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 睡莲科植物
芡,属于睡莲科,一年水生草,茎叶都有刺。果实叫芡实,外皮有刺。种子的仁可以吃。大型水生植物。叶花漂浮水面;叶有沉水和浮水两种,浮水叶大型,径可达1.3米,叶面具刺;花紫红,花后结浆果,具黑种子。种子含淀粉,食用或酿酒。药用为滋补强壮剂。
芡(睡莲科植物)
简介
种中文名:芡
种拉丁名:Euryale ferox Salisb.
属中文名:芡
科中文名:睡莲
科拉丁名:Nymphae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木
最低海拔:低海拔
生    境:浅水湖泊、池塘中
是否栽培:野生
描述
芡实(本草纲目)鸡头米(东北、河北、山东、江苏)、鸡头莲(山东、江苏、河南、江西、四川、广西)、鸡头荷(江西)、刺莲藕(广西)、假莲藕、湖南根(广西)
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沉水叶箭形或椭圆肾形,长4-10厘米,两面无刺;叶柄无刺;浮水叶革质,椭圆肾形至圆形,直径10-130厘米,盾状,有或无弯缺,全缘,下面带紫,有短柔毛,两面在叶脉分枝处有锐刺;叶柄及花梗粗壮,长可达25厘米,皆有硬刺。花长约5厘米;萼片披针形,长1-1.5厘米,内面紫,外面密生稍弯硬刺;花瓣矩圆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紫红,成数轮排列,向内渐变成雄蕊;无花柱,柱头红,成凹入的于洪泽
柱头盘。浆果球形,直径3-5厘米,污紫红,外面密生硬刺;种子球形,直径10余毫米,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种子含淀粉,供食用、酿酒及制副食品用;供药用,功能补脾益肾、涩精。全草为猪饲料,又可作绿肥。
形态特征
睡莲科,大型水生植物。叶花漂浮水面;叶有沉水和浮水两种,浮水叶大型,径可达1.3米,叶面具刺;花紫红,花后结浆果,具黑种子。种子含淀粉,食用或酿酒。药用为滋补强壮剂。
一年水生草,茎叶都有刺。果实叫芡实,外皮有刺。种子的仁可以吃。
由于长相如同鸡的脑袋,民间故称之为“鸡头”
果实呈圆球形,尖端突起,状如鸡头,有健脾益气,固肾涩精等作用。
芡叶脉内有空气通道,连接叶柄和地下根茎,行气体交换。植株具5-6片圆叶时开花、结实。
花梗从短缩茎的苞叶中抽出,花紫或白,萼片4,花瓣24;雄蕊与内层瓣基部相连,柱头圆盘状;子房下位,14-18室。每株先后开花18-20朵。每株长10多片大叶,当果实成熟时新叶片停止抽生,老叶陆续枯黄,最后保持4-5枚。果实圆球形或长圆形,顶端有宿存突出的花萼,形似鸡头。北芡果实着生密刺;南芡无刺而密被绒毛,果实比北芡大,果皮薄,种子粒大。嫩果果柄较硬,成熟时果柄、果壳变软。含种子160-200粒,种子圆形,外有薄膜状的假种皮,有红斑纹,种壳厚而硬,嫩时桔红,质松易碎,成熟时棕红至黑褐,坚硬难碎。种子直径1-1.5cm,种仁白。
芡实
(Euryale ferox),又名鸡头米,睡莲科芡属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植物。根须状,白。根状茎短缩,叶从短缩茎上抽出,初生叶箭形,过渡叶盾形,定形叶圆形,叶面绿,皱缩,光亮,背面紫红,网状叶脉隆起,形似蜂巢。花单生。浆果球形,每果含种子160~200粒,豌豆状,种仁黄,称为"芡米"。花果期7~9月。性喜温暖水湿,不耐霜寒。
地理分布
芡实广布于东南亚。产我国南北各省,从黑龙江至云南、广东。生在池塘、湖沼中。 我国南北各省区湖塘沼泽中均有野生江浙一带有栽培。分类一般以产地而言,有南芡、北芡之分。南芡,又称苏芡,产于江苏太湖地区。成龄植株除叶背面有刺外,叶柄、果梗和果实外面都无刺。芡米圆整,不光滑,玉白,糯性,品质佳。适应性不及北芡。北芡产于洪泽湖地区,为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全株密被刚刺,果实小,芡米圆,不整齐,白,光滑,品质差,适应性强。
苏州是南芡的主产地,市郊的荡口、黄埭、渭塘一带所产的芡实早以"南塘鸡头米"之名享誉中外。品种主要有紫花种和白花种之分,尤以白花种为佳,品质在南芡各品种中居首位。
生长发育:
芡的生育周期约180-200天。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