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20.5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
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
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
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
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
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
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
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
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
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
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
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
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
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
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
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D.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
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
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
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C.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
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
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教师进城考试试题20套(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篇《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引发众多家长的热议。数学课200元一节、新概念英语2000多元一期、钢琴课450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账单被家长无奈地称为“碎钞机”。据《扬子晚报》13日报道,在参与相关线上调查投票的348位网友中,超过三成网友表示孩子暑期补课花费已经超
过万元。其中南京一位初中生表示,她光数学就上了3不同类型的课程,还上了钢琴
课等,花了好几万元。一位家长补充说,这些花费仅是上补习课的费用,如果加上购
买辅导资料、课外书,外出旅游或者各种游学夏令营,1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暑期疯狂补课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首先是家长和学生被升学压力裹挟,为了进好学校,大家都很焦虑。家长普遍抱有这
样的心态:班上成绩好的学生都在补,那其他学生还能不补吗?
(摘编自《扬子晚报》全媒体)
材料二
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
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忆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  1.37亿人(同年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为  1.82亿),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而根据
新浪数据中心此前联合某教育机构发布的《2017全国中小学生课外培训调查报告》,
在为补习“埋单”的家庭中,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每年参加课外辅导的花费为2000—10000元,更有13.7%的家庭每年为教育培训花费达2万以上。
作为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承载起学生对
于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和分众化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年来民办教育培训
行业风生水起,被受众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整个民办教育培训行业中,近95%的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小型
机构占据,几家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所占份额不超过整个市场份额的5%,相对而言,对小机构的监管更
难,对主管部门的挑战更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
薛二勇分析,“还有一个数字让人忧虑,据不完全统计,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证照齐
全的比例不到20%,这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直接表现为: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
教学质量无保障、价格机制混乱,聘用的教师无资质、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
率过高,教学无保障等”。
“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施行之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虽然叫培训机构,听起
来属教育范畴,但一定程度已脱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大量机构为公司性质,在
工商部门注册。尽管有少量经过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置审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监管
力度也还不够。”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25日)
材料三
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表示“学生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成绩,通过校外补课的形
式片面追求成绩,这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
为目标,追求‘绿升学率’。”
“减负是全社会的问题,应多方联动解决。”四川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认为,学
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定,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完善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机制;推进课堂和课程改革,向课堂要质量。
社会上的“文凭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不断为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推波助澜。不管
待聘岗位对人才类型有何特殊要求,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都要求岗位申请者的本科出
身必须是“985”或“211”大学,否则一概不予录用。这种失范行为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
育带来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号称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
对基础教育不择手段地索取高分学生。当学校、家长和孩子都盯着全国这一百多所大
学的有限席位时,其竞争之惨烈、后果之严重着实难以想象。既然社会的发展需要不
同类型的人才,社会就有责任与教育理性沟通,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给
教育以正确导向。
(摘编自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减负政策执行力反思与出路》)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半数以上在校中小学生曾参加过校外培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 校外培训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C. 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不规范,原因在机制层面,即教育部门与工商部门的管理边
界模糊。
D. 尽管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诸多“顽疾”并发,难题挑战共存,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孩子必定无所成就。
B. 家长和学生对难以承受的学业负担怨声载道,表明他们会对以后的课外培训更加理
性,对孩子学业的要求会更宽松。
C.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制
约其全面发展,而且还催生出众多社会问题。
D. 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需要学校、社会、家
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6. 请针对假期“补课热”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关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