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1)内涵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
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创举。
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3)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2)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主要问题
它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4)深刻理解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1)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
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容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众自治制度等
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各项具体制度(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4)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4.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
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体现反映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
重要结论: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应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和丰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4)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二、你对坚持发展中特有什么认识?
1.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1.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体现为三个紧密联系)
1)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2)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
3)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2.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中国特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原因
中国特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
4.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特
1)实践特
2)民族特
3)时代特
2.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1.总体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
2.具体来看:(从中国人民、国家、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几个方面来看)
1)中国人民的思想得以解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
2)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得以转变,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提高,成为坚定走在时代前列、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4)中国的经济体制得以转变,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体制逐步建立,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5)世界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的经验和道路受到更多关注,国际社会开展了关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2.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4.坚持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答: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
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2)从人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
包括各阶层人民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吧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十月,党的十三大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
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当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
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答:根本出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
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