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型模板
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考的比较多,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大气、 水、地表形态几个方面;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化、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由于自然地理与人 文地理的差异性,两种课程要分开准备。
一、自然地理
(一)学科特点:自然地理中学理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理解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常 遇到理解不了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自然地理的时候,要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化间接为直接。
(二)授课建议:
第一部分:导入
1.整体思路:自然地理学科的导入部分,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选用图片、动画和视 频等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选用的多种形式的导入方式,例如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 情境导入等。
2.案例解析
案例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儿歌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时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 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儿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案例二 《海水运动》故事导入、悬念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 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 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 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
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 去,效果不言而喻。
案例三 《宇宙》《太阳运动》《地图》俗语导入
猜谜语“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公公, 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 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
“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 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 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谜底地图
案例四 《地形的变化》问题导入
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洋生物化石”示意图,提问学生: 你了解这座山脉吗 ?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教师提出:海洋生物化 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发通过学习新知识, 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
案例五 《水循环》诗文导入
“水循环”一节时,先朗读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紧接 着提出问题:黄河之水究竟是不是天上来的?是不是奔流到海就一去不复回?为何地球上是江河水流 不尽,大海里的水填不满呢?然后讲水循环。一堂课下来,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的疑点都会迎 刃而解:从水循环来看,黄河之水的确是从天上来(大气降水),但奔流到海要复回,由于进行了水 循环,地球大陆上的江河水流之不尽,大海里的水也永远填不满。这样前后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课 堂结构也严谨得多。
第二部分:新授课
1.整体思路: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注重多样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多媒体等。注重教学方 法的多样选择,如合作教学、活动课、互动教学等。
2.案例解析:
案例一 《山地的形成》依据材料进行课程
学生课前收集泰山、华山、黄山等名山的资料,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了登泰山、华山、庐山、黄 山等地的资料,教师启发学生,为什么人们登上海拔只有1500多米的泰山会感叹“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而登上海拔3000米的华山没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华山天下第一险”?为什么黄山比 较奇?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演讲的内容,经过讨论总结出泰山的地质构造是地垒,形成 了块状山地,相对高度大。华山是断层山,北坡是大断崖,自然人们在面临万丈深渊觉得非常险。演 讲和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因此,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内容。
案例二 《季风气候》读图、解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看大屏幕)《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你们七年 级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图?(有,世界气温分布图)这上面分布曲线是什么线?有何特点?(学生回答 后,教师小结:等温线,上面每个点的温度都相等,等温线越密,温度
变化越大,反之亦然)会读这 幅图吗?①首先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请大家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 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 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到0℃ 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请大家想 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 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 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 以下或V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 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 -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 大。(板书)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看大屏幕)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 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 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 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重要因素
教师提问:歌剧《白毛女》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我盼爹爹,回家过年” 从这句话里我们知道我国冬季以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主?对北方的冷有没有影响?(北风,使北方更冷) 教师总结: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寒冷,具体的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跟大家细说。
至此,你能告诉我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哪些了吗?主要原因是?次要原因有?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所学读图技能
(看大屏幕)《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2.14)
(读图 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 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 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 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 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 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
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 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 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第三部分:结课与作业布置
1.整体思路:自然地理部分结课,注重学生自己的参与,可以设计空白图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 填充进去,即回顾了知识,又提高趣味性、思考多角度性。也可以上学生自己回顾自己所学知识。作 业布置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
2四川教师资格证.案例解析
案例一: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谈。
案例二 《地表形态的塑造》
结课的时候,老师讲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的几个图放在一起,请学生选择相对应
的图片, 并解释形成的原因,形成时的特点等。
作业布置的时候,让大家阅读“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材料,并思考课后问题?
案例三《地球上的大气》
作业布置的时候,请学生回家自己做一个“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动图,季节不同,气压带风 带相应的发生移动。
案例四: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作业布置的时候,请同学自己回家画一张洋流运动示意图,并标出洋流名称,交汇地点,形成原 因等。
二、人文地理
(一)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重点强调的是与人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如农业的发展、工
业的发 展、城市化、人口等问题,这些都是与社会生活、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 重联系生活,切合学生生活经历进行教学。
(二)授课建议
第一部分:导入
1.整体思路:人文地理的导入要与生活有关,真实图片的展示、社会问题的呈现、学生个人经历 的结合等方式。
2.案例解析:
案例一《人口的数量变化》数据导入
大屏幕展示我国从建国以来人口的变化,请同学看看,人口是多了还是少了;再放出近10年北 京市人口的变化,看看北京人口增加的速度;
案例二《城市与城市化》图片导入
优美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常州“淹城”及古运河不同时期的图片。
提问:通过图片来说明常州地区由田园风光变为春秋时期的"淹城’,尤其是现代城市化的快速 发展带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那些影响?
案例三《人口的合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