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南京师范⼤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
2018南京师范⼤学中国史真题
⼀、名词解释
1.推恩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采取的⼀项措施。元朔⼆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由嫡长⼦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地的⼀部分分给⼦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和朝廷直辖⼟地的扩⼤。《推恩令》达到了“众建诸侯⽽少其⼒”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天津教案
1870年天津发⽣的教案。由于天津法国教堂涉嫌迷拐幼孩等罪⾏,引起居民愤恨,数千⼈前往教堂抗议。法国领事丰⼤业开杀⼈,众当场将他打死。接着,众放⽕烧毁教堂等处房屋,杀死外国教⼠等20⼈。事后,法、英、美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舰到天津海⼝及烟台⼀带⽰威。清政府调派直⾪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接着⼜派李鸿章会同办理。曾、李杀20⼈,充军 25⼈,把天津知
府和知县⾰职充军,派崇厚为钦差⼤⾂赴法国道歉,并赔银五⼗余万两。
3.变⽂
唐代通俗⽂学形式之⼀。唐代佛教宣讲经⽂,以普通⼈为对象的是为俗讲。俗讲的话本,称为变⽂。由于这种形式⽣动活泼,因此变⽂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物传记等,成为⼀种新的⽂学体裁。变⽂对当时的传奇⼩说、后来的宋⼈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了很⼤的影响。现在流传下来的变⽂,是在敦煌⽯室遗书中发现的,已整理出版的辑本有《敦煌变⽂汇录》《敦煌变⽂集》和《敦煌变⽂校注》等多种。
4.同⽂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简称同⽂馆。同治元年(1862)七⽉⼆⼗九⽇,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的机构,附属于总理衙门。该馆为培养翻译⼈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法⽂、俄⽂三班,后陆续增加德⽂、⽇⽂及天⽂、算学等班。招⽣对象开始限于⼗四岁以下⼋旗⼦弟,以后兼收年岁较长的满汉科举出⾝⼈员。是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班级授课制的第⼀所洋务学堂。京师同⽂馆有统⼀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1年并⼊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学——京师⼤学堂。
5.中⼭舰事件
1926年蒋介⽯利⽤中⼭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称三·⼆〇事件。1926年3 ⽉,蒋介⽯借⼝共产党“阴谋”,在黄埔扣押中⼭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命军第⼀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州,⾤取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军。蒋介⽯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步加强。
6.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宗之厄”等等。
中国考研网
7.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部笔记著作。因写于润州梦溪园⽽得名,于11世纪末成书。内容涉度⾃然科学、⽂学、史事、⾳乐和美术等。其中⾃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劳动⼈民在科学技术⽅⾯的贡献。书中还记述作者⾃⼰在⾃然科学
⽅⾯的发现和创见,如他发现地磁偏⾓的存在,⾸先提出⽯油的命名等。《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见解和见闻的笔录,总结了沈括多年来对科学技术、历史、考古、⽂学艺术等⽅⾯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民在⼯业、⼯程上的杰出发明,保存了很多⾮常有价值的历史资
等⽅⾯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民在⼯业、⼯程上的杰出发明,保存了很多⾮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8.府兵制
西魏、北周⾄隋唐的兵制。西魏宇⽂泰创建,起源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将军、⼆⼗四开府,每府为⼀军,共⼆⼗四军。隋初军府改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业三年(607年)改称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卫,府兵称“卫⼠”。唐贞观⼗年(636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尉。天下⼗道共设六百三⼗四府,分属⼗⼆卫和东宫六率。军府⼤部分在京师附近。卫⼠平⽇务农,农闲军训,服役时⾃备兵器⾐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临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9.长城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为阻⽌⽇本侵略军⼊关南下在长城⼀线的战⽃。1933年3⽉初,⽇军侵占热河,继续
向长城⼀线进犯,长城抗战爆发。驻守喜峰⼝的第⼆⼗九军从3⽉9⽇⾄4⽉中旬屡挫⽇军攻势,并主动出击,夜袭敌营,守住了阵地。驻守古北⼝的第⼗七军与⽇军激战两⽉,阵地被⽇军逐次突破,才奉命撤退。第三⼗⼆军、第三⼗五军分别在冷⼝、怀柔对⽇军进⾏了反击。4⽉初,⽇军攻陷秦皇岛等地,使长城线上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5⽉下旬,中国军队相继放弃长城各⼝,长城抗战失败,使华北处于⼗分危急的境地。
