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校毕业就业形势与就业指导政策分析
⾼校毕业⽣是党和国家宝贵的⼈才资源,也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事业的⽣⼒军。如何引导毕业⽣顺利就业、如何充分释放⼈才资源能量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本⽂运⽤公共政策相关理论知识,尝试就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针对⾼校毕业⽣的就业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做些分析,以期望为⽇后系统性研究奠定基础。
培养模式;就业形势;创业教育
就业是民⽣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社会更加充分就业也是党的⼗七⼤明确提出需要努⼒实现的奋⽃⽬标。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实现就业⽬标的前进道路上出现了⼀些新的挑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运⽤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必须运⽤发展的策略解决问题:改⾰落后的教育模式,培养科学的发展理念,拓宽丰富的就业渠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充分使⽤各类⼈才资源。
⼀、当前⾼校毕业⽣就业的严峻形势及原因分析
盛夏时节,也是⾼校毕业⽣即将离开母校⾛向社会的季节。根据教育部的信息显⽰,今年我国⾼校毕业⽣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加上2007年尚有70-80万⼤学⽣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
效毕业⽣将超过600万⼈。近⽇,媒体特别是⽹络媒体频频曝光的⾼校毕业⽣⼯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就业歧视以及硕⼠⽣⽆奈低薪挤进私营⼩企业、博⼠⽣难进名牌中学的类似新闻屡见不鲜,国家相关部门虽然现在尚未统计出本年度⾼校毕业⽣实际就业率,但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已充分呈现出来。
造成⾼校毕业⽣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培养模式落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
现在不少⾼校针对本科⽣的培养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模式,满堂灌的单向输⼊,学⽣被动的全堂听讲。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启发学⽣的学习潜能和思维,导致学⽣所学知识都是静态过时,⽽且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动⼿操作能⼒远低于其应试能⼒,不利于学⽣的专业性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
另外,⾼校设置的专业不少都与市场脱节,⾼校重复性设置专业现象严重。当前,“专业名称不符”成为不少毕业⽣就业路上的⼀道障碍。
2.学⽣就业观念陈旧,⾃⾝能⼒与岗位期望不符
据⽹络调查结果显⽰,⼤学⽣希望到国家机关、科研单位、⾼新技术企业、沿海开放地区和京沪等⼤城市⼯作的⼤约占调查总数的70%,⽽希望到农村或边远地区⼯作的学⽣却寥寥⽆⼏。这种情况下,
⼀种⼈才需求与⼈才供给的错位就难免出现:⼀⽅⾯是某些⽤⼈单位虚位以待
,求贤若渴,却招不到⼈;另⼀⽅⾯是某些⼤学⽣眼⾼⼿低甚⾄好⾼骛远,有业不就。还有⼀部分毕业⽣专职考公务员,⾮机关不就,传统官本位思想过于严重,⽽且这部分毕业⽣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3.盲⽬跟随⼩潮流,加⼊“啃⽼族”
啃⽼族⼜称尼特族,是指⼀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终⽇⽆所事事的族。他们并⾮不到⼯作,⽽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住⾏全靠⽗母。在⾼校毕业⽣中出现“啃⽼族”的情形⼤概有三种:⼀是就业挑剔型,因⼀时不到⾃认为满意的⼯作⽽失去就业的兴趣;⼆是创业幻想型,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明确的⽬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不愿“寄⼈篱下”当个打⼯者;三是草莓型,就是家庭⽣活条件较好的⼀部分青年从⼩⾐⾷⽆忧、饭来张⼝,正如成熟的草莓⼀样,看起来光泽亮丽,却经不起⼀点磨练和风吹⾬打。吃不了苦,要求⼯作既轻松⼜赚钱,于是呈空等状态,不就业也不继续读书。
4.教育体制难以⿎励毕业⽣扎根基层
⼤学⽣不愿意深⼊基层、扎根基层安⼼⼯作,主要的原因之⼀是当前的就业⿎励政策还有待于进⼀步
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和乡镇企业,由于⽆法解决⽤⼈编制或城市户⼝等问题,即使给出较⾼的薪酬、不断降低⽤⼈条件,照样“门可罗雀”。5.国内宏观经济深受⾃然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今年以来,历史罕见的低温⾬雪冰冻灾害和特⼤地震灾害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受了严峻挑战和重⼤考验,加上今年是我国重要的⼀个宏观调控之年,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之年,⼟地供应、信贷和投资规模受到严格控制,新技术不断产业化,技术和资本更多的替代劳动⼒,使得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容乐观,我国⼜是世界上⼈⼝和劳动⼒最多的国家,就业总量⼤,劳动⼒供⼤于求的⽭盾⼜长期存在,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央视介绍,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中⼩企业有6.7万家破产,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增加就业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所以,国内外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实现就业⽬标的难度加⼤,单纯的⼈才市场已不⾜以解决⾼校毕业⽣就业问题,政府有责任通过运⽤科学政策分流压⼒。
⼆、指导⾼校毕业⽣就业的公共政策
⾯临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充分利⽤⾼校毕业⽣这样宝贵的⼈才资源实现⼈才强国战略⽬标,党和政府⽴⾜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制定、执⾏了⼀系列积极促进⾼校毕业⽣就业的科学政策:
1.选聘⼤学⽣深⼊基层,⽀援农村建设⼯作
选聘⾼校毕业⽣到村任职
,是党中央作出的⼀项重⼤决策,对于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民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部后备⼈才,具有重⼤⽽深远的战略意义。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校毕业⽣到村任职⼯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
