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州科技⼤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
2017苏州科技⼤学中国史真题
⼀、名词解释
1.孔⼦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孔⼦,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后期鲁国⼈,曾在鲁国任下级和中级官吏。后⾃办学校,以教书为业。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先后游访了卫、宋、陈、蔡、楚等国,但均不被采⽤,晚年回到鲁国从事讲学。“仁”是孔⼦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和最⾼境界。孔⼦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类”。孔⼦的主要⾔论保存在《论语》⼀书中。
2.五均六筦
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起,先后公布施⾏,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所谓五均,指均市价以利四民和公家;另外⼀种说法是:名⼭⼤泽、盐、铁、钱、布帛五种民⽣⽤品加以赊贷;所谓赊贷,是由政府办理借贷。所谓六筦,除了本段第⼀句的解释外,另⼀种说法是前⾯所说的五均(名⼭⼤泽、盐、铁、钱、布帛五种民⽣⽤品加以赊贷)加上酒的官
卖,合称“六筦”。五均六筦施⾏了⼗⼏年,到地皇⼆年(公元21年)才准备废除,地皇四年(公元23年)时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3.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宋初以来,⼤地主兼并⼟地⽇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意见。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他们提出⼗项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部都被仁宗采纳,颁⾏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实⾏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4.成吉思汗
蒙古汗国的创建者(1162-1227年)。原名铁⽊真,出⽣于蒙古部孛⼉只⽄⽒族。1206年在斡难河畔举⾏的蒙古各部的忽⾥勒台上被推为⼤汗,号成吉思汗。建⽴了蒙古汗国,制定了新的政治、军事、法律制度,采⽤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对外展开⼤规模的军事活动,先后攻灭西辽、花剌⼦模等政权。元朝建⽴后他被尊为元太祖。
5.⼋旗制度
努尔哈⾚在统⼀⼥真的过程中把⽜录组织扩⼤化创⽴了⼋旗制度。以300⼈为⼀⽜录,五个⽜录为⼀甲喇,五个甲喇为⼀固⼭,设⼀个固⼭额真统辖。⼀个固⼭即⼀旗,共有⼋旗,每旗7500⼈,⼋旗各有其主,由努尔哈⾚的亲近⼦侄担任。努尔哈⾚是⼋旗旗主之上的最⾼君长,拥有全部军政⼤权,决定着对外征伐、对内统治的⼀切事务。⼋旗组织就是⼥真族最初的国家政权构成形式,既是政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各部族⼈户都要被编进⽜录,⽽且兵民不分,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当兵。后来,⼋旗制度进⼀步发展。发展为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共24旗。每旗设置都统,由中央都统衙门掌握,地⽅督抚⽆权征调。⼋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京营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数⼤约各占⼀半。“禁卫兵”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皇帝和拱卫京师,“驻防兵”主要任务是防御镇压民间反抗。
6.湘军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法抵御,不得不利⽤地⽅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湖南湘乡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加⼭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量。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重权落⼊汉族重⾂,客观上加快了其灭亡。
7.总税务司
1859-1950年统辖全国海关税务的最⾼官员。1854年,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吴健彰谈
