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第37 49页
©SSAP,2021受害者正义感与人际宽恕:社会价值
取向的作用*
吴胜涛张燕于洪泽樊俊伶李馨婷**
摘要:正义感是人们面对不公时较低的认知阈限㊁强烈的情感反应以及重建正义的深思与动力,但基于受害者视角的正义感使个体难以忍受人际关系中的冒犯行为,甚至伤害他人㊁报复社会㊂因此,澄清受害者正义感的道德两面性及其背后的价值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㊂本研究考察受害者正义感与人际宽恕的关系,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调节效应㊂结果发现,受害者正义感显著负向预测人际冒犯情境下的善意倾向,正向预测疏远㊁报复倾向;当被试在决策中表现出亲社会(而非亲自我)取向时,上述受害者效应更大㊂本研究揭示了受害者正义感与人际宽恕的关系,以及基于受害者视角的亲社会价值取向的道德许可效应,这对我们理解受害者心态的危害及其心理机制具有重要启发㊂
关键词:受害者视角正义感人际宽恕社会价值取向
于洪泽
* **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业务经费(项目编号:20720181086)和厦门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专项经费(项目编号:2019Y1135)的支持㊂
吴胜涛,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 michaelstwu@xmu.edu;张燕,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共同第一作者㊁通讯作者,E-mail:zhangyansmile@gmail;于洪泽,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樊俊伶,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李馨婷,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㊂
8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一引言
正义是个体的根本需要,但在道德上具有两面性(Lerner,2003)㊂一方面,正义动机是个体树立长远目标和遵守日常规范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在面对不公时又很容易变成假 正义 之名的道义幻想㊁心理防御甚至是反社会的态度或行为㊂例如,指责当事人活该如此(贫穷是因为懒惰㊁倒霉是因为不谨慎),或抱着 受害者 的弱势心态,心安理得地追求私利㊁伤害他人㊁报复社会(Hafer&Gosse,2010)㊂
就不公的反应过程而言,正义感是人们在面对不公时较低的认知阈限㊁强烈的情感反应(如生气㊁义愤
㊁内疚)及重建正义的深思与动力;正义感是直面不公㊁重建正义的激发力量与动机准备,不同于单一成分的认知或情绪敏感性(Baumert&Schmitt,2016;Schmitt,Neumann,&Mon-
tada,1995)㊂①基于当事人对不公反应的不同心理视角,正义感有受害者(victim)㊁目击者(observer)㊁得利者(beneficiary)与过错者(perpetra-tor)四种视角(Schmitt et al.,2005;Schmitt et al.,2010)㊂其中,第一种视角是自我导向的,是个人利益和正义原则的混合,以防止自己受伤害为目的,具有利己的工具道德属性;而后三种视角是他人导向的,是社会责任和正义原则的结合,具有利他的纯粹道德属性㊂
尽管社会正义有助于减少人际冲突(Schmitt et al.,2005),但正义感又是一把 双刃剑 ,如基于受害者视角的正义感可能会妨碍人际宽恕行为(Gerlach et al.,2012)㊂另外,亲社会取向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及体和谐(Bogaert,Boone,&Declerck,2008;Van Lange et al.,1997),但当面对人际冒犯时,亲社会取向的受害者会怎么做,他们是否因为对正义的强烈关注而不能宽恕冒犯者给其带来的伤害?本研究将考察受害者正义感
①正义感(justice sensitivity)也被直译作 公正敏感性 ,但是后者忽略了不公反应时认
知㊁情绪之外的心理成分㊂Schmitt等(2010)的justice sensitivity theory的贡献主要有两个:(1)整合了不公反应的多种心理成分(包括情绪㊁认知㊁反刍和动机);(2)区分了不公反应心理过程的不同角(包括受
害者㊁目击者㊁得利者和过错者)㊂因为正义感量表各维度的前几题都是与情绪㊁认知相关的条目(如困然㊁愤怒),所以很容易留下 敏感性 的印象,但 敏感性 没有抓住反刍㊁动机这两个成分(如不能忍受)㊂此外,因为心理学关于正义的研究在理论上大多来自罗尔斯的正义论,其中justice sensitivity=sense of justice,带有明确的道德彩,因此翻译成正义感更为合适,而 公正敏感性 弱化了道德彩㊂因此,本研究中采用了 正义感 这样的意译方式,便于读者准确理解这一概念,避免偏颇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