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地方
虽然很喜欢上课,但却一直害怕做教师,尤其害怕做中小学教师。喜欢上课,是因为自己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有机会向众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能够因为自己观点的表达,而为别人带来一点启示或者帮助,那就是莫大的荣幸了。害怕做教师,是因为大家对教师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就拿一堂课来说,知识是肯定要教的,不但要教,而且还要教得准确,教得扎实,要确保学生能够学得到位,最直接的检测方法就是在最近的考试中能够出成绩;方法也是要教的,不但要教方法,而且还要确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得有趣味,教得有成效;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也是不可缺少的,教书育人嘛,于是课堂教学还要积极向上的态度,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宣扬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于是,一堂本可以上得轻松自如的课,在众多教学目标的重压下,不得不变得平淡和枯燥起来,毕竟再大的鸟,翅膀上的负担多了,不但飞不高,而且也飞不远。因此,究竟课堂教学能够教出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为何而教,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可能为课堂教学减负;只有有了被减负的课堂,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变得高效起来,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成为师生展现生命活力的地方。
“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要不到”
在传统的家庭中,排行老大的往往很难成大器,既不是因为老大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老大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老大在家庭中被寄予的希望最大。既然是老大,老大在对待父母上应该是弟弟妹妹们的表率;既然是老大,老大在事业发展上就应该是弟弟妹妹们的引路人;既然是老大,老大在待人处事上应该是弟弟妹妹们的学习对象;既然是老大,老大还应该负有照顾好弟弟妹妹们的责任。如果老大能够把对他的期望都实现,那老大将来肯定能够成大器。可是事情总是与愿望相违背,老大为了不辜负大家对他的期待,就必须在每个领域都谨小慎微;于是,老大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并不是以在每个领域都做好为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是按照在每个领域都不出问题为标准来要求自己,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大基本上不会出问题,但老大却很少成大器。花这么多的笔墨来讲老大,我想大家也就明白了我的意思,今天我们对待课堂教学的态度,而何偿不是象老大那样呢;更相象的,是课堂教学似乎也象老大的成就一样,几十年不变,但几十年你也挑不出什么大的毛病,于是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几十年都不变。
在线课堂平台既然老大只是一个人,甚至还只是一个小孩,不管他排行老几,他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来成长,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期望来成长。如果别人的期望符合自己的成长规律,那老大可能会成长得更好;但如果别人的期望不符合自己的成长规律时,别人的期望就了自己
成长的障碍;当别人的期望超出自己成长空间时,别人的期望就成了自己成长的压力和阻力。课堂教学也是一样,虽然教育教学很重要,大家对教育教学也是寄予厚望,毕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不能简单地把大家对教育教学的期望,都简单地转移给课堂教学。一堂课,也就只有四十五分钟,不管老师多么的天才,所能够做的也是非常有限,象达到的目标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和伟大。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我们把教育教学的目标强加给课堂教学时,既然教师明知随便怎么努力都完不成这个目标,那就甘脆彻底地放弃这些目标,于是课堂教学不但辜负了教育教学强加的目标,连自己原本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当我们把教育教学目标强加给课堂教学之后,大家也会简单地把课堂教学视为教育教学,于是更容易从结果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从而失去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关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功利,但却更加的缺少课堂教学理性与课堂教学技术的支撑。
自从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因为目标的拔高,而变得更加的有效,更加的有魅力。虽然教师在写教学计划时都会写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什么,比如在知识与技能上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有什么效果,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如何引领,但只要我们脚
踏实地地想想,就会觉得这三维目标根本就不适合单一的课堂教学。诚然,就整个教育教学来讲,是应该关注学生在三维上的成长;但如果把三维目标强加给一堂课,那就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荒唐了。要是每堂课都可以改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这个学生也未免太没有原则性了。既然三维目标实现不了,那课堂教学又在实现什么目标呢?
知其“不可为”方知其“可为”
向课堂要效率,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口号,也是向课堂教学发出的请战书。其实,与其说是向课堂要效率,还不如更直白的讲,是向课堂要成绩。但我可以很坦率地讲,在一堂一堂的课里,是挖不出成绩的;而且,当你越要在一堂一堂的课里挖成绩,可能会让自己的课堂离考试成绩越来越远。为什么在一堂课里是挖不出成绩呢?一方面在一堂课里能够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即使在传授的知识很有限的情况下,也不能够保证学生当堂就能够理解、消化与应用;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学习的学生,他们并不全然是为了考试成绩而上课,上课对他们来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他们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够开花结果,但更希望生活本身更开心一点,最好不要通过牺牲眼前的开心去换取未来的成绩。那肯定有人会问,如果在一堂课里挖不出成绩,那到哪儿去挖成绩呢?成绩并不是在一堂课里挖出来的,但
一定是通过一堂一堂的课获得的;也就是说成绩并不是靠课堂教学的战术获得的,而是靠教育教学的战略获得的。
课堂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舞台,对学生来说应该向课堂要知识,对教师来说应该借课堂传授知识。我也承认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承认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最主要的地方;我也承认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但绝对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地方,甚至课堂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地方。于是,这就把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分开来了,在传统的观点中,总认为教师传授了知识,那学生自然就学习了知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一个方面,当教师传授完知识后,学生有可能当堂就听懂了这些知识,但要把这些听懂了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会应用的知识,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生对这些听懂了的知识的转化和应用也不是主要在课堂中发生的;
另一个方面,学生并不一定当场就听懂了所有的知识,对于那些没有听懂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去学习和领悟了,那这时候的学习和领悟并不在课堂中发生,如果我们把课堂看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地方,也就杜绝了学生对这些没有听懂的知识的自主学习机会。
因此,当教师在课堂上做完传授知识的任务后,不要强求学生一定也要在课堂上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看起来这样的要求是教师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但实质上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在量上更少,仅限于当堂就听懂了的知识;在质上更浅,仅限于把知识掌握在听懂的层面,难于做到理解的层面,更难于做到应用的层面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说听懂了,但等到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做题目了,因为上课的确听懂了,但不等于你就会在考试题目中会应用这些知识了。
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吗?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这些理念让人无法反驳的;但说实在话,这样的理念在一堂一堂的课上却又是无法做到的。很多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说学科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这个学科的感觉,可这种对学科的感觉,肯定不是在课堂中可以教育得出来的,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能获得这种感觉的;至于学科思维的培养,学科思维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在学科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更有意思的是,当教师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时,反而会把简单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转换成更为复杂和更为抽象的“说教”,从而把学生给吓跑了。也会有老师说,
如果在课堂上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那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又是如果培养起来的呢?我想这个问题也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但并不是依赖这个学科,除了应付考试外,他并不需要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注意这样的学生是绝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另一是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并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通过教师自己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感染和模仿而习得的,通过学生自己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浸润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所以,对教师来讲,不要寄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宽容那些没有必要也就不愿意去培养自己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学生,更要通过关注自身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优化去影响学生。
知其“可为”更要知其“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