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6期总第期
于洪泽&信息决策(
下半月刊)
——以江苏淮安为例
王晓梅
蒋苏娅
本文首先分析淮安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财政创新,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财政淮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淮安紧紧围绕实施富民强县(区)战略,但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尚属是农业大市、工业弱市;经济规模不大,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相对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尚属欠发达、后发展地区。
一、淮安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财政困难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1、县域财政困难。2006年淮阴区财政收入6.16亿元,居全市首位,楚州、开发区、涟水、盱眙突破5亿元,其余均在5亿元以下,全市没有一个县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3元,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的乡镇仅占22.4%,且大部分乡镇赤字比较严重。可以说,目前,全市各县(区)的财政仍然属于吃饭财政。
2、经济运行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反映到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必须首先做大经济“蛋糕”。由于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没有政府政策推动的前提下,有时即使是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和投资项目,也难以取得较大的、有效的信贷资金支持。企业数量不少,但竞争力不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经济“蛋糕”没有做大,导致财政“蛋糕”也难以做大。
3、支撑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偏少。我市落后于苏北三市,盐城、徐州、连云港去年县域分别完成工业投入287亿元、275亿元和226亿元,而我市仅完成171亿元。
(二)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1、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等原因,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都不够高,全市县(区)基本上都是经济小县(区)、工业弱县(区)、财政穷县(区);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强,人均GDP 在全省67个县(市)中,我市排位最高的金湖县以人均10108元?仅列第33位,其他县(区)均在40位以后。
2、经济结构层次不高。2006年,我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7:42.9:33.4,全省为7.2∶56.5∶36.3。,我市一产比重高于全省16.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低于全省13.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省2.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结构特不明显,互补性不强,配套能力较差,工业化水平低。
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05年,全市8个县区中,GDP
总量以楚州区的87.1亿元为最高,金湖最低,为38.9亿元,相差48.2亿元,相当于洪泽县的GDP (40.8亿元);从人均GDP 情况看,洪泽现最高,为10211元,涟水最少,为5934元,相差4277元。
二、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根据《淮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县域(八个县区)共实现GDP 498亿元,占全市比重76.5%,是2004年的1.5倍,两年平均增幅保持在14%以上。财政收入41.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75.4%和76.5%。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规模以上企业达1221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效种植业、水产业面积分别达87.2万亩和16万亩;60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67亿元、利税3.8亿元。
(二)深化富民优先方略,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2006年,高效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比重分别达14.8%和7.8%,生猪
、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27%和40%,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23万亩。积极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新增年销售超亿元企业6户,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户,累计60户。农业招商到位资金30亿元,增长50%。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技能培训6.8万人,新转移劳动力10.2万人。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30公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人口320万,覆盖率92.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新增无害化户厕2万座;疏浚县乡河道1113公里,整治村庄河塘2066面;新增农村沼气受益户1万户,我市200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示范市。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建设展示新貌。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综合开发”的原则,各县(区)加快县城、重点中心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逐步形成了功能配套、布局合理、各具特、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财政创新,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财政要好侧重点,选准突破点,主攻薄弱点,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财政支持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壮大县乡财力的
DEV ELO PM EN T
111
20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