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2013、11、5
1、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其相互关系。
  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是人
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N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理论体系,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
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
2、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方位及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信息化已跨入中等水平的国家行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见成效;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国际化发展日益深刻,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世界融合更为紧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不断深入,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努力突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并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3、谈谈你对在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理解。
  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反映人民众的要求,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国特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努力使全
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基本战略思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确定了基本战略思路。
    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中国特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一是中国特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这条道路从我国国情出发,既尊重工业化客观规律,又具有同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等特征。
    二是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中国特自主创新道路。其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四是中国特城镇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
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