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发展的中国民主制度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设时期,基于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而形成的政治秩序虽然能够产生出具有合法性及实际政治效能的政治权力,但是,社会中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民主制度建设。要想加速现代化进程,捍卫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必须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因此建构政治秩序稳定机制就成了一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经济取得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确使一些西方人“难以置信”。谁能想到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过去30年能保持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率,最近还连续4年超过10%?谁能想到30年前贸易总额占世界第30位以后的中国,今天已是世界第三?谁能想到1980年外汇储备还呈负数的中国,而今已跃居世界第一?谁能想到,30年前广大的城市和乡村一片落后破败,如今却浑然成了另一副模样?难怪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中心主任桑德施奈德教授谈论中国时说:“最近我们看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现象——不民主的制度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成就” 桑德施奈德教授的看法反映了西方某些政治家和学者对中国的固有成见,说明他们对经过近30年
改革开放的中国缺乏观察。他们仍然把中国定性为他们所想象的那种“不民主”、“专制体制”的国家。在他们看来,像中国这种制度的国家,是不可能取得经济成功的;经济成功只能是西方“民主国家”的专利。于是中国经济成功的现象“对于大多数西方政治学家来说仍然无法解释”,“难以置信”。中国现行的制度叫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自身改革完善、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创新的社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强大的动力。
    中国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许这正是德国教授把中国制度说成是“不民主”、“专制制度”的根据。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既需要集中统一,也需要民主自由。中国共产党用中国的方式成功地将二者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合理价值,同时避免可能的极端――过分集中统一而导致集权和过分自由民主而导致无政府状态,创造了崭新的执政体制。
    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集体决策,集体领导;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任何人同一职务任期不得超过两届,总共不得超过10年,在同一级别上的任职总共不得超过15年,从而杜绝了因领导职务终身制可能走向专制独裁之路。中国共产党与其
它非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亲密的友党关系,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参政党。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一党制。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是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各行业利益的公正的调节者。这样的制度保证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无论国内短暂的动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挫折的冲击,都丝毫不能动摇中国社会的根基;党和国家权力转移平稳有序,不曾引起任何动荡;国家的大政方针始终保持延续性,没有出现任何大的反复。在中国,不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在外部势力操纵下的那种两党恶斗和乱相丛生的纷扰。这种长期的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积累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以改革作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动力。改革被视为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过去30年,全国掀起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时还稳步推进了政治体制改革,同样取得了明显成果。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社会管理等所有领域都展开了改革。尽管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某些体制弊端依然存在,但因为中国坚持高举改革的旗帜,相信问题和弊端将会被逐步解决和革除。
    中国的制度决定,国家和社会有着明确发展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上世纪初,国家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解决人民的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步和第二步都提前实现了。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党和政府适时提出把建设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口号,并提出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明确的发展目标,成了凝聚全国人民意志、鼓舞全国人民努力为之奋斗的巨大动力。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以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除公有制经济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企业等)并存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制度,既区别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私有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完全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使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各显神通。
    中国社会还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全国上下有比较健全的组织系统,政府效率较高。如果西方的政治学家能从以上的基本面观察中国的社会,或许对中国发生的事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桑德施奈德教授们把中国的成就描绘成“不祥的腾飞”,“向西方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令西方“昏厥”云云,除了反映他们戴着有眼镜看中国的偏见外,纯系无稽之谈。中国人一贯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之福,它不仅惠及东亚,也惠及包括德国在内的全世界。中国是和平发展,决不威胁任何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经济总量至今不到世界经济总量的5%,GDP和贸易总额还赶不上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如果按人均计算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都排在世界几十位甚至100位以后,中国“挑战”,中国“威胁”,从何而来?奉劝西方的政治学家们神经不要太过敏,太脆弱。
全国政协中国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
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主要包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形式,是中国的政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本行政区域内,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省、自治 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每届任期5年,其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 族乡、镇的人大每届任期3年,其人大由选民直接选举。
国家行政制度
  国家行政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通过行政机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
事、外交等 各方面事务进行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宏观管理规范的总和。包括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等方面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并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指 导。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关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行政公署;县、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 以设立若干区公所;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府 机关,只是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代表机关。行政监察制度指为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奉公、遵纪守 法,国家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是否覆行职责和违反国家行政纪律进 行监督、检举和惩戒的制度。司法制度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制度和执行司法职能的活动 的制度。
  人民司法组织体系的组成包括: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查院)、侦查机关(公安 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国领土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的地方性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的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具有 中国特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 合作,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特民主政治的集中展示,是透视中国政治生活的一扇窗户。
    日前,《印度信息网》对正在举行的中国两会作了报道和评论,说“中国两会民主气氛日渐浓厚,中国式民主制度正在成为世界民主制度的一种新模式”,“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西方民主一种模式,只要坚持民主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一种有效的民主……中国民主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
    这是海外大量关于两会和中国民主政治报道和评论中比较客观和中肯的一篇,它关于世界民主模式多样性的观点也符合世界现实。
    常言道:旁观者清。倒是身处中国民主政治环境中的有些国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未必都有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民主政治的实践成果未必都那么珍惜。
    为什么说中国式的民主政治是世界民主制度的一种新模式?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它民主模式的鲜明的中国特,两会就是很好的说明。
    一、中国特的民主是保障五分之一人类享受前所未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民主
    近几年,每年的两会,都有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3000多名人大代表和经过民主协商产生的2000多名政协委员参加。他们来自全国各行各业各界,来自四面八方,怀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带着选民的期盼和嘱托,聚首首都,用半个月的时间,讨论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和通过重大法律草案,就国家大政方针和建设发展大局以及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问题发表意见,建言献策。议题涉及当今中国社会的所有热点,包括反腐、高房价、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就业难、“三农”问题、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人口问题等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尽管与会者原来的地位、岗位不同,但他们都是以“代表”、“委员”的平等身份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会上洋溢着浓厚的民主气氛。这种民主形式和民主景象是世界上少见的。
    二、两会制度彰显中国民主制度设计的独创性
    中国民主制度的独创性突出反映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设计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虽然在某些职能上与外国的众议院(或下院)和参议院(或上院)类似,但又具有外国参、众两院所没有的许多重要特点,集中到一点,就是比它们更能体现人民性,即人民享有更多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