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新乡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测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400年来,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社会大发展。但这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日暮途穷,愈演愈烈的资源枯竭、生态退化、气候变暖就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敲响的警钟。现代化与绿水青山不能顾此失彼。我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丽”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不堪重负的地球“休养生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
    中国道路既有鲜明的中国特,又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博大的人类情怀。当前,人类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面临一系列共性问题。例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如何让制度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并推动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等等。中国特社会主义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有效回应。正因如此,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世界是各个国家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各国相互角力的竞技场,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世界引向混乱。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中国道路就是这样一条人间正道。中国道路之正不仅在于通过巨大的实践成就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在于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并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新的世界发展图景中,不再是弱肉强食,也不再是赢者通吃,没有中心与边缘之分,没有宗主国与殖民地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可以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它倡导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
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摘编自《中国道路在守正创新中越走越宽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带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同时也牺牲了人类的生态环境。
    B.中国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C.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带来了良好机遇。
    D.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是人类发展不可逆的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比,阐释中国道路与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B.文章以讲道理的方式先后论述了中国道路具有的中国特、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
    C.文章认为中国道路能解决人类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D.文章借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最有力地证明了中国道路之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让全体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国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B.现如今,仍有一些国家信奉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不相信共同繁荣是人间正道。
    C.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道路,是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
    D.“一带一路”这一实践平台的价值就在于丰富了国际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新乡市人事考试中心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这种现象逐渐低龄化,甚至在小学生中蔓延。社会有关人士建议,加强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明文禁止带手机进学校。
    这些建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支振锋提醒,立法落实起来有难度。从执行上来说,谁有权力没收学生带进学校的手机,那么多学生每人每天进出学校都要检查,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引发冲突。
    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荆看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应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手机,但是因为智能手机具有上网功能,而学生们用手机也不排除沉迷网络的可能性。因此,对于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可以参考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规定。
    支振锋建议,要降低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不违背信息时代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个人、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联动起来,个人提高自控力,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学校多组织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社会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好的效果。
    (摘编自朱宁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立法该不该禁》)
    材料二:
    尽管俄罗斯学校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教师们会要求学生尽量少用,保证不会因为使用手机而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干扰其他学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俄罗斯人对手机在校园里的广泛使用发出了不同声音。
    2016年下半年,专门刊登民众对俄联邦政府提议的“俄罗斯公众倡议”网站曾发出一项禁止学生上学期间使用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倡议。倡议认为,俄学生学业成绩水平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学生使用手机并非用于准备课程,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寻任务答案”。倡议呼吁从立法层面禁止学生在教室和校园中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每所学校可设立一个移动设备储存室。“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提高学生知识的总体水平,并激励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倡议指出,禁止使用手机将对学龄儿童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也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交往。该倡议得到了众多网民的支持。
    尽管负面声音日渐增多,但此间也有专家认为,手机最终对学生产生何种影响,完全取
决于个体。有人使用手机能获得超出学校课程的额外知识,有人则仅用于娱乐目的,还有人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          (摘编自韩显阳《俄罗斯: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遇挑战》)
    材料三:
    据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全美范围内对1000多名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父母的青少年子女大多存在睡眠问题,而深夜里使用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是主要原因。
    美国硅谷是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摇篮。美国媒体《商业内幕》曾报道了一对在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精英夫妇的故事。这对夫妇共有两个孩子,分别为10岁和12岁。尽管这对夫妇所在的公司从事研发高科技产品,但他们却没有给孩子买手机。孩子有时可以在家长的手机上玩游戏,但每周只能玩10分钟。这对夫妇认为,他们知道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的手机,但希望尽可能推迟这一天的到来。这对夫妇所代表的一类父母正是十分清楚科技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深度,他们才担心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焦虑或者抑郁。报道显示,这些父母为防止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自己会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下班后则把手机丢在一边。          (摘编自汤先营《使用手机,美国青少年遭遇“严重干涉”》
4.下列不属于主张限制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者所依凭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使用手机并非都用于准备课程,他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寻任务答案。
    B.有人使用手机能获得超出学校课程的额外知识,有人则仅出于娱乐目的。
    C.智能手机具有上网功能,学生们用手机不排除沉迷网络的可能性。
    D.电子屏幕产品可能对使用者心理产生不良的深度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罗斯国家目前为止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受到限制。
    B.对于怎样解决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控制、适度正确使用是基本共识。
    C.材料三引述硅谷从事高科技行业的精英夫妇的家教经验,以诉诸权威的方式说明限制手机使用的必要。
    D.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上,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强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又强于社会引导。
6.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规定背景及其意义做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李今天没上班
胡  玲
    绝大部分时间,李就像空气,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单位聚餐,没人叫她。单位组织户外活动,没人喊她。平时见到她,懒得跟她打招呼。闲时,一人围在一起聊吃喝玩乐和各类八卦,也没有她的身影。
    有时候,李又像一颗螺丝钉,需要时,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她。公司里人人可以吩咐她做事。有人要打印文件,自己又想偷懒,会笑着说:“李,你打字快,帮我打一下啦!”办公室轮到谁搞卫生,不想动手,会喊她:“李,帮我打扫下,我今天有事。”办公室的纯净水、纸巾用完了,会喊她:“李,水没了,纸没了……”每天,“李,李”的叫喊声在公司此起彼伏。
    公司里,人人都期望升职加薪,不乏有人要刻意在领导面前“表现”一番。有人看见领导,嘴巴似乎抹了蜜,“您这身衣服真精神!”“您今天看着特别有气质!”“您辛苦了!”或借故去领导办公室又是倒水,又是端茶,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人时常带礼品给领导,“这是我家乡的茶叶,您尝尝。”“旅游时看到一枚胸针,特别适合您,专程带回来给您。”这种事情,唯独李不做。自然,升职加薪的好事也轮不上她,可她,似乎完全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