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市情研究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2期(总第158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2,2019(Sum ,158)
郑州市人才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胡述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研处,河南郑州450042)
要: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城市的第一竞争力。近年来,郑州市将人才工程作为国家
中心城市建设的奠基性、战略性、支撑性工程来谋划,引才成绩骄人,但郑州市的人才建设还存在短板。今后,郑州市需要从政策法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生活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科研环境、国际化环境等方面着力优化人才生态软环境。
关键词:郑州市;人才软环境;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9)02-0086-05
人才软环境,泛指影响人才绩效的一切无形的因素,包括政策法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生活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科研环境、国际化环境等。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指明了人才软环境在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郑州市正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抓好软环境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郑州市建设人才软环境的紧迫性
1.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排位的现实需要。教育
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7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报告》显示,郑州市在当时的8个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评估排名中居末位。2018年,郑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虽然破万亿,正式成为国内“万亿俱乐部”中的一员,但是在现有的9个国家中心城市排名中,仅略高于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承载着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战
略任务,在我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郑州市要想更好地担负起自身的使命和担当,提升在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评估排名中的位次,就必须大力引进人才,建设良好的人才软环境。
2.弥补人才短板的客观需求。郑州市委市政
府一直高度重视引才工作,始终将人才工程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奠基性、战略性、支撑性工程
来谋划。2017年11月,郑州市推出了含金量十足的“智汇郑州”人才新政30条,构建了全视角引才、全链条育才、全方位用才的政策体系,一年多时间,引才成绩骄人。2018年8月,国内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猎聘发布的《猎聘2018二季度大数据报告》显示,抢人大战前,郑州市在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20个城市中,排名第18,净流入率为-3.91%。到2018年二季度时,郑州市排名已跃升至第5位,净流入率为7.7%。这组数据彰显了郑州市引才工作的突出成效。但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市的人才建设还存在诸多短板。《郑州市人才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8年,全市人才总量只有147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超过74万(具
收稿日期:2019-02-15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8B357)
作者简介:胡述宝(1963—),男,河南南阳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86
有高级职称3万余人),技能人才逾65万,经营管理人才3万余人。郑州市人才资源占比仅为15%左右,远低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由于郑州市重点院校偏少,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国家顶尖科学家、产业领军型人才缺乏,因此,要弥补这一短板,就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近两年郑州市在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人才体系、搭建载体平台、破除制度樊篱、提升服务品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才生态正在逐步优化。但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与人才的期望值相比,与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人才工作的需要相比,我们在软环境建设上尚有不小的差距,必须瞄准全国一流,以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人才软环境建设。
二、郑州市人才软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准确分析郑州市人才软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郑州市人才软环境调查问卷。
1.问卷的设计与发放。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设计了9道选择题,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行业、现工作城市、是否有海外经历、单位性质、对现岗位的满意度等,用于了解被调查者的
