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教育学
一、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我国最早见于的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民的知识技能、影响人民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中、学校里、社会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对象人,有目的。幼蜂筑巢、婴儿吸奶不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以有意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习教育的工作,对于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本质: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3>教育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学生与教师最基本)
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意义,都是由神所创造,教育的目的
是体现神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利托尔诺/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无意识的模仿是遗传的。——孟禄(美)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苏联)
4、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不同地域和国家在历史上也具有不同的教育形态和特征。
1)古代中国: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商朝有考古材料的确切证实。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组成。是分科课程的雏形。礼乐是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水岭。此时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形成了百家争鸣。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梦中大论),五经包括《周易》、《诗经》、《礼记》、《尚书》、《春秋》。
明代以后,考科举的固定格式被规定为八股文。清朝:科举考试。
2)古代印度:婆罗门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仅
从事农工商业)、首陀罗种姓(不能受教育)。婆罗门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3)古代埃及: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初等教育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中等教育则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5)斯巴达重视军事体育,雅典是“文雅教育”的发源地;
6)中世纪的西欧: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修辞、逻辑(三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术)。
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简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专制性、刻板性(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象征性(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学习教育产生的条件:剩余产品、经验积累、文字等传递文化的工具。
2、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开始义务教育);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3(简答)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征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民主化(1、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2、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主要指教育自主权的扩大);现代化;多元化。(全民多献钟)
5、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育制度的主体。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学校制度出现之前):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始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但并未实施,六三三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是第一个全国范围内实施推广的系统学制。
4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陈述了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想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
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式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2(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遍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Ps: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前苏联型学制。
影响学制的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人口状况、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义务教育: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二、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问题是研究的核心)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萌芽):
1)孔子:《论语》;注重后天教育(“有教无类”)、重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行结合,学以致用。世界上最早启发式教学。
2)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逻辑思维,实用技术的传习。认为“亲知、闻知、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主要途径。
3)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4)《礼记》中的《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化成民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君子之教,喻也”、“道而费牵,强而费抑,开而费达”主张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主张互相促进。“学而不蹋等”即循序渐进。“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古希腊:问答法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引导学生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理想国》;把人分为三种: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3)亚里斯多德---三段论,《政治学》;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4古罗马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历史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3)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捷克):1657《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萌芽。主张“泛智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提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力,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卢梭(法,著名启蒙思想家):小说体名著---《爱弥尔》;关注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3)康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学生林克整理编纂《康德论教育》
4裴斯特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里的运用, 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5)洛克(英):《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力图证明在人的意识中没有先天的思想和观念,儿童的心灵如同白板,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强调教育的重要;绅士教育,绅士教育应当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赫尔巴特(德)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传统教育代言人 1806《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独立诞生
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把赫尔巴特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
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师拿着教材在课堂上上课);规定了教学过程“四步骤”: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福禄培尔(德):《人的教育》,提出了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重视儿童发展,重视游戏和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对学前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影响极大。
3斯宾塞:《教育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4)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思想,使教育成为科学;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5杜威(美)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
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强调教材和教法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设计教学法首创者。
5)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
(1)凯洛夫(苏联):1939年《教育学》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吸收赫尔巴特的思想。
2)杨贤江:1930年化名为李浩吾出版《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