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要论中国人,须不被搽在表面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而要看他的筋(jīn)骨和脊(jǐ)梁。
B.对生命的珍爱,对卑劣的蔑(miè)视等复杂情感汇集,将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fā)。
C.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jiǎo)揉造作,是毫无意义的忸(niǔ)怩作态。
D.两个虞(yú)侯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guō)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不能安放我们自身,我们的精神小屋,在微风中就悄无生息的坍塌了。
B.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不知不觉已根深蒂固。
D.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撩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圆明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的同时,更应该铭记他的人生箴言,永不停止追求。
B.阅读经典,就是要学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C.花圃的显眼处有“禁止人内”的牌子,有的人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拍照。
D.数学思维能力应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而逐步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是一首乐府诗,以浪漫的笔法表现了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有希望的情怀。
B.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
C.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句式齐整,以回环往复的节奏,一咏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
回怅惘的感情基调。
D.著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法国作家雨果,因其对文明的捍卫和对侵略者的谴责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和崇敬。
5.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诗人被贬官在外多年,回到京城后怀想往事,展望将来,诗中流露出作者的心绪难平又不乏
刚健昂扬之气。
B.领联连用两个典故,写出了被贬归来的感触,既有对友人离世的悲痛,又有物是人非、恍如
残奥会时间2022几号到几号隔世的怅惘之情。
C.颈联作者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旧更替、
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白居易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阅读艾青的《树》,回答问题。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6.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诗人借助“树”这一意象,赞颂了抗战军民  的精神。
7.“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这句诗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8.综合性学习。
班级准备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标语拟定】“同学们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从惜懂无知到日渐成熟。一路走来,经历了多
少风风雨雨,仍勇往前行;在求学之旅中不断磨砺,让自己更加坚强。”请从这段话中,半载苦乐铸
提炼一句话,与下句对仗,从而拟定本次活动的标语:  ,半载苦乐铸
辉煌。
(2)【演讲比赛】请国绕“自强不息”确定一个演讲主题: 
(3)【采访活动】陈君飞,1992年5月出生在湖南麻阳县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左手先天带有残疲。她自强不息,奋勇争先。2021年9月12日,在里约残奥会女子T38级跳远比赛中,以4.77米的成绩获得湖南运动员在里约残奥会上的首枚田径金牌。这个湘妹子,以她的坚毅不屈和持之以恒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班级准备派你去采访陈君飞,请你准备一个有意义的采访问题。
9.诗文默写(请用正楷字规范书写)。
(1)  ,肯将衰朽惜残年。
(2)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
(3)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4)远远围墙,  (秦观《行香子》)
(5)《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济世情怀与政治理想的句子
是  。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描写月光表现作者赏月时间之长的句子
是  。
(7)《湖心亭看雪》从侧面表现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品性的一句
是  。
二、阅读(共42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蔚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卓③。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检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窗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整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灵壁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giàn):水生植物。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11.下列选项中对“然”的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B.乔木蓊然以深
C.然则北通巫峡D.颓然乎其间者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13.结合【甲】文第二段,概括醉翁亭春、秋景的特点。
春:
秋:
1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风物,说说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大麦地的少年
第二天一早,青铜就坐到了大河边。①夏天的太阳,将硫磺一般的光芒,照在大河上。大河两岸的庄稼还在成长、成熟,但也在煎熬着人们:它们何时才能成为饥饿的人们的粮食?
青铜似乎已经习惯饥饿了。他坐在河边上,随手掐几根嫩草,放在嘴里慢慢地嚼着。草是苦涩的,却又有点儿甘甜。河边的户韦叶上,有一只纺纱娘在颤翅鸣叫,它的叫声显得孤独而单纯。
青铜就那样盘腿坐着,一直坐到中午,两眼望着河面,大河的东头,好像游来了一只鸭子。青铜早就看到了这个移动的黑点,断定这是只鸭子。
这只鸭子一直向大麦地方向游来。一路上,它偶尔会停下来,在水中寻觅一点食物。吃几口,就又赶紧游动起来。游近了,是一只公鸭,一只漂亮的公鸭。青铜的眼睛,一直注视着它。它似乎也看到了青铜的目光,游得有点儿犹疑。青铜已经认出了,它就是嘎鱼家丢失的那只公鸭。
那天傍晚,嘎鱼赶着他家的鸭回来时,遭遇到另一支鸭。两支鸭混游在了一起,当时天晦暗,嘎鱼没有发现他家那只公鸭已不在自家鸭里。
公鸭已经越来越近了,青铜站了起来,公鸭游过青铜所在的位置时,速度很快。青铜在岸上跟着它。当它快游到大麦地村前时,青钥扑通跳进河里。公鸭扑着翅膀向前逃窜,嘎嘎叫着。青铜没有立即露出水面,而是扎了一个猛子,他露出水面时,离公鸭只有一丈远。他向公,鸭直游过去,
公鸭就扑着翅膀逃跑。这样的追逐,在河面上进行了很长时间。青铜已没了力气,几次要沉入水中,但又从下沉中挣扎出水面,继续朝公鸭追去。
大麦地村的一孩子看见了,就在岸上观望着。
青钢再次沉入水中,他睁大眼睛朝天空看着,②看到的却是水中的太阳——太阳在水中似平溶化了,水成了金水。他不由自主地下沉着,不久,双脚碰到了水草。他感觉到水草在缠绕着他的双脚,他奋力蹬动双腿,又向上浮起。③他又看到了溶化于水中的太阳。他仰着面孔,朝着太阳,再向上浮了一会儿。看到了一对正在划动着的金黄的鸭蹼,他一伸手,居然将两条鸭腿同时抓在了手中。
公鸭拼命扇动翅膀。青铜浮出水面,抓着公鸭游到岸边。他抓着公鸭,在河滩上躺下了。那只公鸭也已经没有力气,不再挣扎,只是大张着嘴在喘气。青铜觉得身上有了力气后,就抱了那只公鸭,走进了一条村巷,从巷子的这一头,走到巷子的那一头,慢慢地走,也不看人。公鸭显得很配合,乖乖地由青钢抱着。
人们已经从午睡中醒来,正往外走,许多人看到了抱着公鸭的青铜。天气非常炎热,狗在树阴下吐着长舌,喘着气。青铜抱着那么重一只鸭,身体又虚弱,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他要告诉大麦地的每一个人,他没有偷嘎鱼家的鸭!
青铜抱着嘎鱼家的公鸭,默默地走着。人们看到了,就都站住。一个老奶奶端上一瓢清凉的水,将青铜拦下了:“孩子,我们都知道啦,你没有偷嘎鱼家的鸭。乖孩子,听奶奶的话,别再走了。”她要青铜喝口水,青铜不肯,抱着公鸭继续走。清水在水瓢里晃动,天空与房屋也在水中晃动,一个孩子接过老奶奶的水瓢默默跟着他。走完了大麦地所有的村巷之后,青铜低下头,将脸埋进那孩子手中的水瓢,一口气将瓢中的水全喝尽了。
有许多人围了过来。
青铜抱着公鸭,走到河边,将公鸭轻轻向空中一扔,公鸭扑了一阵翅膀,落进了大河……
(选自《青铜葵花》作者:曹文轩有改动)
15.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
  →  →  → 
16.文中画横线句是三处关于太阳的描写,请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17.根据村里人的语言和行动,推断之前在青铜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18.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少年青铜给你的印象。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