三,简答题
1.东汉庄园的特点
(⼀)特点:
(1)规模⼤,多种经营。经过数⼗年甚⾄近百年的⼟地兼并,东汉的豪强地主⽥庄的规模都⼗分巨⼤。在规模巨⼤的⽥庄中,⼀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业或进⾏⼀定的商业和⾼利贷活动,⽣产和⽣活资料都能⾃给⾃⾜。
(2)聚族⽽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彩浓厚,阶级⽭盾相对缓和。东汉地主⽥庄往往以宗族为核⼼聚族⽽居,社会动乱时,每个⽥庄就是⼀个坞堡。⽥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地主,⼜是宗族长。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在庄园⾥所处地位不同,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
尊卑之序,⽥庄主常以宗主的名义对族⼈进⾏安抚慰问,阶级⽭盾与对抗相对⽐较缓和,从⽽显⽰了较强的凝聚⼒。
(3)拥有私⼈武装。豪强地主拥有私⼈武装,主要由依附农民中的青壮年男⼦组成,称为“部曲”或者“家兵”,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成豪强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量。
(4)与⾃耕农经济相⽐,地主⽥庄具有很强的⽣存和发展能⼒。地主⽥庄实⼒雄厚,可以组织⼤规模农业⽣产,具有兴修⽔利、制造推⼴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等的能⼒,这是个体⾃耕农不可能做到的。
(⼆)历史地位:
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也有了发展。但东汉政权从⼀开始就建⽴在豪强宗法势⼒统治的基础上,这也是东汉⼀代的地⽅宗法势⼒不断发展,以⾄于控制了地⽅政治、经济、军事⼒量,造成严重的封建割据,形成军阀混战、三国分⽴的重要原因。
2. 明代倭寇之患
明朝建⽴后,厉⾏海禁,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其它民间海上私⼈贸易⼀概禁⽌。从永乐到嘉靖年间,海禁时紧时松,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
求⽇益增长,与海禁政策形成了强烈的⽭盾。海上武装⾛私与海盗劫掠在东南沿海声势⼤盛。浙江、福建、⼴东沿海⼤批⽆业游民、渔民纷纷加⼊⾛私贸易队伍,成为社会治安⼀⼤问题。嘉靖⼆⼗⼋年明朝政府⾸次把王直集团骚扰沿海地区,称为“倭⼈⼊寇”,起因于⼀时不明真相的地⽅官的仓皇报告。嘉靖三⼗⼀年明朝政府⼜在此设巡视⼤⾂,推⾏严厉的海禁政策,⾛私集团则采取武装对抗的态度,终于形成了所谓“倭患”。嘉靖倭寇的⾸领⼤都是中国⼈,前期李光头,中期王直,后期张琏。如王直是徽州海商出⾝,经营海上⾛私贸易,嘉靖三⼗⼀年吞并了另⼀股海盗后,横⾏海上,成为海上⾛私集团的领袖,由于要求通商不果,便抢掠浙东沿海,次年遭官军围剿,⽆处容⾝,逃往⽇本,以五岛列岛为根据地,还在平户建造了邸宅,拥有⼀⽀庞⼤的船队。王直的队伍中确有⼀批真倭,他们是受王直集团雇佣。长期以来把倭患说成是⽇本海盗的⼊侵,原因⾮常复杂。其⼀,倭寇中确有⼀部分真正的⽇本⼈。其⼆,王直等⼈有意制造混乱,以假乱真,保护⾃⼰。其三,明朝平
常复杂。其⼀,倭寇中确有⼀部分真正的⽇本⼈。其⼆,王直等⼈有意制造混乱,以假乱真,保护⾃⼰。其三,明朝平倭将领为了冒报战功,虚张声势。在作战失利时谎称倭寇进犯,夸⼤敌情;稍有斩获,便把⼀般海盗冒充真倭上报。
由于倭患严重,明政府倾全⼒平定,直到嘉靖四⼗三年平倭战争宣告结束。然⽽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是明朝政府逐步放弃了海禁政策。嘉靖四⼗五年,明世宗去世,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海上贸易进⼊了⼀个新阶段,呈现出⼀⽚繁荣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
3.五四时期马列主义的传播
⼗⽉⾰命对中国最⼤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钊是中国最早歌颂⼗⽉⾰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李⼤钊于1918年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命之⽐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开始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第⼀次世界⼤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阐明了⼗⽉⾰命的伟⼤历史意义和世界⽆产阶级⾰命的必然前途。
五四之后,⾸先是⼀些有影响的刊物开始以较⼤篇幅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章,马克思主义的⼀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被陆续翻译出版。1919 年9⽉李⼤钊把他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长⽂《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泛传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1920年 3⽉,在李⼤钊指导下,邓中夏、黄⽇葵、⾼君宇等在北京⼤学秘密成⽴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成员不仅以多种形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且深⼊⼯⼈众进⾏实际的宣传与组织⼯作。1920年5⽉,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通过⽇⽂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
四,论述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贵族
