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常识有哪些_公共基础知识常识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是⼀门综合的知识,包括语⾔、数学、政治、经济、⽂化、时事、地理、⼈物、历史、化学等等。下⾯⼀起来看看⼩编为⼤家整理的公共基础常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内容--⾏政管理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政的核⼼内容,也是公共⾏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政的性质和⽅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段主要是依法⾏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化事业;发展卫⽣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态环境和⾃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提⾼⼈⼝素质,实⾏计划⽣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政的科学化。公共⾏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要按照统⼀、精简、⾼效的原则⼤⼒精简机构和⼈员;要按照权责统⼀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
(3)技术⼿段的创新。技术⼿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等⼯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政⽂化的影响。传统⾏政⽂化是影响政府⾏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政⽂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政职能⽅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的职能收回,防⽌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的权⼒和责任;在横向部
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要在管理运⾏上按封闭原则进⾏分类。
(3)⾏政管理⽅式的转变。⾏政管理⽅式,即政府⾏使能的⽅式,包括⼯作⽅式、⼯作作风、运⾏程序等,管理⼿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政⼿段,转向综合运⽤经济⼿段、法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政⼿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政职能的
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预企业的⽣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主经营、⾃负盈亏、⾃我发展、⾃我约束的法⼈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政⾪属关系;⼤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业规划和引导⾏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机关、国家⾏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机构的⾏政权⼒与国家权⼒机关的⽴法权⼒、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分⼯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系统。
8、众组织
众组织亦称⼈民团体、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的众团体、专业团体、众⾃治组织等,如⼯会、共青团、妇联等三⼤众团体;⽂联、红⼗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众⾃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政管理的基础⼯作之⼀,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技术⼿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员配备,并进⾏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效。
我国的机构编制⼯作采取“统⼀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员管理。政府机构的名称⼀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员编制。
10、政府机构设置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2)完整统⼀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的;⾏政权⼒是完整统⼀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中,应遵循以下⼏条规律:
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以及管理⼿段的先进程度成正⽐;管理幅度与下属⼈员的能⼒成正⽐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
(4)权责⼀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员编制要精⼲;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
11、政府机构改⾰
政府机构改⾰的动因:经济体制改⾰的需要;政治体制改⾰的需要;精简机构和⼈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是提出⼲部的“四化”,即⾰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部队伍⽼化和领导职数过多⽅⾯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实⾏⾏政⾸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宪法。
1988年机构改⾰。⼀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的关键;⼆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是在提出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的⽬标;⼆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政管理体制改⾰的概念,扩⼤了机构改⾰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标与原则
改⾰⽬标:建⽴办事⾼效、运转协调、⾏为规范的⾏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素质的专业化⾏政管理⼲部队伍,逐步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的⾏政管理体制。
改⾰原则:⼀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把⽣产经营的权⼒真正交给企业;⼆是按照精简、统⼀、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个部门承担,
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政的要求,加强⾏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
能、编制、⼯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
垂直管理部门的⼯作业务、⼈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前,实⾏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民银⾏、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税务、⼯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的过程
(1)第⼀阶段1984-11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这⼀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修改公务员法规为重点,以克服传统⼈事⾏政弊端为背景,以实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落脚点。
第⼀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982-1986年,制定《国家⾏政槎作⼈员条例》;1986-19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三⼤和七届全国⼈⼤会议上,分别将建⽴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部⼈事制度改⾰的重点,形成了公务员制度的三⼤要件:⼈事部、国家⾏政学院、公务员法规;1989-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的精神,先后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环保局、税务局、统计局、建材局6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试点,并于1993年8⽉14⽇正式颁布布《国家公务员暂⾏条例》。
(2)第⼆阶段以全⾯施⾏、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各项配套的法规为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和⼲部⼈事制度改⾰深化为背景,以建设⾼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为落脚点。1993-1996年,根据统筹规划、从上⽽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公务员制度。公共基础知识常识