基本信息以及分析不同的人才对于人才软环境建设的不同感受。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共设计了18道选择题,内容涉及政策法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生活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国际环境和科研环境等六大方面。我们采用、邮寄和面访等多种形式,分别在郑州市的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人才市场,选择了专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大学生和随机人员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89.3%。
2.调查样本基本信息分析。从性别看,男女占比分别为60.2%、39.8%。从年龄看,25岁以下占30.3%、26至30岁占35.9%、31至35岁占21.3%、36至40岁占7.4%、41至50岁占4.3%、51至59岁占0.8%。从学历看,大专生占21.5%、本科生占62.3%、硕士占14.6%、博士占1.6%。其中有海外经历的占9.3%,郑州市籍的占52%。从行业看,党政人员占5.3%、企业管理人员占30.1%、企业技术人员占27.6%、企业技能人员占12.3%、大学生占21.3%、科研研究人员占
3.4%。从单位性质看,企业占47.3%、事业占39.4%、党政占
4.2%、科研院所
占2.1%、其他占7%。从选择在郑州市发展的原因
看,感情因素占41.5%、引才政策占21.2%、薪酬待
遇占19.6%、子女教育占5.3%、地域优势占3.6%、
工作稳定占3.1%、其他几项占5.7%。从目前自身
能力发挥程度看,认为基本发挥的占51.1%、一般
发挥的占21.3%、基本没发挥的占23.1%、充分发挥
的占4.5%。从对自身职业前景看,很有信心的占23.5%、认为自己能力有限的占18.7%、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占21.2%、认为摸不清未来发展方向的
占20.1%、没考虑过的占16.5%。
数据反映出,吸引人才因素中的薪酬待遇和
激励政策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人才首要考虑
的。在选择郑州市的诸多因素中,子女教育、地域
优势、工作稳定性等满意度指标偏低,说明这些因
素正是人才考量的重点。此外,数据也显示,青年
人才对在郑州市的发展前景信心不是很足,存在
流动的潜在意愿。
3.对郑州市人才软环境建设的满意度评价及问题分析。第一,对政策法治环境的评价。政策法治环境满意度综合得分为75.9%,得分一般。从政策获取的渠道看,来自互联网的占62.1%、来自报纸杂志的占12.3%、来自政府官方渠道的占10.5%、来自电视广播的占10.1%、其他占5%。从政策获取的及时性看,认为比较及时的占42.7%、不太及时的占28.1%、很不及时的占20.1%、非常及时的占10.9%。从对本地人才政策的了解程度看,认为比较了解的占40.9%、不太了解的占38.2%、完全不了解的占7.9%、非常了解的占3%。从是否享受人才政策看,认为已享受的占46.1%、未享受的占53.9%(样本采集于学生的较多,这是客观因素)。从对政策的满意度看,激励政策为76.7%、人事代理为61.5%、户口管理为55.3%、社会保障为48.2%、创业扶持为4
4.1%。认为政策比较完备的占7
5.5%、比较稳定的占54.5%,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则分别为70.1%、52.4%,认为政策具有法治保障的占23.5%。数据反映出郑州市的人才政策还未做到应知尽知,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人才政策体系庞杂,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归类;人才政策的完备性、稳定性、执行力、法治保障不高,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二,对经济环境的评价。经
87
济环境满意度综合得分为83.4%。从分项指标的
满意度看,政策扶持为80.1%、财税优惠为78.3%、
产业配套为78.1%、就业服务为75.7%、企业活力
为74.4%、金融扶持为72.6%、创新创业氛围为71.2%、重视人才氛围为70.6%。数据显示,郑州市人才经济环境满意度较高。但是金融扶持、企业
活力、创新创业氛围、重视人才氛围的满意度得分
一般,说明这些方面与人才期望值相比均有不小
差距。第三,对政务服务的评价。政务服务满意
度综合得分66.9%,说明总体满意度不高。其分项
指标的满意度中,行政服务意识为77.5%、执法能
力为72.4%,服务能力为65.7%、执法透明度为64.7%、创新能力为53.2%。反映出郑州市在人才服务能力、特别是服务创新上有待进一步提升,执法透明度也比较低,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第四,对人文环境的评价。人文环境满意度综合得分71.6%,满意度不高。从各分项指标的满意度来看,居民公平竞争意识为82.8%、创新意识为76.7%、居民法治观念为75.1%、居民诚信意识为74.2%、居民协作精神为73.8%、居民创业意识为72.7%、居民包容心理为71.8%、城市文化品牌为66.7%、社会人才观为64.9%。可以看出,人才对郑州市公平竞争环境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创新意识,但对创业意识、法治观念、诚信意识、协作精神和平等包容性的满意度一般,对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与宣传、社会人才观的满意度较低,说明今后郑州市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品牌打造以及人才观创新上均需下大力气提升。第五,对生活环境的评价。生活环境满意度综合得分为72.1%,满意度一般。其中,对治安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为82.3%,但对生活环境的其他方面都不很满意。居住条件满意度为73.1%、住房价格为72.3%、文化教育设施为72.1%、休闲娱乐设施为71.8%、医疗保健为71.6%、子女教育为68.5%、路网交通为67.1%。具体来看,在路网交通方面,71.6%的人感觉路上拥堵、83.6%的人认为等待出租车时间长、81.3%的人认为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拥挤、76.2%的人认为郑州市存在黑车问题。在子女教育方面,81.3%的人听说或遇到孩子上公立幼儿园需要关系、80.5%的人听说或遇到孩子上好小学需要关系、78.2%的人听说或遇到孩子小升初时需要关系、85.6%的人认为
私立幼儿园和中小学收费过高。在居住环境方
面,除88.1%的人对水质量表示满意外,63.6%的人
认为绿化不太好、75.6%的人认为街道社区卫生不
好、82.1%的人觉得政府对小摊贩管理效果一般、81.9%的人对空气质量不满意、70.1%的人觉得城市景观不够好。在住房方面,89.3%的人了解或知
道有人享用了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
公租房、廉租房)、74.1%的人认为申请保障性住房
比较公平、81.1%的人认同宏观调控政策对本市的
房价有影响、72.5%的人认可政府对房屋租赁市场
的监管工作、73.4%的人对郑州市的住房保障满
意。在治安环境方面,88.2%的人长期外出时不担
心家里财物被偷盗、81%的人外出时不担心被扒
窃或抢劫、83.6.%的人不担心遭遇性骚扰、79%的
人不担心深夜走路被尾随、73.5%的人不担心遭遇郑州市人才招聘网
传销、消费陷阱等现象、56.1%的人担心所吃
的食物安全状况、56.1%的人满意政府的食品安全
