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界纷纷表态反对张杨。
12月16日,清华大学教授会又发表朱自清、闻一多等共同起草的宣言,称:“同人等认张学良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全国声讨叛逆一致拥护政府(各界通电痛斥张学良)》,《大公报》,1936-12-17
12月17日,北京大学全体教授发表对陕变宣言,谴责张学良扣蒋之举为“叛国祸国”,表示“同人慨愤之余,敬揭三事为国人告:(一)讨伐叛逆为政府当然之责,国府讨伐张学良令,国人应一致赞助。(二)万一张学良等能翻然悔悟,护送蒋院长及被困之官吏将领出险,约束部属听命中央,中央宜在振饬纲纪之中,许其自新,责以后效。(三)全国国民应共同爱护统一之大业,援助政府,维持政治秩序,推进国防建设,勿因一时之捣乱,而减低国家民族长期之努力,谨此宣言。”——《北大教授对陕变宣言(赞助政府讨伐令)》,《大公报》,1936-12-18.
全国新闻界空前反应,纷纷反对张杨。
12月15日,《申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全国各地100多家报馆通讯社一致联署,发表《全国新闻界对时局共同宣言》,对时局发表意见,列举了三项主张:第一,在此内忧外患时期,亟应绝对拥护国民政府,拥护政府一切对内对外方针与政策。第二,张学良应立即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并安全护送返
京,
继续领导救亡复兴的工作。第三,全国民众应为政府的后盾,讨平叛乱。——《全国新闻界发表对时局共同宣言》,《大公报》,1936-12-16
著名学者反对张杨
12月14日,《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发表题为《西安事变之善后》的社评;16日,又发表社评《再论西安事变》,极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18日,张季鸾再发表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你们(指东北军西北军)一定妄信煽动,以为有人同情,请你们看看这几天全国的表示,谁不是痛骂!就是本心反政府想政权的人,在全国无党无派的大多数爱国同胞之前,断没有一个人附和你们的……你们再看看全世界震动的情形,凡是同情中国的国家,没有不严重关心的。全世界的舆论认定你们的祸国,是便利外患侵略,因为这是必然的事实。”——《大公报》12 月18 日的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
胡适(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坚决发对张杨发动事变:“张学良和他的部下这一次的举动,是破坏统一,是毁坏国家民族的力量,是妨害国家民族的进步,最奇怪的是今日还有一部分的青年人表同情于张学良,那些人不是居心危害国家,必是无知无识,居心危害国家的人,惟恐国家不乱,因为只有纷乱的状态之下,他们可以在混水里摸鱼,达到他们危害国家的目的,……这回的西安事变,是叛国祸国,毫无可疑,一个政府有戡平叛乱的当然责任,也毫无可疑。
海外媒体反对张杨
“蒋委员长为今日中国之瑰宝;民族之柱石;救亡复兴之明灯;四万万人民之灵魂与领袖。”——《民意之表现》,香港《东方时报》1936 年12 月17 日。
巴黎《救国时报》认为“发生这样重大的内争,对于目前中国民族生死所系之一致团结,御侮的运动上,实为深可痛惜的事件。”——《西安事变应当和平解决》,《救国时报》1936 年12 月30 日。
美国的《民声讲坛报》12 月14 日评论道:“张学良此次行动,适足以肇害中国,而西方各国在远东保有利益者,亦为之感觉不安矣。——引自《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10 月,217 页
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与张学良有私交,他曾在12 月21 日致电张学良:“汝系吾友,兹若与共产党联盟,即成吾敌,中国苟无蒋介石将军,即不见重于人。”
——秦孝仪主编:《西安事变史料》(上册),台湾《革命文献》第94 辑,中央文物供应处经销,1983 年3 月,540 页
苏联《真理报》12月14日的社论说:“张学良将军曾有充分可能抵抗日本侵略,其军队亦曾有热烈之战态,然张将军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
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侵略品。”——《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980 年10 月,220 页。
苏联《消息报》12月27日的社论所说:“为举凡一切反对南京之企图,目前客观上均属有利于日本侵略者”。
《广州民国日报》1936年12月19日转引《日内瓦日报》:“批评张学良叛变事,谓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中国统一将成,共匪将清之际,乃突出此变,使人疑虑莫释,晋陕残匪,在中央军队压迫之下,即可肃清,对日谈判亦已取坚强态度,中国在世界上,即可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不图竟以张学良之叛变,而致功亏一篑,张氏叛变目的,无非在争夺私利,张氏失败,则中国亦大伤元气矣。”
今日发生的重大新闻美国纽约时报,“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足见全世界均认蒋氏,为中国最大领袖,而自动推崇之。”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张学良之叛变,或已救助日本政府,盖日本之对华政策,乃与德缔结反共协定,已引起多数政治家之抨击也。”
张学良没有想到,他不仅基本失去了国内中间势力的新闻舆论,甚至原先设想最有可能得到的苏联新闻舆论,竟也持反对态度,加大了对立双方力量的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