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
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
5.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
①非行政监督;②提供服务,节约了交易成本,
保证了交易秩序。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构成要素:购买欲望+支付能力
需求影响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预期、其他因素供给影响因素: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价格、其他因素
2.需求曲线形状: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
斜供给曲线形状:从左下方向右上方
倾斜均衡: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
3.需求量变动,需求曲线点移动:自身价格因素
需求变动,需求曲线线移动:除自身价格以外因素4.最高限价:保护买方利益
最低限价:保护卖方利益,常用于支持农业
5.弹性计算:变动比例/变动比
例点弹性:分母取初始值
弧弹性:分母取平均值
6.需求价格弹性计算:需求变动比例/价格变动比
例影响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
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
7.供给价格弹性计算:供给变动比例/价格变动比例
供给价格弹性影响因素:时间(首要因素)、生产周
期和自然条件、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8.弹性与总销售收入关系:
富有弹性,Ed>1,价格降低销售收入增
加缺乏弹性,Ed<1,价格升高销售收入
增加单位弹性,Ed=1,价格变动销售收
入不变9.需求交叉弹性计算:B商品需求变动比例/A商品价格变动比例
Eij>0替代品;Eij=0无关;Eij<0互补品
10.需求收入弹性计算:需求变动比例/收入变动比例Ey>1高档品;0<Ey<1必需品
Ey<0低档品;Ey>0正常品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1.经济人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2.企业形成理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
交易成本而产生的
3.企业的本质: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4.交易费用:(1)签订契约时的偶然因素可能带来的
损失;(2)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所花费的成本
5.产量位置关系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均为先增后减
(2)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
(3)边际产量穿过平均产量的最高点
6.规模报酬: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增
加.规模报酬不变/递增/递减:产量增加比例等于/
大于/小于/各自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7.机会成本: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
时所放弃的使用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获得的最高
收入
8.短期成本曲线形状
(1)总固定成本: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2)总成本:起点为固定成本,先以递减的增长率
上升,后以递增的增长率上升
(3)总成本、总可变成本:都上升,相互平行,
相差固定成本
(4)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都是正
U型,先减后增
(5)平均固定成本:递减
(6)边际成本穿过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
(7)边际成本最早到达最低点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1.市场结构类型划分标准:(1)生产者数目;(2)产品
差别程度;(3)进入障碍
2.完全竞争特征:
(1)很多生产者消费者,规模都很小,都是价格接收者;(2)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
(3)资源自由流动,企业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
双方信息都是充分的,决策是理性的
3.规模经济:平均总成本随产量扩大而下降
4.完全垄断形成条件:
(1)政府垄断(邮政);
(2)特殊原材料的单独控制(戴比尔斯);
(3)专利权;(4)自然垄断(规模经济)
5.完全垄断特征:(1)只有一个生产者,是价格决定者,
不是接受者;产品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
(3)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
6.垄断竞争特征:(1)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2)产品具
有差别性;(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障碍较小
7.寡头垄断特征:
(1)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2)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差别或完全无差别;(3)对价格有较大程
度的控制权;(4)其他企业进入比较困难
8.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行为
(1)行业供给曲线: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2)个别企业需求曲线:水平
(3)收益曲线:价格=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4)产量决策基本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5)停止生产、营业点:价格P=平均可变成本AVC
(6)边际成本曲线=短期供给曲线
9.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行为
(1)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下方
(3)产量决策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10.成本加成定价:P=MC/(1+(1/Ed))
11.价格歧视
(1)一级: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
价格出售。某些国家的医生、律师、会计
(2)二级: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的产品
(3)三级:对不同需求弹性的消费者组收取不同的价格。
大学生寒暑假火车优惠票价
12.价格歧视条件:(1)能根据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划分不同
购买者;(2)市场能够有效隔开
13.价格歧视基本原则: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
于边际成本
14.垄断竞争
(1)个别企业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短期均衡分析:与完全垄断行为相似
(3)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4)垄断竞争市场不存在供给曲线
15.寡头垄断
(1)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寡头市场不存在有规律的供给曲线
16.卡特尔:很少能控制整个市场,需要考虑没加入企业,
可能在利润诱惑下违背协议1.引致需求(派生需求):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
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2.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原则:边际要素成本=边际收益产
3.完全竞争市场
(1)生产者要素需求曲线:MRP=VMP=P*MP;向下倾斜
(2)生产者要素供给曲线:MFC=AFC=W1;水平线
(3)市场要素需求曲线:所有生产者需求之和
4.生产要素:(1)劳动;(2)资本;(3)土地;(4)企业家
才能
5.劳动供给原则: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6.劳动供给曲线:后弯曲线
(1)上升阶段: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1)后弯阶段: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7.土地供给曲线:垂直线
资本供给曲线:短期垂直线;长期后弯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8.帕累托最优: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不可能实现在不
使一个人福利减少的情况下使任何一人的福利增加
9.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2)信息是完全的;(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4)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受外部性影响