监管工作,可见,路网交通、文化教育、城市景观和
食品安全等是受人们诟病较多的问题。第六,对
科研环境的评价。科研环境的总体满意度为67%。具体来看,65.3%的人认为科研文化发展良好、63.1%的人满意科研管理制度、62.8%的人满意现有的科研设施、62.5%的人对科研信息共享满意、62.2%的人对知识产权保护满意。说明目前郑州市的科研环境确实是人才软环境建设中的短板,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科研文化上,缺乏原创精神,跟班式研究盛行;科研管理制度统得过死,科研经费使用手续烦琐,严重影响科研项目运转;科研诚信欠缺;科研信息难以共享;缺乏科研免责机制,科研包容性不够;科研评价机制落后。第七,对国际化环境的评价。国际化环境建设总体得分也偏低,满意度只有66.1%。其中,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频次与质量为73.8%、引进海外人才的效果为66.7%、引进海外资金与项目的效果为65.4%、融合国外先进理念的效果为65.1%、国际化社区建设力度仅为62%。数据说明,郑州市的国际化水平距人才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资料显示,201
7年郑州市实际利用外资40.5亿美元,国际友好城市11个,没有设立外国领事馆,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仅50.3万人次。在9个
88
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仅略好于西安,与前7个国家中心城市差距明显。
三、郑州市人才软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
人才软环境建设是一个涉及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核心是留住身、拴住心。郑州市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优化人才软环境。
1.着力优化政策法治环境。第一,创新人才工作管理机制。一是建议将市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制度化,赋予其协调、检查、督办等更多职能,提升其领导力、整合力。二是建议重新调研、评估、整合全市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人才政策,进一步精炼政策清单。第二,优化法治环境。一是强化人才立法。建议研究制定郑州市人才工作条例,用法治保障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探索制定人才市场条例,提升人才市场科学化法制化水平。三是建议航空港、高新区聘请第三方专业研究团队,依据学术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等要素,研究制定“市场、业绩、知识、素质”四位一体的动态积分制人才评价模型,并推广应用到全市企事业单位。第三,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
“一站式办公、一网式审批和全程办事代理制创新资源平台”等政策,从速建设政府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二是消除职能部门信息隔阂,实现社保、房管、公安等职能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提升“店小二”式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尽力实现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
2.着力优化经济环境。第一,打造人才研修平台。一是建议升级人才发展促进会,由政府出面,建设汇集各类人才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学习平台,打造人才服务品牌。二是建议与国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合作,由市委组织部主办,市人才专项资金做保障,开办郑商学院,打造郑州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实施“郑州市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主要针对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开展国际化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第二,打造创业平台。一是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源头作用,与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共同打造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对接、高端产业孵化、企业研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二是加强与硅谷、以列等全球创新创业高地的交流与合作,建设郑州市幼发拉底孵化器。三是构建集信息交流、融资对接、资源共享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优化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第三,建立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一是加快实施“天使之城”计划,重点打造郑东国际创投基金小镇,夯实创投基金集聚发展平台。二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新兴产业两大引导基金,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3.着力优化生活工作环境。第一,着力完善郑州市的路网交通。一是建议区域性规划非机动车专用道。
有条件的道路,可以率先开辟非机动车专用道,暂不具备条件的路面,应重新标识规划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二是建议增建蝶式立交桥、行人过街桥、过街地下道,解决路口拥堵问题。三是建议引入民间资本,规范经营市区所有沿街停车位。四是不定时开展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第二,优化子女教育环境。一是建议下大力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合理设置引进门槛,加强资质审核认证,理性引进,错位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要注重教育资源均等化,下大力气解决城市挤、农村弱现象,夯实振兴农村的人才支撑。同时,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灵活调整普职比结构,加快研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准入制度,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第三,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一是树立“公园城市”新理念,按照规划公园的眼界格局去设计城市空间,变“城市里建公园”为“公园里建城市”。二是按照管理公园的要求强化生态保护,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三是按照建设公园的标准改善人居环境,特别要集中整治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短板。四是按照经营公园的方式引导绿生活,鼓励开展绿生活行动,推动生活方式绿化。
