧
C.道德修养的高低  D.所处时代的不同
5.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股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
A.普遍推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恢复宗法分封制  D.用权术驾驭大臣
7.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特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扬州人事考试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8.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西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9.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  )
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
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
10.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缓慢  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
C.社会动荡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11.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背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12.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
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D.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13.下表是隋唐时期户数统计表,根据表格信息可以推知(  )
隋唐时期户数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890多万户
唐太宗贞观初年
200多万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万户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918万户
A.隋炀帝时期户口数可能有夸大B.唐朝前期社会发展较为稳定
C.天宝年间户数为唐朝人口顶峰D.两税法推动玄宗时户数激增
14.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治制度的导向
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门阀势力的衰弱
15.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两税法广泛推广
C,落钺割据的出现  D.均田制受到破坏   
16.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客观上反映出唐代(  )
A.文化气派的宏大  B.平民社会逐渐形成
C.社会控制的松弛  D.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17.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马球运动也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  )
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B.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
C.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18.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道—府州军监—郡守—转运司 B.路—府州军监—转运司—通判
C.路—参知政事—郡守—节度使 D.省—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19.“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20.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大都依次为路、府、州、县,但边疆行省则有所不同。下图为云南行省管理层级结构示意图。该图表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
A.完善了少数民族地区郡县设置
B.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
C.扩大了地方行省的民政事务权
D.运用犬牙相入原则以节制边疆
21.书肆(古代书店兼刻书作坊)晚唐以前多集中于洛阳、长安,固定于市,销售对象多为士大夫阶层。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街市中书肆日盛,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源是(  )
A.赚版印刷术推广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文化重心的南移  D.科举考试范围扩大
22.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果,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集”。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