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特稿
智能技术支撑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
文I雷朝滋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作为一种渗透性很强、具有颠覆性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作用日益凸显。以智能技术解决教育难点问题,增强国家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为此,国家相继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
一、智能技术推动我国教育变革
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国中小学校的互联网接入率已达到99.9%, 99.7%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我国已基本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全国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突破1亿个,慕课学习人数达3.1亿人次。教育信息化正在为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幵放灵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重要作用O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智能技术对生活的深层次介入,正在改变人们的能力观、知识观和学习观,单纯“消化”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将成为过去,线上线下结合的体验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疫情期间成效显著的弹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正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例如,疫情期间各类即时通信工具、远程会议系统、电子书包、班级管家、学科学习App得到广泛使用。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家里也能与学习同伴或教师建立协同关系,开展研讨交流与项目合作。智能教学工具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力地保障了“停课不停学”的顺利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角的转变
智能时代教师的角将发生明显变化,其知识性的教学角或将部分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将从批改试卷、作业等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和培育中,教师与人工智能的高度协同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幵发的“智能教学助手”和“智能学伴”,可以精准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设计了多种版本,走出了“因材施教”的新路。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教师”(Al Teacher),通过大数擔预测了未来人工智能教师的功能角,包括自动阅卷、学业诊断、心理辅导、体质健康监测、个性化教学指导等12种重要角。
(三)课堂形态的转变
发展智能时代的教育重在“课堂革命”,即
2021年第1期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丨
5
特稿co
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对传统教学的重构。近年来,各类基于新技术的教学创新不断涌现,包括远程专递课堂、网络空间教学、异地同步教学、翻转课堂、双师教学、校园在线课程、基于设计的学习、引导式移动探究、协同知识建构、能力导向式学习,等等。疫情期间,清华大学依托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启动了线上教学。课前,教师将带有慕课(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师生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课堂教学互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课堂教学将从过去简单的“舞台剧”式的教师独白,变成虚实结合、生动有趣、实时交互的“大片”,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这样的课堂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评价体系的转变
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创新是智能时代的教育区别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利用教育大数据全程采集、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助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有助于破除应试教育对教育整体跃迁的阻碍,释放智能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潜能。例如,湖南省长沙市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载体,整合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质
健康、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应用系统,实现了单点登录、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形成了学生成长数据的智能化汇聚,为精准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动向
教育,在其最广义的层面上是人类经验的社会性延续的手段,而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将成为“催化剂”,在变革教育自身的同时,重塑人类的未来。河北新一轮疫情
(-)因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智能时代的来临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愿景,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根本转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启迪人的智慧,培养栋梁之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肩负着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我们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
智能的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幵放灵活的教育。通过发展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新生态,提升教育品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善于观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协作沟通、善于创造创新、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二)技术赋能教育,加快教育变革进程
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球治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推动一场贯穿“教、学、管、评、测”全空间、全维度、全场域的大变革,实现对传统教育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新生态。
基于智能技术和大数擴平台,优质资源得以汇聚、流动和共享,并辐射到教育薄弱地区,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利用教育大数据全程采集、记录、分析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势,可优化教学服务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有助于破除应试教育的壁垒,实现“五育并举”的素质
6I 智能技术支據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
m特稿
教育。智能技术的应用还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建立,为教育科学决策和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在北京市东城区、河北雄安新区等8个区域开启了智能时代教育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通过构建智慧教育环境,促进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模式变革,将加快建立现代教育体制,努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当然,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和安全问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发展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使智能技术造福人类。
三、准确把握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面向未来,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正驱动教育结构性的变革创新,幵辟着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因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未来教育必定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协同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我们应重点强调抓好四个环节。
(-)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壁垒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和创新,要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
观念的转变,使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校长和教师解放思想,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坚持教育自主创新
教育科学研究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更要立足本国的国情、教情,坚持自主创新。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幵展了大规模在线教育,涌现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希望专家们能深入一线,扎扎实实地幵展研究,对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发展、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等重要问题提出理论指导。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要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要合理发挥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效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角”。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幵展面向
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的纵向评价、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2020年12月7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陈宝生部长在幵幕式主旨发言中提出:要在提升育人质量上着力,在促进公平包容上着力,在应用新技术上着力,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上着力。这四个“着力”很好地诠释了智能时代教育大生态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应该秉持的理念思维和行动方法。
总之,面对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发展需求,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超的教育智慧和非凡的创新精神,系统谋划,超前布局,坚持政府、学校、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坚持善用合乎伦理的智能技术,坚持“穿上安全盔甲”的数据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培育大批创新创造人才,为引领未来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责任编辑:牟艳娜
2021年第1期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