4.着力优化人文环境。第一,牢固树立各类人才均衡配置的科学人才观。一是更多关注基层,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等五支乡村人才队伍。二是探索实施各类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
89
计划,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三是引导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办“教学工厂”,培育大量“即来即用”型人才。第二,着力营造文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一是提升人才职业尊荣感。彻底摒弃“官本位”思想,强化情感管理,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厚植爱才敬才的社会基础。加强对媒体舆论导向的掌控,营造全社会尊崇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改变以往社会舆论的过度娱乐化和泛娱乐化现象。第三,树立城市人文品牌。一是深度挖掘富有郑州市特的文化品牌系列,加大投入,利用商城、二七德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并叫响城市文化名片。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延伸文化品牌链条。三是邀请专业团队制作精美的城市宣传片,进行多元化营销。四是提升以拜祖大典为代表的根文化等品牌价值,促成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到国家主办。第四,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体系,从速完善郑州市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条例的硬约束和个人信用的强震慑,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5.着力优化科研环境。第一,大胆推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探索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政策。在人财物使用上,充分保障科研人员自主权。二是抓紧研究落实《郑州市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逐步改变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行政化现象,创造对科研成果考核的宽松环境。三是借鉴党政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等改革举措,实现一门、一窗、一网办完各项科研业务手续。第二,营造宽容的科研氛围。牢固树立宽容理念,尽快研究出台自由探索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活动免责机制,形成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第三,执着坚持基础研究。一是建议
把基础研究放到建设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中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财政投入。二是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三是鼓励“全民读书”风气,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第四,加大科研诚信建设。一是建议改进科研诚信教育方式方法,将教育关口前移,纳
入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并把大学学习贯穿到入职工作全过程。二是实化、细化落实科研诚信制度。
6.着力优化国际化环境。第一,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一是积极争取扩大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人才签证范围,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报渠道。二是探索完善永久居留制度和先行先试技术移民的政策。争取在郑州市探索试点永久居留制度和移民制度改革,便利高层次外籍人才出入境、人民币汇兑、通关等。三是整合公安、外事、侨联等部门外籍人才和海外回国人员服务项目,建立统一的国际化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探索建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郑州市外国人服务中心和对外信息,及时为入国人提供临时出入登记以及生活必备服务。五是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第二,探索建设国际化社区。一是坚持集高品质居住、国际化教育和健康医疗服务、多元文化设施等功能为一体,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国际化社区。二是倡导开放、多元、包容文化,营造具有国际特的社区文化空间。三是实施融入计划,对在郑外籍人才开展社会融入培训,真正让海外人才在郑州市有“家”的感觉。第三,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是加快友好城市建设步伐。尤其要在“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寻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的城市加强友好交往。二是积极加入国际会展组织,提升郑州市全国商品交易会等展会的国际化程度,推进项目国际
化发展,建设国际会展名城。三是搭建国际一流的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商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四是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继续扩大与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育平台,办好郑州市国际学校,为外籍人士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张玉东.郑州市人才总量达147万[N].郑州日报,2018-10-29(01).
[责任编辑张敬燕]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