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更本方法是统筹兼
顾,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3.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章
4.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辩证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更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着实事求是。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5.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
富和发展。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最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根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的基本路线。
    我党的依据是: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第二,后的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是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依据;第三,我国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第四,世界形式的缓和也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五章
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科学内涵。
  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更本目标上,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防止了过去那种只看中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地和目标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小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更大、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第六章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成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辩证关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也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方向,走上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就会使四项基本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七章
1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问题。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
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和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但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段推翻另一个阶段意义上的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中以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
第八章
14.关于社会中以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点,认为它们是经济手段。
  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15.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核心和意义
  一,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
制,带来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科技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以有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永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