10.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
对称
11.垄断与市场失灵:垄断产量低于社会最优产量;垄断
定价高于均衡价格;价格歧视,差别定价
1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外部经济: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产出低于社会最优
(2)外部不经济: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产出高于社会最优
13.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1)私人物品特点:竞争性,增加一人消费减少另一人;
排他性,财产权上的独占性
(2)公共物品特点:非竞争性,增加一人消费不影响其他人;非排他性,任何一消费者都不会被排除在外
14.公共物品分类:(1)纯公共物品:国防、治安;(2)准
公共物品: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
15.需求曲线:(1)私人物品需求曲线水平数量上求和;
(2)公共物品需求曲线纵向价格上求和
16.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逆向选择: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旧车市场
(2)道德风险:一方不能观察另一方行动,另一方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保险市场
17.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1)传统办法:税收和补贴、相关企业合并使外部性内部化
(2)科斯产权理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赋予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进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重要结论: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
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与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国民收入计算方法
(1)生产法
(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
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投资形成总额
+净出口。四部分: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2.储蓄-投资恒等式
(1)两部门:I=S
(3)三部门:I=S+(T-G)
(4)四部门:I=S+(T-G)+(M-X)
3.凯恩斯消费理论三个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因素
(3)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4.凯恩斯消费函数:C=α+βY
(1)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2)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1,等于1,小于1
(3)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
(3)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5.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消费取决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消费者希望一生的储
蓄和收入相等
(1)青年时期:储蓄很少,甚至零储蓄、负储蓄
(2)中年时期:偿还青年负债,为老年储蓄
(3)老年时期:消费
6.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的支出不是由当前收入
决定,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
7.储蓄函数:S=Y-C=Y-(α+βY)=-α+(1-β)Y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
8.投资函数:I=I(r)=e-dr
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投
资乘数:k=1/s
9.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Y=(α+I)/(1-β)
10.总需求影响因素:利率、货币供应量、政府购买、税收、
预期、价格总水平
总需求曲线:左上向右下倾斜
11.价格变动三种效应
(1)财富效应: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反向变动,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的现象
(2)利率效应: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利率与
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化的现象
(3)出口效应: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化的现象
12.总供给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利润水平决
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价格与成本
总供给曲线:
(1)长期:垂直线
(2)短期:从左下向右上方倾斜
13.总供求模型
(1)长期: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
(2)短期: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1.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区别:(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
础;(2)经济发展>经济增长
2.因素分解
(1)两因素: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3)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3.扩张阶段(复苏和繁荣)特征: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
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常伴有通货膨胀。(收缩或衰
退阶段,与扩张相反)
4.分析和预测指标
(1)一致指标:工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先行指标: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M2
(3)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5.经济发展的核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
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2035年
远景目标: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
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1.我国价格总水平度量: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因素:货币供给量(同)、货币流通
速度(同)、总产出(反)
3.总需求总供给
(1)短期:价格上升,总需求下降,总供给上升
(2)长期:价格不影响总供给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对工资: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2)对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3)对汇率:汇率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
(4)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
平处于稳定状态,是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
6.失业类型
(1)自愿失业
①摩擦失业:劳动者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
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
②结构性失业:劳动者拥有的技能和现有工作岗位所
需要的技能不匹配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不到工作,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宏观经济调控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7.奥肯定律: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1
个百分点
公式:(y-y*)/y*=-2(u-u*)
政策含义: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增加就业或
降低失业的主要途径
8.菲利普斯曲线
(1)短期:左上向右下延伸,交横轴于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2)长期:与横轴垂直于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1.国际贸易理论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生产技术上的绝对
