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国内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研究状况,针对广西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企业产教融合动力不足、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提出做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培育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双主体、突出行业主导构建多种合作模式、实现高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双向互动、构建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机制等对策,促进广西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广西高校 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 实现路径
福建教师招聘报考条件【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05-03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实施阶段。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等有效途径。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这将为广西高校人才培养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基于国家鼓励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一系列政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研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发展模式是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互相合作、互为补充、协调统一培养人才。研究者朱纪华认为,协同育人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可以在发挥各自
独特作用的同时取长补短组建成共同育人网络。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最根本职能。但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职能和企业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上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现有资金、人才等局限下,高校和企业只有结成战略联盟,在合作中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才能填补战略业绩与战略目标之间的缺口。高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深度融合,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和科研成果转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实现双赢发展,产生“1+1>2”的效应。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如日本的“官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双元制”,加拿大的校企合作社区化“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校企合作市场化运作体系等。二是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运作机制研究。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认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作机制,要明确学生职业发展方向,允许学生走出校门,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参加社会实践,到社会学习实用技能。三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如美国就通过多项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合作,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高科技企业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颁布法案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和小
企业孵化,优化大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宏观政策环境,支持各地各大学和商业企业协同育人,催化关键性、突破性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具有切实可行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另外,还颁布《美国高等教育法》和《美国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优化大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宏观政策环境,支持各地各大学和商业企业协同育人,催化关键性、突破性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具有切实可行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
广东省事业单位编制考试国内学者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研究。根据合作方式的不同,主要有共建实体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合作模式、技术转让模式等。二是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动因的研究。方德英认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提高效率,加速创新,创造协同效应。姜健认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三是关于大学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育人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冯艳提出,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和内容,对联合培养给予政策倾斜和立法保障。王新凤认为,要规范合作教育中各主体的法律关系,完善合作制度。四是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学生就业的研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就业机会,同时,企业也能获得学校的智力支持,降低人力资本、选聘合适人才。由上可见,这些学者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上提出中肯建议,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二、广西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现状
当前,广西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企业产教融合动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
广西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探讨
□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 张 彦
治校策略·
力不足、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不够的问题。一是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需要承担各种风险,在接纳实习实训的学生后还要承担学生“人身安全”风险,这些风险使企业不敢轻易做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二是政府优惠政策和支持力度不够,协同育人出现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一冷一热现象。尤其是在税收减免等方面,政府的优惠政策不足导致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短视”,只看眼前利益,怀抱“拿来主义”思想,立足“用人才”但忽视“养人才”。另外,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为主,更多围绕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堂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教学,并且以高校教师为主要教学队伍,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缺少有效对接,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理论上较强但是动手能力偏弱,导致部分学生就业难。为此,有必要改变现有人才培养观念,借鉴德
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模式。
三、广西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当前,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和部分著名企业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上进行深入探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生多种模式,如订单班模式、冠名班模式等。现阶段,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大多采取以培养全日制学历学生为主模式、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和高校全日制学生培养双向结合模式、企业内部职工知识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培训为主三种模式。具体而言,广西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也取得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广西高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粤港澳大湾区内众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必将极地大促进广西经济发展。为此,应综合考虑自上而下的顶层战略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校企双赢为共建目标。双赢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础和目标,只有双赢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美誉度。二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石。当前,基于广西区内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距离的限制,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企业对广西的高校还缺乏了解,这就需要广西高校在顶层设计时主动以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切实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内企业的内部需求,从省域范围高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培训,在提供技术服务平台、落实企业导师制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三是构建一体化的决策沟通平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双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真正校企协同育人。