1859-1950年统辖全国海关税务的最⾼官员。1854年,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吴健彰谈判,决定由三国各派税务司⼀⼈协助清政府征集关税。1859年,英国税务司李泰国被清朝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最⾼领导。1861年,这个职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1863年赫德继任,⾄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权四⼗余年。
8.《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尚书》《左⽒春秋》等古⽂经,都是刘歆歆伪造事实,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涉,应称“新学”;后来被称为“汉学”的贾逵、马融、许慎、郑⽞之学,也不是“汉学”,⽽是“新学”;宋⼈所尊崇的经书也多是“伪经”,⽽不是孔⼦之经。康有为这种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根据。
9.西安事变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兵变。⼜称“双⼗⼆事变”,⽇本侵华步步深⼊,国民党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继续推⾏“攘外必先安内”的⽅针,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奉命进攻陕北红军受挫,受
到蒋介⽯的排斥。张、杨顺应抗战救国的要求,秘密和陕北共产党⼈达成合作关系,西北形成“三位⼀体”局⾯。1936年12⽉12⽇,张、杨发动兵谏,在临瞳华清池扣留蒋介⽯,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切内战等⼋项主张。受张、杨之邀,周恩来等共产党⼈参加了谈判。在中国共产党的促成下,蒋介⽯被迫接受联共抗战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使⼗年内战的局⾯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的序幕;促使国内⾰命战争向抗⽇民族战争转化,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抗⽇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
10.南昌起义
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为了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屠杀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8⽉1⽇,周恩来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第⼀,是中国共产党独⽴领导武装⽃争和创建⾰命军队的开始。
⼆、简答题
1.简述井⽥制和均⽥制
井⽥制
井⽥制是中国奴⾪制社会的基本⼟地制度,夏商两代已经实⾏,西周时期极度发达。井⽥制是从⽒族社会⼟地公有制演变⽽来。⽒族社会末期,家族从⽒族中分解出来,原有⼟地的⼀部分被各家族分别占有。当家族内部分解为个体家庭后,每个家庭也各占有⼀分耕地。由于计算⼟地⾯积的需要和排灌沟洫的限制,各⽚⼟地被划分成数⽬不等的⽅块,每⼀个⽅块的⾯积⼤体相等。同时,古代平原地区的聚落(⾢、⾥)的居民凿井⽽饮,井在古代⽣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们居住的房舍、交易的市场在井附近,故有“庐井”、“市井”之称。将⽅块⽥与井联系起来即称为“井⽥”。
井⽥制度下⼟地分为公⽥和私⽥。公⽥是由⽒族社会公有⼟地演变⽽来,保留着公有的名义,实质变成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种⽅式。公⽥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公⽥上的收获全部交给国家。私⽥是村社成员的份地。这种份地不是固定不变的,村社成员必须按制度定期交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动迁居。私⽥与公⽥⼀样为国家所有,村社成员占有、使⽤私⽥是以在公⽥上⽆偿劳动为条件的。井⽥制的剥削形式有向贵族缴纳贡物、⽆偿耕种公⽥等。井⽥制具有公有和私有的两重性,其发展趋势是⼟地私有的因素逐渐扩⼤,因此,它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原⽣形态到次⽣形态的过渡时期”的⼟地所有制形式。随着⽣产⼒的发展及封建制度的确⽴,井⽥制在春秋时期逐渐⽡解。
均⽥制
北魏⾄唐代前期的⼟地制度。初年,在宗主督护制下,官府对辖区内的户籍、⽥数都⽆从掌握,徭役
