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复习大纲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各国民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段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理论形成发的时代背景: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转换是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历史地位和
指导意义: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一个法宝。
答: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⑴“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⑵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⑶要全面地看问题。⑷要发展地看问题。⑸要把现象当作入门向导。理论联系实际:⑴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⑵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⑶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⑷人民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⑸尊重众必须尊重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实事求是:
研究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重要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 3、近代中国的国情。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三大法宝。
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1840年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的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中国。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互勾结,利用起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致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
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它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它的主体是人民大众而不仅仅是无产阶级;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它的前途和最终目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更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
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如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随着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参考教材P91页)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参考教材P99—101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参考教材P102—105)
5、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
要的实践意义。(参考教材P121页)
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参考教材P122—124)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众基础,把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更好地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就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诊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三步走”
发展战略:旧“两步”走: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新“三步走”: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有利于”。如何做到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菜。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何做到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强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8.教材中有关主要著作(讲话)发表的时间、重要观点与论断。
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