(二)培育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双主体
高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共同参与决策并实现相互促进。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各环节要充分体现互惠互利、互动互进的原则。如合作培养人才的课程教学主要由高校进行管理,企业主要负责学生的科研训练以及学位论文的完成。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应该在权衡和兼顾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各方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合作宗旨、合作原则、职责义务与经费分担。如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合作前期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书,协调沟通并共同商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使用以及基地建设等重大事宜,并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师资等的有效有序共享,实现合作双方的资源共享。如广西财经学院与广西糖网食粮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共建广西糖网商务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企业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广西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
(三)突出行业主导,构建多种合作模式
广西高校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企业开展调研,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建设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主要可包括生产性实践基地、研发中心、开放性实验室、研究所等,这种模式利用高校的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高校学生参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而企业可以利用资金、技术等优势进行成果产业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有专业优势的高校与大中型企业的联合研究开发。高校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还可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广西高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社会实践,从企业最基本的操作实践做起,在校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探索,毕业后直接为企业及用人单位服务。
(四)实现高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双向互动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和科学研究,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内涵发展。限于时间和精力,部分高校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相对欠缺。企业因为长期在市场运营,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但是人力资源和研发经费投入有限。高校教师往往存在理论功底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的实践锻炼,尤其对理工类学生而言,要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生产工艺与技能;
对企业而言,要实行企业导师制度,既获得高校的智力支持,又可以降低成本支出,从合作中得到相应的实惠。高校与企业要制定有关企业导师制度的管理文件,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创造机会,合作培训校内和企业导师,这既可以有力地保证高校的师资水平,同时又可以提升高校的专业教学水平。
(五)构建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机制一般需要在四个方面展开:一是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三是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四是评价时间的全程化。评价内容综合化是指学生在课程考核时改变过去过多考核理论知识的做法,改成增加动手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人文素质、理论知识、动手技能。在做好平时课程考核评价外,重视教学质量整体评价和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全
·治校策略
面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除学校作为考核主体外,还应该增加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比重,增加企业评价比重,增加学生家长评价的比重,增加第三方研究机构评级的比重,完善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评价形式多样化是指改变传统课程考核时以试卷分数为评判标准的做法,按课程内容的差异采用实践操作、现场问答、主题报告等灵活多变的测试方式。评价时间的全程化是指改变传统期
末一张试卷定质量的方式,注重学生过程跟踪测试和考核,拓展考核场所和评价时间,可以将就业后的企业跟踪纳入考核范围。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的育人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共赢,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新的机遇,广西高校应紧紧跟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步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南阳人才中心存放档案
【参考文献】
[1]杜守建,李玉芝.“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
[2]朱惠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
[3]陈维霞.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4]王奎.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
[5]周大鹏.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8(3).
[6]沈绮云,肖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导向改革——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9).
[7]李成龙.校企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机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10).
[8]刘学忠.地方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新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9).
广东成考报名时间
[9]盛立强,杨思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经贸职院物流管理专业“四进四化”模式为例[J].职教论坛,2018(5).
[10]王含笑,柴政.应用型软件本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8(5).
[11]刘小蓓.需求分析视域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8(6).
[12]韩强,梁忠环.民办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7(11).
[13]侯晓霞.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评论,2017(1).
[14]孙雷.“卓越计划”理念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江苏高教,2016(7).
[15]孙红艳.论高职院校“校校企”跨区域协同育人[J].教育与职业,2017(7).
[16]房三虎,张永亮,谢青梅.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4).[17]朱厚望.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7).
[18]吴奇,李瑞娟,金文,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刍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9).
[19]孔德忠,陈志祥.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7(3).
北京教育考试院网上查询系统[20]冯益芙,魏会贤.高职院校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入粤港大湾区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GXGZJG2018B118)
【作者简介】张 彦(1967— ),女,广西藤县人,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高校党建。
(责编  黎 原)
(上接第80页)
【参考文献】
[1]陈庆庆,李祖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探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
国考分数分布[2]白琳,陈俊,袁海霞.基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线上“金课”建设探索——以《商务沟通》课程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3]顾天鸿,吴世迪,何穎.“金课”建设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铁路行车组织》课程改革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58).
[4]王卓,胡艳玲,王金娥.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例[J].外国语文,2019(4).
[5]盛慧.“金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以“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学大赛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融媒体时代全媒型团队建设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GXCUVKY2019A007)
【作者简介】赵春桃(1984— ),女,广西平果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传播学。
(责编 何田田)
治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