、赋税也⽆从征调。太和九年(485年),孝⽂帝下均⽥令,实⾏均⽥制,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年)始废弛。均⽥制是由代北实⾏的计⼝授⽥演变⽽来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男⼦⼗五岁以上,受露⽥四⼗亩,桑⽥⼆⼗亩;妇⼈受露⽥⼆⼗亩,分露⽥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死或年满七⼗岁,须还露⽥于官,桑⽥则为世业⽥,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内要种植⼀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当中男⼦⼗亩,妇⼈五亩。⼆·露⽥、桑⽥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者得买所不⾜。」三·奴婢受⽥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头,⽥三⼗亩,但不再给桑⽥。四·地⽅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刺史⼗五顷,太守⼗顷,治中、别驾各⼋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均⽥制实施初意为按⼝授⽥,平均地权,但由于地主拥有⼤量私属奴婢,加上他们⼜多隐瞒⼟地,以致所分的⽥⼟超过了法令所限,令到农民所得的⼟地达不到应受的额。但均⽥制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规定每户占有⼟地的数量,规定不准买卖,这些规定在⼀定的时间内和⼀定程度
均⽥制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规定每户占有⼟地的数量,规定不准买卖,这些规定在⼀定的时间内和⼀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族兼并⼟地。国家公开授⽥,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族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产。⾃耕农增多,户⼝滋殖,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
2.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状况
佛教在两汉之际就传⼊中原,到魏晋以后得到⼴泛的传播。儒学的衰微和⽞学的兴起,使佛教乘虚⽽⼊,借助⽞学去推⾏佛法;⽽⽞学家也从佛学中吸取营养。⾃东晋⼗六国以后历代君主的提倡,则进⼀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僧⼈原来都来⾃⾝毒(天竺的异译)或西域,汉⼈是不能出家为僧的。曹魏⽢露年间的朱⼠⾏是有记载的第⼀个出家的汉⼈。此后,汉⼈为僧才逐渐多起来。东晋末名僧佛图澄到洛阳,与其弟⼦释道安对佛经研究做出贡献。来⾃西域的鸠摩罗什是当时名闻遗迹的⾼僧,影响很⼤。其后法显于后秦时西⾏求法,历经千⾟万苦,来到天竺,学习梵语梵⽂抄写佛教经律,⼜到狮⼦国(今斯⾥兰卡)求经。历时15年,他才从海路回到祖国,译出所获经典百余万⾔,并且把⾃⼰的见闻写成《佛国记》⼀书。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有1000多部,3437卷。
道安的弟⼦慧远渡江⽽南,在庐⼭建寺,讲经论道,成为东晋佛门的⼀⼤宗师。鸠摩罗什的弟⼦有僧肇、道⽣、道融等名僧。
中国考研网南北朝时期,佛教因社会⽂化背景的差异⽽形成南统和北统。南⽅佛教从依附于⽞学发展起来,⽐较重视对佛教教义的探讨和阐发,偏重义理讲论成为南统的特点。然⽽,北⽅佛教转⽽偏重于坐禅、“修福”、“⾏善”等具体活动,不尚空谈。南朝的权贵中有不少狂热的佛教信徒,他们与僧⼈过从甚密,讨论佛理,互相唱和。南朝统治者甚⾄亲⾃斋僧,主持法会,讲经说法。北朝统治者则不惜劳民伤财去开凿⽯窟,兴造规模浩⼤的⽯窟⼯程。
佛教在南北朝进⼊了⿍盛时代。唐诗云:“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说明南朝寺庙之多,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l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
佛教⽂化与中国传统⽂化迥异,带来了海外和西域的⽂化,如哲学、语⽂、建筑、雕塑、绘画、⾳乐等,丰富了中国传统⽂化的内容,促进中国传统⽂化的发展。
3.洋务运动时期翻译机构名称及影响
京师同⽂馆: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班级授课制的第⼀所洋务学堂。清政府⾃鸦⽚战争后,屡次与帝国主义列强交涉,深感语⾔不通、⽂字隔阂。左宗棠、李鸿章等坚持学习西⽅,于是在同治元年设⽴了京师同⽂馆。京师同⽂馆有统⼀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
《上海⼴⽅⾔馆》清末洋务学堂之⼀。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设。初名上海同⽂馆,1867年改名为上海⼴⽅⾔馆。初仅设英⽂馆,后加设法⽂馆、算学馆。招收14岁以下⼉童,不限⼋旗⼦弟。定额40⼈,最多时召。⼈。另收保送⽣10⼈。学⽣学成后可应科举考试,也可充任翻译。
《福州船政学堂》清船政⼤⾂沈葆祯在1866年于福州马尾港所设的海军学院。船政学堂最初称“求是堂
艺局”,是专门为福建船政培训⼈才⽽设。学堂成⽴之初即聘⽤外国教习教授造船、航海等专业知识,毕业⽣中优异者被派往西欧各国深造。船政学堂的毕业⽣不少成为北洋海军的⾼级将领,部分亦成为中国近代的著名知识分⼦。