门阀⼠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个特权阶层。它萌⽣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时期。曹魏时期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族巩固⾃⼰势⼒的⼯具,⼀些当朝为官的家族逐渐独占上品,垄断⾼官,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西晋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在政治、经济、⽂化各⽅⾯将世家⼤族的特权固定下来,使西晋初步形成了门阀政治的格局。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原因。两晋之际,南渡⼠族成为南⽅政权的核⼼,与皇权共同治理江东,形成了皇权政治的特殊形式——门阀政治。东晋⽴国江南,⽆论是政治影响还是军事实⼒都极为有限,不得不借助于⾃中原南迁的⼠族以及南⽅本地⼠族的联合⽀持。东晋朝廷对⼠族特别是⼠族中的代表⼈物,给予尽可能多的倚重和照顾,以⾄于使⾼门⼠族的⾸领得以和东晋皇室在实际上分享统治权⼒,他们控制了最重要的军政实权,把皇帝的权⼒压缩到有限的范围之内,出现了“祭则司马,政在⼠族”的局⾯。其中琅邪王⽒对晋元帝的拥戴之功⽆⼈可及,其权势盛极⼀时、⽆可⽐拟,故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这种皇帝和⾼门⼠族共掌国政的局⾯,在东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王⽒之后,颍川庾⽒、谯国桓⽒、陈郡谢⽒,⼜先后控制朝廷中枢。
(⼆)南朝⾄隋唐,门阀政治的衰落及原因。(1)作为⼠族代表的⾼门⼠族已经严重衰败。颍川庾⽒、樵国桓⽒、太原王⽒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琊王⽒、陈郡谢⽒等⾼门⼈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们⾸先是鄙薄武职、脱离军权,其次是不再担任重要⾏政职务,最终只能出任俸禄优、品级⾼、事务清闲的所谓“清官”。(2)寒⼈的兴起。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
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寒⼈的兴起,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族的衰落。(3)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2. 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战与巴黎和会。1917年,中国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律废⽌。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的西⽅⼤国订⽴的第⼀批平等条约。1919年1⽉,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
(⼆)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暨领⼟与⾏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
⼒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
(三)北伐时期。主要成果是收回汉⼝、九江的英租界。汉⼝、九江的英租界是 1861年根据第⼆次鸦⽚战争后签订的中英不平等条约设⽴的。1927年2⽉19⽇、20⽇,英国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中英关于收回汉⼝英租界之协定》《中英关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正式将汉⼝、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
(四)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经过漫长⽽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未表⽰同意,1931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实施条例》。但实施⽇期⼀再后延,最后并未实⾏。
(五)⼆战时期。1941年12⽉,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宣战,同时宣布废⽌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年1⽉11⽇,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权、外⼈引⽔权等项特权,废除了《⾟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
(六)共和国时期。1950年2⽉,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
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旅顺⼝撤退,⼤连⾏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临时代管或租⽤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
2018南京师范⼤学中国史真题
⼀、名词解释
1.推恩令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采取的⼀项措施。元朔⼆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由嫡长⼦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地的⼀部分分给⼦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和朝廷直辖⼟地的扩⼤。《推恩令》达到了“众建诸侯⽽少其⼒”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天津教案
1870年天津发⽣的教案。由于天津法国教堂涉嫌迷拐幼孩等罪⾏,引起居民愤恨,数千⼈前往教堂抗议。法国领事丰⼤业开杀⼈,众当场将他打死。接着,众放⽕烧毁教堂等处房屋,杀死外国教
⼠等20⼈。事后,法、英、美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遣军舰到天津海⼝及烟台⼀带⽰威。清政府调派直⾪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接着⼜派李鸿章会同办理。曾、李杀20⼈,充军 25⼈,把天津知府和知县⾰职充军,派崇厚为钦差⼤⾂赴法国道歉,并赔银五⼗余万两。
3.变⽂
