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2021
中国发展观察区域
近年来江苏省物联网产业规模保持25%以上的增长率,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9年,全省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近7000亿元,形成了以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结构。其中,应用层的占比不断增加,涌现出一批有技术、有市场、上规模的物联网企业,全省物联网企业已超300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30余万人。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发优势不断凸显、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展、骨干企业的龙头效应不断显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国际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江苏产业发展的高地和区域名片。
与此同时,有三大因素制约江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一)技术与市场对接不畅,骨干企业创新带动力不强
近年来,江苏物联网企业数量迅速攀升,物联网技术研发能力也大幅提升,但从企业的盈利情况看,有近五成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或不盈利状态,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的技
术与市场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存在技术市场化和应用推广难的问题。从江苏物联网产业的总体来看,其产业总体规模和企业的规模较小,缺少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上游骨干企业,尤其
加快推动江苏省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郑琼洁 刘 勇
缺少“专尖特精”的物联网企业。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在传感器环节,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在系统集成环节,缺乏具有软硬件、网络、平台、应用流程耦合的一体化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服务商。同时龙头和骨干企业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技术与市场对接不畅,许多物联网产品和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链和产业链尚未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江苏虽然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区,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规模化产能较小、核心技术不强、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感知与智能处理产业与国外差距较大。核心芯片、基础性系统、基础性架构等关键领域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智能处理和云计算的基础架构由发达国家主导,缺乏能实现硬件、物联网、
网络、平台、应用和业务流程端到端大系统综合集成企业,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识别(RFID )、地理位置感知等感知技术,以及近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传感网节点、人机/机器智能交互(M2M )终端、异构网络融合、网络管理等传输技术、基于MEMS 工艺、薄膜工艺技术形成的敏感芯片等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
准制定工作落后。物联网的整体研发能力不强,大多数领域的核心技术尚处在研发阶段,从物联网核心架构到各层的技术体制与产品接口大多未实现标准化,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化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创新人才不足
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需要投资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与广东(深圳市、广州市)相比,江苏每年对物联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对物联网企业研发支撑不足,同时与广东企业(腾讯、华为、中兴等企业)相比,江苏物联网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整体较小。在创新人才支持方面,与广东相比,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人才引培力度较小,同时也存在着人才引培政策制度不完善和不够落地、对稀缺高端人才的招引和需求量最大的中端人才的引流不足、一流的人才梯队缺失等问题。
为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推动江苏省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龙头效应,打造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高地
一是打造一流物联网创新企业。大力支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试点创新,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一批物联网行业的龙头和骨干企业,突出龙头骨干引领作用,建设一流创新企业。通过“以评促建”和“以评促改”,完善企业的评价考
中国发展观察区域
核体系,加大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程度、研发成果质量、创新辐射带动作用等指标的权重,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支出结构,联合高校院所加强“卡脖子”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提升攻关引领能力。二是建设物联网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鼓励重点领域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重点在物联网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加快建设江苏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三是提升物联网产业链协同能力。壮大产业集,带动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式发展,强化企业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民企广泛参与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等牵头的项目,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形成强协同、弱耦合的创新生态。根据任务体量和条件要求,鼓励民企牵头申报。同时,通过完善科技创新
政策,加强创新服务供给,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引导民企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小而美、小而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与“国家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强化技术与市场协同,搭建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
攻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产业核心能力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个人等的创新行为主体,以及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协同实现。一是提升技术体系化能力,实施
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的
系统性战略布局。面对日益严峻的
外部环境挑战,在推进物联网技
术跨界创新时,应从战略高度、以
战略思维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布局,
优化科技计划,形成锻“长板”、
补“短板”相结合的系统性战略部
署路径规划,形成多维度、多循
环的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和对内对外
开放合作格局。二是提高组织体系
化能力,打通知识突破与商业实现
的价值链接。对于物联网产业关键
核心技术的攻关,要探索大纵深、
跨学科的研发模式,打通产学研创
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包括
产业大基金在内的各类创新投资渠
道,实现集科学发现、技术跃升和
产业化方向于一体的突破,实现
知识突破与未来面向商用生态的
有效衔接。聚焦全球竞争的源头技
术供给,不仅是追逐“国际发表热
点”,更需要形成核心技术突破后
的持续改良机制,及时跨越技术商
用的成熟度阈值。实现知识突破与
商业实现的价值衔接,需要改革
当前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的组织实
施方式。三是鼓励重大攻关计划
的创新单元之间的知识共享。鼓励
物联网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
业,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协同互
动。在核心技术攻关上,借鉴重
大公共创新平台的成功经验,制
定权责分明的知识产权共享和保护
机制,鼓励各类战略科技力量形成
优势资源平台的吸引力和合作凝聚江苏人力资源招聘网
力,引领对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
共性技术的持续攻关。
(三)加大要素投入,优化物
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财
政资金支持政策。统筹利用现有资
金资源,加大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
支持。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
作方式,探索建立国家物联网产
业专项投资基金。鼓励运用政府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
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产
融合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金
融服务,推动政策性银行在国家
规定的业务范围内,根据自身职
能定位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
支持。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完善风
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
股权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业务,
试点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研究
合同质押、资质抵押的法律地位
和可行性。二是完善人才引育体
系,打造人才技术梯队。鼓励高校
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
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培育物联网和
信息技术人才力量和后备干部。支
持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任职
或兼职,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
校担任“产业教授”,实现人才双
向流动。鼓励产业园区、企业、实
训(实习)机构,以及江苏高校、
职业(技工)院校,联合或独立开
展江苏物联网集产才融合示范基
地评估,打造一批特化示范性物
联网学院、物联网实训(实习)基
地。三是加大对外宣传,提升政策效
度。通过举办展会、大赛等多种形式
搭建企业技术交流平台为本地企业营
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力争更多国家
级、省级改革试点、创新平台落户
江苏,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和企业
需求导向,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对外推广重点项目、产品,帮助企
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彰显全链扶
持和分类施策原则,不断提升新
政策的覆盖面、含金量、精准度。
作者单位: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江
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江南大
学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