4.《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1895年4⽉17⽇,李鸿章与⽇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本。(3)赔偿军费⼆万万两⽩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岸,⽇船可沿内河驶⼊以上各⼝。(5)允许⽇本⾂民在中国通商⼝岸设⽴⼯⼚,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条款,⽇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步加深。条约规定⽇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借外债,使列强进⼀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本在华直接投资设⼚,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本强占中国⼤⽚领⼟,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完整,⽽且刺激了列强⽠分中国的野⼼,掀起了帝国主义⽠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本强占中国⼤⽚领⼟,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
完整,⽽且刺激了列强⽠分中国的野⼼,掀起了帝国主义⽠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梦之唤醒,实⾃甲午战败割台湾偿⼆百兆以后始也。
(2)对⽇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本的影响也是巨⼤⽽深远的。它在⽇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本打败了中国,⼀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开始跻⼊帝国主义的⾏列。⽇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的经济利益。⽇本统治者正是利⽤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了巨⼤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本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三、论述题
1.明初经济恢复措施及成果
(⼀)、措施。在经济上,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的依据。把保证农民的⼀定⽣产、⽣活条件和恢复发展⽣产,作为民情,巩⽥其统治的重要⼿段:①徙富民,抑豪强。使⼤量富户远离乡⼟,并承担各种差役;②移民屯⽥,奖励开垦。多次下诏并通过设司农司、考核官吏等办法尽量使抛荒的⼟地得到垦殖,以调整⼟地占有情况,刺激农民⽣产的积极性;③减免赋役。对所归附地区、灾区压“兴王之地”多次蠲免税粮,多次减轻⽩耕农的负担;④解放奴⾪。下诏释放奴⾪,由朝廷代赎因饥荒⽽典卖的男⼠,使其⼈⾝⾃由;⑤兴修⽔利。派遣专吏井责成地⽅官兴修⽔利;⑥⿎励种植经济作物,以解决⾐着问题。这些措施的实⾏,促进了明初农业和⼿⼯业的发展。
(⼆)、明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①耕地⾯积扩⼤,农作物种类增多。出现了来⾃美洲的农作物,如⽟⽶、⽢薯等。
②⽣产⼯具和⽣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③经济作物的种植⾯积扩⼤。烟草、棉花等。
(2)⼿⼯业:①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家庭⼿⼯业,棉布成为普遍的⾐料。②制瓷业。瓷器制作⼯艺⽔平更⾼,出现了青花瓷等精美瓷器,远销海外。③造船业。明朝造船业位居世界前列,沿海、沿河有著名的造船基地。
(3)商业:①各种经济作物和⼿⼯业品涌⼊商品市场;②出现专业性的⼯商业市镇;③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④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区域性⼤商帮;⑤江南地区某些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⑥⽩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⑦与邻国(蒙古等)互市。
2.⾟⾣后清廷的政策改变
⾟⾣是指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的⼀次宫廷,因该年为⾟⾣年,故称“⾟⾣”。此次中,慈禧打倒了咸丰皇帝委任的⼋位顾命⼤⾂,独揽⼤权,开启了1.她掌控中国朝局的时代。此次对于清政府内外政策影响很⼤,其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个⽅⾯:
(⼀)在内政⽅⾯:
(1)重⽤汉族官员,改变防范汉⼈的既定政策,尤其是重⽤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等地⽅军事集团派的汉⼈官员。例如,慈禧委任曾国藩总揽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这在清代历史上是罕见的。这种与汉族官员关系的调整,使湘系集团的势⼒得到空前的膨胀,也打破了满清政治体制中督抚之间、督抚与按察使、布政使之间彼此制约的关系,导致了清朝督抚专政的局⾯。
(2)⽀持洋务运动,学习西⽅先进技术,推⾏富国强兵的政策。清政府⽬睹了西⽅洋洋炮的威⼒,在⼀些中央及地⽅官员的推动下,洋务运动由此开始,清政府也开始主动开眼看世界,在器物层⾯学习西⽅。
