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第一章
1、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以整个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全面地历史地揭示道德现象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揭示道德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揭示道德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
道德现象是指具有善恶的评价意义的社会现象,是能够被人们所感知的道德外部形态的综合,在学理上也称之为道德的量或者道德的结构。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利益,以及道德对经济利益有无反作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处理二者矛盾时,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抑或相反)
3、西方传统伦理的主要特点:
(1)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是伦理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其核心内容;
(2)道德评价的标准,坚持利即义的义利观;
(3)伦理与政治双轨化,各有侧重,相对分化;
(4)正义(平等)在西方传统伦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了中心位置;
4、中国传统伦理的主要特点:
(1)重视人伦关系的调整。重视人伦关系的基本点是人本思想;
(2)伦理与政治一体化。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相互融合;
(3)重义轻利。重义轻利而非存义忘利;
(4)重视修身养性和道德人格的塑造。全部道德生活的实质和落脚点是如何克己为仁,养心寡欲,成己成人,修己治人。
第二章
1、道德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经济决定道德,道德是经济的反映,道德又反作用于经济,服务于经济,这是道德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基本点。
(1)、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第二,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体系的核心、基本原则;
第三,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体系的变化;
第四,正确认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2、道德对经济的能动作用
首先,道德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
其二是表现为道德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不一致性;
其次,道德能够相对独立地直接同上层建筑其他成分发生某种关系和联系;
再次,道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总得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是既非完全一致也非“二律背反”,而是动态平衡的,两者一致性程度的提高是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陈腐落后的道德意识产生了冲击、消解作用,促进了体现社会进步要求和时代精神的道德意识的孕育生成;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被扭曲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使之增强了整合力和范导力;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愈益厚实的物质基础。
3、我国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形态(基本内容):
我国传统的义利观主要由以下四种形态的义利观构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儒家义利观。
一是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二是以利为本的义利观;
三是重利贱义的义利观;四是义利皆抛的义利观
第三章
1、道德的工具性意义和目的性意义的表现:
工具性意义:(1)就社会这一道德主体而言,道德的工具性意义表现在,它是社会这一复杂有机体正常而有序运行的重要精神手段。
(2)就个体这一道德主体而言,道德的工具意义在于,它是个人利益和幸福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
目的性意义:(1)就社会这一道德主体而言,道德的目的性意义在于,良好的道德风貌和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2)就个体这一道德主体而言,道德之所以能由工具善升华为目的善,同样应到人类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中去寻。
二者关系:
道德的工具性意义和目的性意义虽然属于不同的价值梯级,但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基本属性,而且,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工具价值是目的价值的基础和前提,目的价值是工具价值的升华和发展。没有前者,后者将成为空幻,没有后者,前者将流于庸俗,道德也就无以成为真正的道德。
2、道德对个体的意义
(1)道德是个体认识和把握社会的重要窗口。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道德是个体协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手段。
(3)道德是个体必要的理性控制。
(4)道德是个体成长的主要动力。
(5)道德是个体完善发展的核心内容。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概念:
以德治国: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三德”建设为落脚点,特别是以诚信建设为着力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作用,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可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依法治国:广大人民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第四章
1、道德进步的评判标准(直接标准、根本标准):
直接标准:生产力标准;
根本标准:劳动者的素质问题(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是指评判某种类型的道德是否进步的标准,而不是指评判具体的道德品质或行为是否进步的标准。
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是道德进步的根本尺度
第五章
1、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一切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的观点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保证集体根本利益的情况下,维护关心和发展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提倡顾全大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牺牲个人某些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
第六章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概念,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20字共10条,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第七章
1、经济交往领域的诚信是指什么意思及其内容:诚信即“无欺”,就是在经济交往活动中不以坑蒙拐骗等欺诈手段和假冒伪劣产品等从对方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加强经济生活中的诚信建设:首先,必须加强诚信立法,建立诚信的制度保障机制;其次,必须大力加强诚信教育,使人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认识到诚信原则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经济意义。
2、什么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是指资源配置方法特别是分配制度的确定,要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和裁决标准;
兼顾公平是指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即合理拉开差距的同时,通过国家政策调节和提倡先富带动、帮助其他更多的人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把效率优先作为首要价值目标,主要基于:首先,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其次,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最后,效率优先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抉择。
兼顾公平的可能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的高效率蕴含着公平的内容,即它离不开机会均等等条件,离不开按劳分配等合理分配原则的激励。其次,坚固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兼顾公平的制度保障。最后,持续高效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公平提供了物质基础。
3、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人民公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4职业道德的含义、要求以及如何看待它?(论述)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本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和由此形成的
道德品质,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道德关系。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一般原则或主要规范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是伴随着分工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宗旨是为了调整本行业内部成员日益复杂的利益矛盾关系。社会分工是职业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职业活动实践则是职业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职业道德在内容上有明显的稳定性,在调节范围上具有特定的行业限制性,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简明性和适用性等特点。
从产生和发展是上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是自觉的过程;
从性质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职业道德建设是端正行风、改造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职业道德建设是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
职业道德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 促进本行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
水平。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不能搞单打一,单腿走路,必须走综合治理之路。
职业道德有利于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5、社会公德的特点(哪些属于社会公德):
特点:广泛的约束性、特殊的稳定性、要求的低层次性。
其本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第八章
1、良心的含义、内容、作用:
含义:良心是指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良心的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成分、情感充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良心是良知、良情与良意的统一。
作用:事前,通过做一个好人的需要和目的而推动每个人遵守道德;事中,良心对道德主体起到监督、调整和控制的作用;事后则通过良心满足的快乐和良心谴责的痛苦而使人继续遵守道德或改过为善、归向道德。
2、荣誉的概念(荣誉与名誉的区别):
所谓荣誉,就是指一定社会集体或行为主体以某种赞赏性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形式,对履行一定义务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所表示出的肯定判断和态度。
内涵:从社会主体来看,荣誉是某种集体以物质的或精神的鼓励性方式,对出于自觉的道德责任感履行的某种义务行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肯定性和赞赏性评价;从个体主体来看,荣誉是行为当事人以自尊自爱等自赏性的心理形式,对自己出于自觉的道德责任感履行的某种义务行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所表达的欣慰态度和尊严感,也就是荣誉感。
第九章
1、道德行为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
含义: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涉及他人或社会利害关系的,从而可以用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行评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