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中国公务员招录专题网站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考题预测
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从人生价值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现象,分析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用价值观理论说明大学生如何就业,实现人生的价值。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众的概念、人民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众观点和众路线
  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性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
  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启示类为主,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众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主观题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为主,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把握一个主体:认识人民众的主体地位。
树立两种观念:树立众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五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
该讲主要以“社会发展的物质性”为主线,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力、基本矛盾,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从整个教材来看,本讲是对唯物论的延伸,从社会角度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必须要把握好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实践与人民众实践的关系。同时将辩证唯物论与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区分清楚。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7年高考试题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项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
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因此项正确,项错误;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地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故项正确;正确选项为C。
3.(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3)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 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坚持人民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要更好地保障人民众的权益        人民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答案】(2)人民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众的生产生活,通过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众的文化获得感。
【解析】(2)此题考察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从人民众的历史作用和众观点、众路线角度作答。
2016年高考试题
1.(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