(⼆)在外交⽅⾯:
(1)设⽴专门的对外交涉机构——总理衙门,制定了中外和睦的外交政策。根据《北京条约》的规定,外国公使即将进驻北京,清政府势必要经常与之打交道。在此之前,清政府始终不肯承认西⽅国家的对等地位,⽽将其来往的部门限
进驻北京,清政府势必要经常与之打交道。在此之前,清政府始终不肯承认西⽅国家的对等地位,⽽将其来往的部门限定在理藩院或礼部。为了改变这种已与时局不适应的制度,1861年,恭亲王奕䜣建议清政府设⽴负责与西⽅各国打交道的专门机构,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机构设⽴后,负责处理⼀切涉外事务,其职权也由通商、外交扩展到军事、财政、⽂教乃⾄内政等各个⽅⾯,成为除军机处外的⼜⼀个重要中枢机关。
(2)确⽴“借师助剿”的政策。⾟⾣后,清政府⼀改以往对西⽅军事⼒量的排斥态度,公开宣布⽀持地⽅官员“借师助剿”的⾏为,并对参与助剿的外国⼈予以酬谢。此后,在镇压太平天国问题上,中外势⼒由此达成⼀致。
总之,⾟⾣后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调整,对晚清社会政治产⽣了深刻影响,传统闭关锁国的政策遭到强烈冲击,清王朝的⽂化观念与统治思想也在发⽣变化。这预⽰着中国逐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3.论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的影响(略)
2017苏州科技⼤学中国史真题
⼀、名词解释
1.孔⼦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孔⼦,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后期鲁国⼈,曾在鲁国任下级和中级官吏。后⾃办学校,以教书为业。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先后游访了卫、宋、陈、蔡、楚等国,但均不被采⽤,晚年回到鲁国从事讲学。“仁”是孔⼦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和最⾼境界。孔⼦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类”。孔⼦的主要⾔论保存在《论语》⼀书中。
2.五均六筦
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起,先后公布施⾏,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所谓五均,指均市价以利四民和公家;另外⼀种说法是:名⼭⼤泽、盐、铁、钱、布帛五种民⽣⽤品加以赊贷;所谓赊贷,是由政府办理借贷。所谓六筦,除了本段第⼀句的解释外,另⼀种说法是前⾯所说的五均(名⼭⼤泽、盐、铁、钱、布帛五种民⽣⽤品加以赊贷)加上
酒的官卖,合称“六筦”。五均六筦施⾏了⼗⼏年,到地皇⼆年(公元21年)才准备废除,地皇四年(公元23年)时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3.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宋初以来,⼤地主兼并⼟地⽇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意见。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他们提出⼗项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部都被仁宗采纳,颁⾏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实⾏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4.成吉思汗
蒙古汗国的创建者(1162-1227年)。原名铁⽊真,出⽣于蒙古部孛⼉只⽄⽒族。1206年在斡难河畔举⾏的蒙古各部的忽⾥勒台上被推为⼤汗,号成吉思汗。建⽴了蒙古汗国,制定了新的政治、军事、法律制度,采⽤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对外展开⼤规模的军事活动,先后攻灭西辽、花剌⼦模等政权。元朝建⽴后他被尊为元太祖。
5.⼋旗制度
努尔哈⾚在统⼀⼥真的过程中把⽜录组织扩⼤化创⽴了⼋旗制度。以300⼈为⼀⽜录,五个⽜录为⼀甲喇,五个甲喇为⼀固⼭,设⼀个固⼭额真统辖。⼀个固⼭即⼀旗,共有⼋旗,每旗7500⼈,⼋旗各有其主,由努尔哈⾚的亲近⼦侄担任。努尔哈⾚是⼋旗旗主之上的最⾼君长,拥有全部军政⼤权,决定着对外征伐、对内统治的⼀切事务。⼋旗组织就是⼥真族最初的国家政权构成形式,既是政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各部族⼈户都要被编进⽜录,⽽且兵民不分,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当兵。后来,⼋旗制度进⼀步发展。发展为满洲⼋旗、蒙古⼋旗、汉军⼋旗,共24旗。每旗设置都统,由中央都统衙门掌握,地⽅督抚⽆权征调。⼋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京营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数⼤约各占⼀半。“禁卫兵”的主要任务是保卫皇帝和拱卫京师,“驻防兵”主要任务是防御镇压民间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