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共同体: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
作者:刁翔正 琚胜利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3期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共同体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作为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高原,在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办学等方面开展了比较丰富的实践,为高职教育共同体构建作出有益探索。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背景下,“走出去”的江苏企业急需中外合作培养人才;而江苏高职院校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的办学能力差异大,急需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为此,需要强化高职教育共同体意识,推进基于体认同的行动;为高职教育共同体提供保障,强化协同行动的制度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利均衡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共同体;高职教育国际化;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3-0056-05
        2017年2月,在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提及6次,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出中国步入世界舞台中心的责任担当和现实追求。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体认同的形式,在共同体成员之间依靠相互依存的合作机制或有机联系来维系的组织、团体及社[1]。实施
高职教育的各方行动者,基于共赢的价值认同和共识,有机结合在以团结合作的形式而形成的体或组织中,其以实体或者某种形式而存在,既是伦理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2]。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观念、系列认知行动过程以及立德树人育人目标都本能地契合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3]。中国高职教育立足于全球治理的时代,从学习赶超逐步实现了趋前引领,深化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方向推动着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我国高职院校肩负着新的使命,在全球教育话语体系里融入高职教育,既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实现跨越式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的“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中,江苏省占据19个席位,比2018年增加1所学校,占入选学校总数的 38%,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的20条重点任务中,“打造国际化平台”位列其中,要求提升开放办学水平,实施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建设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培养合作联盟。服务江苏企业“走出去”,在建立一批职业教育办学机构,面向国际推广江苏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4]。
        江苏省现有高职院校90所,入选中国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2019)的高职院校有 20 所,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7所,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13 所,均居全国第一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超过7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超过79%属于“双师型”教师,他们兼有学术水平和职业实践经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时代背景,梳理和分析江苏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现状,分析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教育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对奠定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社会根基,寻求政校企的广泛参与和普遍共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意义重大。
        一、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教育部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要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协力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019)提出:打造国际化的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非常关注
以全球视野谋划改革发展。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共同体将培养大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高职教育共同体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
        为提升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认同感,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话语体系,对外文化交流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性内容。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因为其更强调技术技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所以能够有效回应 “一带一路”倡议。因“政校企”协同“走出去”需要应运而生的高职教育共同体,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和形式,对内有利于我国职教文化发展,凸显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持续性;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拓展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生存空间,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5]。
        (三)高职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国际化人才供需均衡的重要渠道
        高职教育共同体通过“政校企”等多主体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互惠互利。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项目设备研究开发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走出去”企业在技能骨干、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实习实训方面具有相對优势,为满足国
际市场竞争需要,企业会不断更新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在政府政策主导、资金保障的支持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高职教育得到企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能够促进沿线发展中国家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就业率和减贫脱困,并弥合文化隔阂,为促进社会公平作出重要贡献。高职教育共同体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供给的过程,就是优质职教资源开放共享的过程,更是创新培养“在具有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并要胸怀天下,习得在全球化社会中适应生存的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6]的世界性公民的过程。
        二、江苏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为高职教育共同体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起步早、项目多、质量优
江苏教育厅        20世纪 80 年代初,南京大学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联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来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网的数据显示[7],截至2020年8月,江苏省有中外合作(本科)办学机构14个,项目88个,中外合作(专科)办学机构6个,项目179个,合计287个,居全国第一,“十三五”以来已培养 6 万名国际化人才。自2011年起,江苏省着力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及优质学院与江苏高校建设了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提升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苏州独墅湖
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于2012 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这是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2020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评审出西交利物浦大学等5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经过20余年的引进和培育,江苏高职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获得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职教界的认可,其特和优势日渐凸显,具备了教育“走出去”的基本能力。
        (二)输出江苏职教模式,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意见》,鼓励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留学江苏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在江苏学习的来华留学生,2020年要达到5万人,江苏要成为外籍人士来华学习主要目标省份;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提出支持“留学江苏”纵深发展。在资金保障上,设有“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地方政府奖学金、高职院校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从2015年起,在针对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生均拨款政策等方面,高职院校开始与本科院校享受同等国际化政策支持。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成为“留学江苏”计划的新兴力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9)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职来华留学生(全日制)的规模1.7万人[8],江苏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规模在全国占比49%。2016年江苏省遴选“留学江苏目标学校”,3所高职院校入选“目标学校”,占比13%;7所高职院校入选“培育学校”,占比41%,高职院校肩负起“留学江苏”教育项目的重任。
        (三)创新教育模式,实施海外办学
        2018年,江苏省实施《外国留学生优才计划高技能人才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柬埔寨工业技术学院合作的“中柬合作电商谷及培训中心项目”等8个江苏项目,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评选的“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江苏省建设了众多海外职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分校,区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大洋洲、美洲等五大洲,包括中新(南通)国际海事培训中心(2011)、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2016)、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2018)、江苏经贸德龙印尼学院(2018)等。
        三、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走向共同体建设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江苏企业急需中外合作培养人才
        国家发改委通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展。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合作文件[9]。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打造“五通”之路,江苏省优质企业积极“走出去”。2007-2017年间,江苏省对41个“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新增项目数增速达到161%,从2007年的54个增加到2017年的141个;协议投资额增加了12倍以上,从2007年的1.51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0.51亿美元[10]。在实践中,“走出去”企业除了要面对一个全新的国际市场,更要面对企业在沿线国家快速拓展业务,急需大量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挑战。企业主动向教育界呼吁,期待高职院校支撑起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企业携手“走出去”。第一,培养培训外籍员工实现本土化,培训内容包括对外汉语、优秀中国文化、专业技能技术和组织经营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第二,培养培训中方员工实现人才储备,目标是能胜任“走出去”企业实际需求的国际通用型中基层技术和管理骨干,要求不仅能胜任一般技术工作岗位,而且通晓国际理念和规则,尤其是掌握国际管理、国际金融和国际法律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第三,合理设置满足对象国市场的专业,依据企業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需求,围绕“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定位沿线国家需求量大的专业开展服务。
        (二)院校“走出去”办学能力差异大,急需构建高职教育共同体
        响应政府的政策号召,高职院校通过“走出去”办学既能检验自身的办学成果,也是抓住塑造自身职业教育品牌的机遇。积极主动“走出去”办学的院校,以“双高计划”院校或国家级示范(骨干)校为主。由于具备较长时期国际化办学的探索和较强的国际化办学资源,此类院校有意愿积极打造“走出去”的“标杆项目”,为提升院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夯实基础。在具体做法上,通常遴选院校强势特专业为试点,通过联合“走出去”企业或者院校建设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或者分校、共同制定教学标准、打造适用新课程、承办合作论坛或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为提升沿线国家对话交流效益架设桥梁。江苏省高职教育发展虽然总体水平较高,但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区域失衡现象也表现在高职教育发展上。第一,战略层面的政策引领和战术层面的具体项目无法有机结合,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认识不到位,而缺乏明晰的国际化发展方向、思路和目标;第二,江苏省的具体战略诉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先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导致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式上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第三,江苏省内“一带一路”智库刚起步和高职院校“走出去”决策亟需调研数据支持,凸显智库提供精准决策支持的能力不足;第四,受限于自身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师资水平等办学能力因素,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下,面对办学的高财务风险,部分高职院校犹豫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