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人民的关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道德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确评价个人主义原则;中国应实行集体主义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教程:
第一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道德核心是指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价值导向的社会道德标志和根本评判尺度,是道德规范体系的精髓,居于中心地位,是调节人们之间各种伦理关系准则的最基本出发点。
为什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
1、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目标及导向。肯定人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因而对待人民众的态度问题,不仅是个立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人际关系的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根本目的都是要为广大人民众谋利益。为人民服务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中互相服务、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反映。
3、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不仅贯穿于道德规范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且贯穿于道德准则体系发展的全过程。
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仍然是必要的 (讨论)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
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个人越来越离不开体,整个社会围绕商品生产和交换而被联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体,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强化人们的体意识、整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价值能否在市场交换中实现,主要取决于该商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因此,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千方百计地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经营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循诚实守信、平等互利,合法经营、敬业爱业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做好服务。
三、实践为人民服务是可能的
1、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它的要求有高层次和普遍要求之分,(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要求。 2)遵纪守法、诚实劳动,爱岗敬业,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普遍性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广大众只要能够做到诚实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同时也从社会获取应得的报酬,也可以说是实践了为人民服务的起码要求。
2、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要求对人们还有自觉不自觉之分,尤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为明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处于一种互相需要、互相服务的经济关系中,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只要他们合法经营、诚实劳动,无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效果有利于社会,客观上也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如果说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困难的话,做到爱岗敬业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因此,对全体公民提出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切实可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努力实践。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原则
一、集体主义原则的由来
在思想史上,集体主义思想与原则的提出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时代。比较系统地阐述集体主义思想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马克思没有用专门的集体主义这一术语表述自己的思想体系,但马克思却有明确的集体主义思想。
第一个明确提出将集体主义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原则的是斯大林。他在1939年与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说:“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
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证。”即集体主义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只有社会主义能实现这个原则。在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的阐述中,也明确提出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指出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同志也多次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在我们国家现时代,集体主义是伦理原则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优先性。第二,普遍性。第三,可推导性。
二、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理解
首先,集体主义原则是对“集体”的规范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是真实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真实性。。个人与集体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是“虚幻集体”与“真实集体”的分水岭。
其次,集体主义原则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集体主义原则强调对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为集体服务与奉献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在要求。集体主义原则认为,个人是构成集体的基础,集体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三,集体主义原则也是调节集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三、个人主义原则评析
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个人主义这个词是由资产阶级学者首先使用的,它一般是指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1、个人主义原则的历史审视
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发展的准备时期,当时,它作为封建神权的对立面而出现,针对神学以神为中心和贬低人压制人的观点,以人文主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极力歌颂人的伟大,赞美人的
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提倡意志自由和个性自由。1718世纪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发展时期,当时,随着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一步理论化。卢梭的“天赋人权”论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个人主义的理论论证,他写道:“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而且,一旦当他达到了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身的主宰。”他认为维护自由的权利,也就是维护做人的资格,这是衡量道德价值的标准。1920世纪是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系统化、理论化的成熟时期。
总之,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控制的个人或自我。个人或自我是独立的,是和他人相分离的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只有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自由竞争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个人主义就成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伦理基础。近代以来,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立足点,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涉及道德体系、宗教信仰、政治信念和经济思想等。
个人主义原则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
准则,其合理性不在于对个人一己利益的肯定,而在于对每一个人利益的肯定与维护,这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根本区别。同时,为了保障个人主义原则的实现,西方社会通过经济、法律、政权、国家等手段来进行调节以避免个人主义滑入利己主义。另外,个人主义中蕴含的对个人生命、尊严、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然而,个人主义对国家、集体利益的蔑视,是西方社会的危机之所在,也是个人主义的危机之所在。
2、对个人主义原则的反思
对个人主义,我国曾出现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反对个人主义原则的观点认为个人主义是以“人性自私”为理论出发点的,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至上必然导致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主张引进个人主义,为个人主义正名的学者认为,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在历史上对唤醒自我意识,大胆追求个人生活,发挥人自身的潜力,推动科学文化发展曾起到了积极作用;进而认为在当今中国提倡个人主义,必将也会发挥个人积极性,推动社会发展。
其实,从理论上分析,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能简单等同,特别是与极端利己主义不能简单等同。但个人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个人幸福为最终目的,并以这一切作为衡量行为善恶的最高价值尺度,最终会沦为利己主义。
在中国,不能以个人主义作为道德原则。第一,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看,应区分不同时期个人主义的地位和作用。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和发展时,个人主义确实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国家经济的发展,靠的是民族的向心力和自信心。第二,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植根的文化土壤看,由于不同文明的价值观间激烈的交锋与碰撞可能产生致命的负作用,个人主义难以成为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道德基础。西方的个人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能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而且与文化背景有关,与西方突出个性的传统、较为完备的法制系统、个人的文化文明素养联系在一起的。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一种文明系统中不会致害甚至会致福的因子,一旦跳离这一文明框架的制约而参与到另一文明系统中,就有可能对这一文明产生致命的危害。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不仅产生了扼杀人的个性的封建整体主义,而且也形成了小农自私意识。中国文化内部缺乏制约个人主义的相应机制,这就使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巨大的负作用。
当然,对个人主义中某些合理因素如通过强调个体的价值而激发活力等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