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目标:理解
(一)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
其公式是:S-AT-R,A代表通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R),学习才能发生。
早期的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的是知觉水平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德国心理学家苛勒(W.Kohler)通过黑猩猩做的动物实验,来说明学习的问题。
黑猩猩在用竹竿够取香蕉的难题实验,它们常常会在做出反应之前,先在头脑进行一番"思索",在许多假设出一个有效的办法,当它突然发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时,就会产生顿悟。学习行为便发生了。在黑
猩猩接起短棒打下高处的香蕉的实验情景,黑猩猩在未解决难题之前,它对面前的知觉是模糊的、混乱的。当它看出几根短棒接起来与高处
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可以在以后类似的情景立即运用这个已?quot;领悟"了的经验。
苟勒将动物实验的结论推理到人类的学习上。虽然这种推理不科
学,但个体内在的心理作用揭示出来。个体之所以能产生顿悟,主要取决于:一是学习情景的所有刺激都是一个整体,学习者所注意的不是某
认知学习理论
个单一的刺激,而是从总体上把握各刺激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个体内在
知觉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人或动物之所以能了解学习情景的全局,领悟到问题的关键,全靠他在知觉能形成一种正确的、完整的模式。
当然,早期的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顿悟所强调?quot;认识"是知觉水平的认知。现在认知理论则将认知提升到思维的水平。它清除
了格式塔学派关于"顿悟"的神秘彩,强调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这样以来,结构化的教材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的材料在学习者头脑获得了新的意义,使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得以变化和发展,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二)学习过程信息加工过程
人脑究竟是如何与新材料发生相互作用?如何加工处理信息?认知理论的一个派别──信息加工理论以电脑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提出了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之所以能将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与电脑相类比,是因为两者有相类似的功能和过程。
电脑在信息加工方面的有六项基本功能:
1.输入信息:通过键盘、鼠标、书写板、扫描仪等输入各种信息。
2.输出信息:电脑屏幕、打印机等呈现信息。
3.存储信息:电脑可以用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来储存信息。
4.复制功能。
5.建立信息符号结构:电脑可通过特定的程序,出各符号和文件之间的关系,生成自己特有的程序结构
6.条件迁移:即在已有的程序再加上外界的输入,就可以继续完成某项工作过程。
人在学习时也有相似的功能:
1.输入信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和输入信息。
2.输出信息:通过口、手、肢体等来表达信息。
3.存储信息:人脑是储存信息的仓库。
4.复制信息:人在学习也有复制信息的能力,如能认出过去学过的概念、文字等并把它写在或储存在别处就是复制。
5.建立信息符号结构:人通过到各符号和文件之间的关系,在符号系统形成其特有的符号结构。
6.条件迁移:人可以根据新掌握的信息,进一步做好已开始的工作。
据此,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与电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一样,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探测、编码、储存和重现的过程。
外界的各类信息以光能和声能的形式刺激人体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将其输入感觉纪录器(非常短暂的记忆储存),然后进入短时记忆;接下来将信息编码进入长时记忆里储存,长时记忆被假设为永久的储存仓库。若学习时需要部分回忆先前的习得的某些事物时,就要
从长时记忆进行检索,重新回到短时记忆,固短时记忆又称瞬时工作记忆"。在短时记忆信息或长时记忆被恢复的信息就到达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把指令转换成行动,即激起效应器的活动,作用于环境。
(三)学习的过程是在智力参与下的认知过程
一般说,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影响下进行的。
学习者接受新材料,就要进行选择、比较、辨别、分析、归纳和推理等
一系列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其智力的参与。此外,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否则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把握事物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