1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
(1)同西⽅⽂官制度⽐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的利益集团;坚持党管⼲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
(2)同传统⼈事制度⽐较:具有⽐较完善的法规
体系;具有⽐较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16、国家公务员建设⾼素质、专业化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已在党的⼗五⼤和九届⼈⼤⼀次会议上确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的⽬标之⼀。
国家公务员的核⼼竞争⼒在于对知识的综合运⽤能⼒和创新能⼒。
公务员队伍学风: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民主研讨,求真务实。
当前在业务精通⽅⾯普遍缺乏敬业乐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的⾼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境界;理论素养与知识运⽤上的⾼⽔平;廉政勤政建设上的⾼风尚、⾼效率;业务上的精通;⾝⼼上的健康。
专业化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份职业化、职业专门化、知识与能⼒专业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能⼒;沟通协调能⼒;学习创新能⼒;收集、处理信息的能⼒;表达能⼒。 17、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部⼈事制度改⾰,逐步创造⼀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环境,建⽴⼀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的管理机制,形成⼀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
18、国家公务员录⽤制度
录⽤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上述⼏个原则是以竞争为核⼼的有机整体⼀,公开是竞争的前提,平等是竞争的保证,择优是竞争的⽬的,考度是国家公务员录⽤的基本竞争⽅式。新录⽤的国家公务员,要进⾏为期⼀年的试⽤,在试⽤期内应接受培训;省以上政府⼯作部门按照特殊规定录⽤⽆两年以上基层⼯作经历的⼈员,应当安排在基层⼯作⼀⾄⼆年;试⽤期满合格
的正式任职,不合格的,可以原岗位上延长试⽤期,最多不超过半年,也可调换岗位延长试⽤期,最多不超过9个⽉,期满仍不合格的,取消录⽤资格。
19、受纪律处分的公务员考核办法
受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记过、记⼤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对其进⾏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但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受党内严重警告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因与职务⾏为有关的错误⽽受严重警告处分的,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因其
他错误⽽受严重警告处分的,只定评语不定等次。
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留党察看⼀年处分的第⼆年,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受留党察看⼆年处分的,第⼆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公务员,处分当年参加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年和第三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涉嫌违犯党纪被⽴案检查的公务员,可以参加考核,但在其检查期间不确定等次,结案后,相应按上述办法处理。
20、公务员奖励的种类及权限
公务员奖励的种类有嘉奖、记三等功、记⼆等功、记⼀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形式。其具体的权限为:嘉奖、记三等功,由县(地)级以上⼈民政府或设市(地)级以上⼈民政府⼯作部门批准。
记⼆等功,由市(地)以上⼈民政府或省级以上⼈民政府⼯作部门批准。
记⼀等功,由省、⾃治区、直辖市以上⼈民政府或国务院⼯作部门批准。
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批准。
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经本级政府⼈事部门审核后,由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批准。
国务院⼯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作部门批准。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霾雾区别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量微⼩⽔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的⽔汽饱和因素。
⼀般相对湿度⼩于80%时的⼤⽓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于90%时的⼤⽓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较⼤,可达1-3公⾥左右。
出现雾时空⽓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雾有随着空⽓湿度的⽇变化⽽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天相对减轻甚⾄消失的现象。出现雾时有效⽔平能见度⼩于1KM。当有效⽔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雾是指⼤⽓中因悬浮的⽔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时的天⽓现象。
霾在发⽣时相对湿度不⼤,⽽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霾是由汽车尾⽓等污染物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
当⽔汽凝结加剧、空⽓湿度增⼤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霾时相对湿度不⼤,⽽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其实雾与霾从某种⾓度来说是有很⼤差别的。⽐如:出现雾时空⽓潮湿;出现霾时空⽓则相对⼲燥,空⽓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平能见度⼩于10KM的空⽓混蚀的现象。符号为“∞”。霾的⽇变化⼀般不明显。当⽓团没有⼤的变化,空⽓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由于雾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平能见度⼩于10KM。有时使⽓象专业⼈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背景、天空状况、空⽓湿度、颜⾊⽓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且雾和霾的天⽓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霾在吸⼊⼈的呼吸道后对⼈体有害,如长期吸⼊,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汇总
1. 我国周⼝店发现的“北京⼈”,距今有⼏万年? 30
2. 三种⽔循环各⾃的运动过程中,都具备的环节是:蒸发和降⽔
3. 黄河在潼关折向东流,⼜穿⾏在峡⾕中,其中最有名的是:三门峡
4. 世界上最曲折的海岸线分布在哪个洲:欧洲
5. “织⼥星”位于哪个星座? 天琴座
6. 杆⼦⾥出政权”是谁提出的? ⽑泽东
7. 中国的尼姑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南北朝
8. 伊斯兰会议召开于哪⼀年? 1971
9. ⽬前世界上⽔⼒发电功率最⼤的⽔坝是:伊泰普⼤坝
10. 在古代任官授职中兼职的官⽐本官⼤,称兼职为:守
11. 最先发现了⽩⾊光组成的是:⽜顿
12.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的是:泰罗
13. 美国的国花是什么花:玫瑰
14. 《隋唐演义》是哪个朝代的⼈写的? 清朝
15. 电视发明于本世纪的: 20年代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汇总(⼆)
1. 商周时期中原已进⼊什么时代的繁盛时期? 青铜
2. 美国加⼊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1年
3. 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出现栽培稻,⽔稻的发源地是在:中国
4. 下列各地区中,地壳最厚的地⽅是:青藏⾼原
5. 第⼀艘成功飞过⽕星的探测船是:先锋10号
6. 秦汉时代,⼈们说的“关中”指哪⼀带?函⾕关以西
7. 维吾尔族⼈信奉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8. 温带落叶林分布地区的主要⽓候类型是:温带季风⽓候
9. 世界上历来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说法,其中“南珠”的产地是:中国
10. 在⼤陆西岸南北两个萨⽡纳带之间的⾃然带是热带⾬林带
11. 股票交易⾥⾯通常说成交多少多少“⼿”,这⼀“⼿”是指多少股? 100
12. 我国北⽅半⼲旱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13. “紫⼟地”是指我国哪个地形区域的⼟地?四川盆地
14. 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印度
15. 最早⽤棉花织布的是在:印度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