唐代通俗⽂学形式之⼀。唐代佛教宣讲经⽂,以普通⼈为对象的是为俗讲。俗讲的话本,称为变⽂。由于这种形式⽣动活泼,因此变⽂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物传记等,成为⼀种新的⽂学体裁。变⽂对当时的传奇⼩说、后来的宋⼈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了很⼤的影响。现在流传下来的变⽂,是在敦煌⽯室遗书中发现的,已整理出版的辑本有《敦煌变⽂汇录》《敦煌变⽂集》和《敦煌变⽂校注》等多种。
4.同⽂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简称同⽂馆。同治元年(1862)七⽉⼆⼗九⽇,恭亲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设⽴的机构,附属于总理衙门。该馆为培养翻译⼈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法⽂、俄⽂三班,后陆续增加德⽂、⽇⽂及天⽂、算学等班。招⽣对象开始限于⼗四岁以下⼋旗⼦弟,以后兼收年岁较长的满汉科举出⾝⼈员。是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班级授课制的第⼀所洋务学堂。京师同⽂馆有统⼀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被⼈视为
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1年并⼊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学——京师⼤学堂。
5.中⼭舰事件
5.中⼭舰事件
1926年蒋介⽯利⽤中⼭舰制造的反共政治事件。⼜称三·⼆〇事件。1926年3 ⽉,蒋介⽯借⼝共产党“阴谋”,在黄埔扣押中⼭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命军第⼀军中的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州,⾤取妥协退让政策,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军。蒋介⽯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进⼀步加强。
6.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宗之厄”等等。
7.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部笔记著作。因写于润州梦溪园⽽得名,于11世纪末成书。内容涉度⾃然科学、⽂学、史事、⾳乐和美术等。其中⾃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劳动⼈民在科学技术⽅⾯的贡献。书中还记述作者⾃⼰在⾃然科学⽅⾯的发现和创见,如他发现地磁偏⾓的存在,⾸先提出⽯油的命名等。《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见解和见闻的笔录,总结了沈括多年来对科学技术、历史、考古、⽂学艺术等⽅⾯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民在⼯业、⼯程上的杰出发明,保存了很多⾮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8.府兵制
西魏、北周⾄隋唐的兵制。西魏宇⽂泰创建,起源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将军、⼆⼗四开府,每府为⼀军,共⼆⼗四军。隋初军府改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业三年(607年)改称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卫,府兵称“卫⼠”。唐贞观⼗年(636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尉。天下⼗道共设六百三⼗四府,分属⼗⼆卫和东宫六率。军府⼤部分在京师附近。卫⼠平⽇务农,农闲军训,服役时⾃备兵器⾐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临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9.长城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为阻⽌⽇本侵略军⼊关南下在长城⼀线的战⽃。1933年3⽉初,⽇军侵占热河,继续
向长城⼀线进犯,长城抗战爆发。驻守喜峰⼝的第⼆⼗九军从3⽉9⽇⾄4⽉中旬屡挫⽇军攻势,并主动出击,夜袭敌营,守住了阵地。驻守古北⼝的第⼗七军与⽇军激战两⽉,阵地被⽇军逐次突破,才奉命撤退。第三⼗⼆军、第三⼗五军分别在冷⼝、怀柔对⽇军进⾏了反击。4⽉初,⽇军攻陷秦皇岛等地,使长城线上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5⽉下旬,中国军队相继放弃长城各⼝,长城抗战失败,使华北处于⼗分危急的境地。
三,简答题
1.东汉庄园的特点
(⼀)特点:
(1)规模⼤,多种经营。经过数⼗年甚⾄近百年的⼟地兼并,东汉的豪强地主⽥庄的规模都⼗分巨⼤。在规模巨⼤的⽥庄中,⼀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业或进⾏⼀定的商业和⾼利贷活动,⽣产和⽣活资料都能⾃给⾃⾜。
(2)聚族⽽居,宾客相附,宗族宗法⾊彩浓厚,阶级⽭盾相对缓和。东汉地主⽥庄往往以宗族为核⼼聚族⽽居,社会动乱时,每个⽥庄就是⼀个坞堡。⽥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地主,⼜是宗族长。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在庄园⾥所处地位不同,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
尊卑之序,⽥庄主常以宗主的名义对族⼈进⾏安抚慰问,阶级⽭盾与对抗相对⽐较缓和,从⽽显⽰了较强的凝聚⼒。
(3)拥有私⼈武装。豪强地主拥有私⼈武装,主要由依附农民中的青壮年男⼦组成,称为“部曲”或者“家兵”,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成豪强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量。
(4)与⾃耕农经济相⽐,地主⽥庄具有很强的⽣存和发展能⼒。地主⽥庄实⼒雄厚,可以组织⼤规模农业⽣产,具有兴修⽔利、制造推⼴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等的能⼒,这是个体⾃耕农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