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绝对生产成本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
(4)规模经济理论(克曼):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规模报酬递增。
2.影响出口因素:
(1)自然资源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3)汇率水平;(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影响进口因素:(1)经济总量或总产出;(2)汇率水平;
(3)国际市场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
3.政府国际贸易的干预
(1)目的: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其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对进口干预:关税限制+非关税限制(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3)对出口干预:出口补贴
4.界定倾销三个标准:(1)原产国标准;(2)第三国标准;
(3)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
5.倾销四种类型
(1)掠夺性倾销:短期不合理低价
2022年初级经济师报名入口
(2)持续性倾销:无限期低价
(3)隐蔽性倾销:正常价出口,进口商低价抛售,企
业补差
(4)偶然性倾销:处理大量剩余产品
6.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要求:(1)该产品存在以低于正
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2)倾销对某一成
员方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3)损害和低价倾销之
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1.非竞争性:(1)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2)增
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1)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
或成本太高;(2)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
2.需求显示
私人物品: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
公共物品: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3.融资
(1)政府融资(强制融资):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
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2)私人融资(自愿融资):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不足和
结构不平衡
(3)联合融资:政府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私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不亲自提供
4.生产:(1)政府生产;(2)合同外包
5.供给的制度结构:
(1)决策制度(核心);
(2)融资制度;(3)生产制度;(4)收益分配制度
6.市场系统三个主体:(1)居民:满足需求和效用水平的
最大化;(2)企业: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再生产;(3)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7.供求规律:
(1)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2)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涨,库存减少,
生产增长
8.政府活动范围:(1)提供公共物品;(2)矫正外部性;
(3)维持有效竞争;
(4)调节收入分配;
(5)稳定经济9.财政的基本职能:(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
(3)经济稳定和发展
10.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四大目标:(1)充分就业;(2)物
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11.公共选择三大理论基石:(1)个人主义方法论;(2)经
济人假设;(3)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12.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1)选民的“理性的无知”与
“理性的非理性”;(2)政治家(政党)的选票极大化;(3)投票循环;(4)官僚体系无效率;(5)利益集团与寻租13.选民的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
(1)理性的无知:没有动力去搜寻有关选举信息;
(2)理性的非理性:即使有信息,有不会充分利用
第十二章财政支出
1.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
出);转移性支出
2.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
增长的百分比
3.测量方法:
(1)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政府干预经济程度);(2)中央财政支出占当年全国财政支
出的比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4.财政支出规模历史趋势:先持续增大,后来逐渐稳定
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5.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1)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2)纠正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3)文化、教育、福利等财政支出项目增长
6.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和魏斯曼):(1)内在原因:
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2)外在原因:出现突变
→政府举债→公众接受税收水平提高→财政支出增长
→突变结束,支出下降,但公众接受水平并不下降到原
有水平
7.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1)初期:基础
设施落后,需政府投资兴建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在总投
资中所占比重较大;(2)中期:私人部门获得较大发展,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3)成熟: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有进一步上升
8.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进步部门技术起决定性,技
术进步工资上升,非进步部门(政府部门)劳动起决定
性,两部门工资持平,支出增加
9.选民“财政幻觉”:通常更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带
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可能同时增长
10.我国财政支出重点:逐渐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
和服务转变
1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
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
然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逐年上
升,但仍然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数量
12.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3E原则:(1)经济性;
(2)效率性;(3)效果性;(后增加公平性)
13.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原则:
(1)统一领导;(2)分类管理;(3)客观公正;(4)科学规范
14.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方法:(1)比较法;(2)因素分析
法;(3)公众评价法(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
(4)成本效益分析法
15.指标选择:
(1)相关性原则;(2)可比性;(3)重要性;(4)经济性
16.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实施评价→撰写评价报告
第十三章财政收入
1.货币基金组织分类:(1)税收;(2)社会缴款;(3)赠与
收入;(4)其他收入
2.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1)最小口径:税收收入
(2)小口径:纳入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我国)
