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何炜
【摘 要】甘肃省长江流域属长江上游区域,该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通过对该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及现状、水污染、水土流失等水资源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水资源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名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3)006
【总页数】3页(P45-47)
【关键词】甘肃省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作 者】何炜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X321
1 流域概况
甘肃省长江流域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  ,介于东经  102°55′~  106°30′,北纬32°17′~34°13′,面积  38484km2,占全省面积的  8.4%。包括陇南市、天水市和甘南藏族自治洲的舟曲、迭部县。气候属温带、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450~900mm,无霜期280d。森林分布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落叶林、长绿阔叶林几个水平带,树种有栎类、桦类、松类、云杉等。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水稻土、湿土、黑钙土、黑壤土等。流域在大地貌单元上属秦岭山地的西延部,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隆起及河流的切割作用,形成高山深谷、锋锐坡陡之景观,峰谷相对高差达500~1500m,中高山与河谷盆地相向分布,地势西高东低,海拔  1500~4500m,下游河谷多在1000m以下,白龙江谷地最低处海拔仅550m,是本省最低处。[1]
2 流域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2.1 流域水资源状况
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3.6亿m3,其中,多年平均自产地表径流量68.5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5.9亿m3,两者重复计算量25.8亿m3,纯地下水资源量为0.02亿m3。流域有河流、沟溪9382条。其中汉江水系52条,包括汉江二级支流冷鱼河、八庙河;三级支流25条;四级支流25条。嘉陵江水系9330条,嘉陵江干流1条;一级支流53条;二级支流998条;三级支流2938条;四级支流3346条;五级支流  1536条;六级支流376条;七级支流55条。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24条。
流域内湖泊较少,最大的湖泊为文县天池,地处羊汤河上游的文县屯寨乡天池村,海拔1750m,状如葫芦,湖面面积约450亩,湖心水深75m,蓄水量3200万m3。其次,文县上丹堡的丹池子,湖泊湖面面积约100亩,文县堡子坝的家坝水池,湖泊湖面面积约20亩。
流域有大型水库1座,文县碧口水库位于白龙江干流,总库容5.21亿m3。中型水库2座,礼县红河水库,位于西汉水一级支流红河,总库容1475m3;西和县晚家峡水库,位于西汉水二级支流姜席河,总库容1035万m3。
2.2 流域水资源特点
流域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自产地表径流量68.5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245.8mm,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2585m3,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799m3,虽然人均占有量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仅为世界水平的30%,亩均占有量低于全国亩均占有量。流域内既存在水资源不丰富的问题,又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的问题,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太低,现用水量仅3亿m3左右,不足水资源总量的3%。有限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土地、工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适应,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65%左右,汛期5-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左右。径流年内分配也不均匀,汛期水量集中,冬春水量少,春末夏初干旱,连续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的50%-65%左右,嘉陵江占51%-64%,一般出现在7-10月,白龙江占48%-60%,多发生于6-9月。冬季11月到第二年3月共五个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20%左右,正值农作物需水期的3-5月的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5%左右。水资源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呈现旱涝高低频交替出现的阶段性规律,干旱、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繁。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平衡,有的地方人多水少,有的地方人少水多,有的地方水多地少,有的地方水低地高,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流域地下水在地域分布上极为不均匀,白龙江、白水江干流的文县、武都和东南部的康县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余地方相对较
少。
2.3 流域水资源污染严重,可利用水资源锐减
近年来,水资源总体污染比较严重,通过2007年的常规监测及补测水质资料,对河流的水质资料进行了分析与评价。[2]评价选用的必评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砷、化学需氧量、挥发酚等共6个项目,选评项目为铅、锌、氟化物、、六价铬等。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方法采用单指标评价法,以Ⅲ类地表水质标准值作为水体是否超标的判定值,当出现不同类别的标准值相同的情况时,采用一票否决法确定水质类别。甘肃境内长江流域12个水质监测河段,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的河段8个,占评价河段总数的66.7%;超过Ⅳ类标准的河段只有4个,占评价河段总数的33.3%,其中白龙江、白水江水质较好;而长丰河、西汉水受污染较严重,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重金属。与1991年流域水质比较,枯水期Ⅲ类水体由15.7%增至66.7%,Ⅳ和Ⅴ类水体由8.1%增加到33.3%,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2.4 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水土流失类型以面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及泥石流侵蚀为主,坡地的开垦种植以及流域内大量的开采矿石也会加重水土流失。地势山大沟深,河流大多流经峡谷地带,落差较大,但小型水利工程较多,除部分泥沙淤积外,大部分在遇洪水时下泄,高含沙河流,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我国滑坡、泥石流严重危害区之一。[3]
3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甘肃长江流域的必然选择。
3.1 转变观念,提高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要改变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传统观念,重新认识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树立强烈的惜水、节水意识。要正确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节约和保护,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4]
3.2 按水体功能分区,制定具体措施切实保护水资源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甘肃省长江流域水资源,妥善安排工农业生产,保护水资源,根据长江流域内不同的环境特征和水质状况以及经济发展对水体功能的要求,划分为4个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3.2.1 源头水保护区
本区内开发程度不高,水质良好,大部分水体现状水质达到Ⅱ类水,可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其水资源保护任务是: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控制,对已设排污口的饮用水水源地提出整改要求,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禁止新设排污口,对已设排污口要限制废污水排放,确保目前水质现状;另一方面要防止人类活动扩大化(如限制农药、化肥、杀虫剂的使用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中下游区的直接影响。
3.2.2 保留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自然保护区,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及饮用水源地等。此区内水质良好,基本上
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保护措施应在区域范围内划分污染控制区,同时结合河道整治,根据建立的排污口管理档案,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禁止废污水排放,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人类活动带来新的污染。
3.2.3 开发利用区
属重要城市河段,开发利用程度高,以工农业用水为主,河流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如青泥河成县东河段、西汉水毛坝段、白龙江两水至东江段、水质污染达到Ⅳ、Ⅴ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及农业用水区与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这些地区的污染以城市生活排污口、黑金属矿山冶金、有金属矿山及冶炼、选矿药剂、磷肥、氮肥、农药、食品酿酒业等点污染源为主,造成地表水水质严重污染,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水污染防治。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实行达标排放,根据建立的排污口管理档案,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核定水域纳污能力,限制排污总量,加大工业废污水的处理力度以及关停污染严重企业、筹建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居民小区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管网改造;采取清污分流、导污以及入河排污口整治和严格控制设置排污口等综合治理措施。此区
保护水资源的任务是: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控制与防治,加大废污水的处理力度和增加废污水的回收利用率,使废污水资源化,改善排污口下游水质;另一方面要防止项目扩建、新建、改建等带来新的环境污染,期望这些地区的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