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 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 是高校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为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注入了新的内涵, 从一个新的角度把高校人才培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容。把“ 以学生为本” 确定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理念, 将学生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 体现了科学性和时代特。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成长成才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
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
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对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 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 “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要解决好
的根本问题”。“ 社会” 和“ 人” 都是教育的主体, 培养合格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 人” 是一切高校活动的中心和着力点。为此各高校要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于高校大学生教育实践中, 把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到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之中。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发展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要求我们无论理论工作还是实际工作, 都要着眼于满足人的需要, 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将把握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涵盖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工程。从理论上讲, 它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民族学、环境理论等各个学科; 从实践上讲, 它涵盖了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联系起来。高校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要处理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关
系, 保证自身发展, 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 五个统筹” 的要求从社会与人发展的深层意义出发, 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这些矛盾在各个领域有不同的体现,需要各方面针对各自的情况注重研究发现; 二是“ 五个统筹” 明确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即要正确地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 具体研究统筹的内容、途径、方法和实现程度,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将统筹兼顾的要求应用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实践中, 有利于高校发现工作中的不足, 探索有效的改进途径, 对高校的工作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挑战
    培养大量高素质的适应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是高校的历史责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时代使命。当前, 高校学生的培养面临的基本形势同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 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技术高新化要求高校培养多样性的综合型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科技水平、一定的科研能力、综合的判断能力、较强的社
会适应能力、一定的思想政治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大学生成为“ 科教兴国” 的主力军,这不仅要求要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 而且要求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第三,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大学生要求作自己成长的主体, 能尽可能地根据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下选择成长道路。因此, 帮助、教育、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 是高校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大学生成长才的目标是什么? 概括地说, 就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实现这个目标, 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因此, 现代社会要求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 既博又专” 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和以思想素质为先导的个性人格结构。然而现阶段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受客观条件及社会的影响, 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国际、国内形势环境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的深刻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潮观念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西方文明的引入和“ 西化” 的参透并存, 实用主义的判断标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社
会生活多样化与个人生活理想化的矛盾、社会需求与个人职业选择的矛盾、社会现实与理论研究滞后的矛盾等, 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惑, 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面临着如何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正确的识别判断能力、弘扬民族文化、抵制“ 西化” 思潮等一系列课题, 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二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影响。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新阶段, 学校内部资源的紧张与外部需求的扩张的矛盾、人才的供需矛盾等更加突出。此外, 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创新的制度观念, 而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学生管理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毕业生就业新机制等存在一定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育人工作,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人才培养, 必须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形势, 着眼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内化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论,并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首先,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发展观为高校育人工作注入了新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不仅是人类发展观的革命, 而且展示了一种人才培养观, 从一个新的角度把高
校人才培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极大地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容。“ 以学生为本” 的人才培养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所谓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 要明确学生在学校存在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补充回答: 其次, 要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长效机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高校要努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需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于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 涉及高校的各部门、各环节和各类教育工作者, 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 广开渠道、齐抓共管, 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强大合力, 真正建立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格局。科学发展观强调“ 可持续” 发展, 就是要求各项工作必须着眼于当前需要, 又兼顾未来需要, 建立长效机制。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把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远期效应与近期效应、总体任务与即时任务有机结合, 用战略的眼光和前瞻性意识, 筹划和思考当前工作, 并着眼于长远,在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上下工夫, 建立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
补充回答: 第三, 要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意识,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在工作中具有目标意识和成本观, 而人才培养效果检验是通过评价体系来进行的。高校对学生成长成才进行评价, 其本质是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活动, 它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目的在于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状与预定目标的差距,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导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下, 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即建立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能够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新机制。要不断改进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指标、评价方式方法, 优化评价体系,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与文献:
[1] 李富明. 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作探讨[ J] . 教育评论,2008 , ( 2) .
[ 2] 慕海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J] . 理论前沿,2004 , ( 8) .
[3] 黄志秀. 基于科学发展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J] .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 ( 3) .
[4] 陈艳. 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J]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 ( 3) .
[5] 刘行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 ( 5) .
[6]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 学生工作的创新与发展[M] .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