(3)中口径:纳入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社会保障缴费
收入
(4)大口径:全部的政府收入
3.基本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本质的体现);
(3)固定性
4.拉弗曲线:随着税率增加税收收入先增后减提
示: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基本含义: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
的一个重要条件
5.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后
转:转移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
混转:既可转嫁给供应商,也可以转嫁给购买者消
转:降低增税物品成本,从新增利润得到抵补旁转: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商以外的其他人负担税收资本
化:生产要素购买者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向后转
嫁给生产要素出售者。主要发生在土地和
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交易中6.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大,供给弹性小,自己承担需
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其他人承担
(2)课税商品的性质
生活必需品,税负容易转嫁非
生活必需品,税负不易转嫁
(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易转嫁,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容易转
嫁,增值税、消费税
(4)课税范围的大小
课税范围越广,税负容易转嫁课
税范围越窄,税负难以转嫁
7.国债特点:(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
8.国债政策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4)调控宏观经济
9.国债负担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警
戒线:发达国家60%;发展中国家45%
10.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警
戒线:15%-20%
11.李嘉图等价:政府不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融资,其效
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12.国债发行制度:公开招标、承购包销、直接发售、随买
国债偿还制度: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
偿还、市场购销
第十四章税收制度
1.增值税国际上分为三种类型:(1)消费型(我国);
(2)收入型;(3)生产型
2.增值税税率与征收率
(1)一般纳税人
①13%:销售或者进口货物;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提
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
②9%: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自
来水、暖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食用植物油、冷气、热水、煤气、居民用煤炭制品、食用盐、农机、饲料、农药、化肥、沼气、二甲醚、图书、报纸、杂志、音
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提供交通运输、邮政、基础电信、建筑、不动产租赁服务、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
③6%:提供增值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以及
除不动产租赁以外的现代服务,除转让土地使用权之
外的销售无形资产
④0%:出口货物;符合规定的境内单位和个人跨境销
售服务、无形资产行为
(2)小规模纳税人
①3%:小规模纳税人和特定一般纳税人
②5%:销售自行开发、取得、自建的不动产租赁服务
3.消费税15类消费品:烟、酒、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及
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电池和涂料
4.企业所得税
(1)税率:25%(特殊20%)
(2)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扣
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3)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除税收优
惠规定减免后的余额
5.个人所得税
(1)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0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额后的余额
(2)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使用权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收入额减按70%。
(3)专项扣除: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
房贷款利息或租房租金、赡养老人
6.房产税税率:从价计征1.2%;从租计征12%
第十五章政府预算
1.政府预算职能
(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
(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
(3)控制财政部门的支出
2.政府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2)统一性;(3)可靠性;
(4)合法性;(5)公开性;(6)年度性
3.预算分类
(1)增量(基数)预算:在旧的基础上调整
(2)零基预算:并不是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而是对已
有项目需要重新审定和安排,起点为零
4.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原则: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
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原则:
(1)统筹兼顾,适度集中
(2)相对独立,相互衔接
(3)分级编制,逐步实施
6.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原则:
(1)依法建立,规范统一
(2)统筹编制,明确责任
(3)专项基金,专款专用
(4)相对独立,有机衔接
(5)收支平衡,留有结余
7.预算编制制度
(1)建立部门预算制度
①编制方式:自上而下
②编制程序:两上两下
(2)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8.预算执行制度
(1)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第十六章财政管理体制
1.财政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原则:(1)受益原则;(2)效
率原则;(3)区域原则;(4)技术原则
2.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原则:
(1)集权原则;(2)效率原则;(3)恰当原则;(4)受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3.分税制收入划分
(1)中央收入: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
(包括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退税,船舶吨税,未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
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的利润
(2)中央地方共享收入:
①增值税:中央50%,地方50%
②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
60%,地方40%
③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中央),其余资源税(地方)
(3)地方收入:地方企业上缴,城市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各银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交纳
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
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4.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完善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①适度加强中央事权
②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
③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
④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
(2)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