为引导和⿎励⾼校毕业⽣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8项具体的激励和保障政策。例如,国家根据⼯作年限帮助赴村任职的毕业⽣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同时在户档迁移、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这些组合政策不仅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度重视公务员特别是较⾼层次机关公务员的基层⼯作经历,⽽且也为⼴⼤⾼校毕业⽣的就业指明了⼀个新的⽅向。
相关的还有⼀些针对选派⼤学⽣深⼊西部,⽀援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作的具体政策措施,旨在⿎励⼤学⽣深⼊基层、⽀援西部、⽀援农村,从⽽使得⾼校毕业⽣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贡献。深⼊基层、体察民情、熟悉国情⽆疑将是诸多有志于从政者必经的职业途径。
2.⿎励⾃主创业,不断深化创业教育⼯作
(1)⼤⼒⽀持⾃主创业。创业的过程,就是促进发展、带动就业的过程。为⿎励⾼校毕业⽣⾃主创新创业,在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些
具体的优惠措施。例如,上海地区应届⼤学毕业⽣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等多项优惠措施;青岛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争取开拓更多就业岗位,并建⽴起⾼校毕业⽣创业园区,在创业初期为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持,解决其保险、医疗、职称评审等问题。
(2)深⼊开展创业就业教育指导。创业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是⼀项旨在指导⼈们如何更加有效创业的系列课程(包括创业素质的培养、创业项⽬的选择和经营等)。创业教育具有三层⽬标:⼀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的⼈,三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企业家。近年来,创业就业指导教育在我国各地陆续展开。据《半⽉谈内部版》资料介绍,浙江省⼤多数⾼校如今都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门公共必修课纳⼊学⽣学习计划,有固定的教材和就业辅导材料,甚⾄部分⾼校还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进⾏建设。总之,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地
⽅政府和⾼校不断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将职业⽣涯规划、素质能⼒测评、就业观念教育、就业⼼理引导、择业⽅法技巧训练、创业教育等内容有机的统⼀起来。这种教育使得学⽣在校学习期间提前融⼊了市场,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素质,必将有助于毕业⽣更加⾃信的⾛进社会、建功⽴业。
3.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从2003年就明确提出,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新⼀轮⾼等教育改⾰,包括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才培养模式,加⼤就业评估和教学评估⼒度等等,采取了⼀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才培养模式⽅⾯,为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提⾼⼈才培养质量,满⾜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才和应⽤性⼈才的需要,从2007年到2010年,教育部计划建⽴500个⼈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进⾏⼈才培养模式的改⾰,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位创新,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在教育部、财政部的联合指导和⽀持下,⼀批重点⾼校的各式⼈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相继成⽴,如:清华⼤学的国际型法律⼈才培养模式、上海交通⼤学的素质教育⼈才培养模式、厦门⼤学经济学科⼈才培养模式、浙江⼤学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才培养模式等等。这些⼈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基于本校师资优势,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才发展理念,⼤胆创新,⼒求改⾰,突破原有的单⼀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必将开拓学⽣视野、提⾼学⽣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
4.加强法律保障,进⼀步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在今年1⽉1⽇正式实施的55部法律法规中,针对劳动就业⽅⾯的有两部国家级的法律:《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3⽇,国
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作的通知》重要⽂件。连续出台法律、⽂件,⾜以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作的⾼度重视和规范化解决就业问题的决⼼。《就业促进法》反对就业歧视、推进公平就业、加强就业服务与管理,从⽽使其为⼴⼤劳动者顺利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以往每年⾼校学⽣毕业之际,关注就业的⼈们都会听到形形⾊⾊的就业歧视:性别歧视、⾝⾼歧视、相貌歧视、公关歧视、健康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学历歧视甚⾄酒量歧视等等。诸多的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就业秩序,浪费⼈才资源,助长任⼈唯亲的不良社会风⽓。随着这⼀系列针对劳动就业的法律政策的实施,今后我国关于
劳动就业⽅⾯的⼯作必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这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向导,促使⼈们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择业⽴业。
5.地⽅其他的相关特⾊政策
在党中央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各地围绕地⽅实际,⼤多都制定了具有地⽅特⾊的就业政策。例如,四川省都江堰市⼈事局制定“基层卫⽣机构⼤学⽣志愿者(⽀医)计划”、“⼀村(社区)⼀名⼤学⽣”、引进中⾼级技术⼈员服务于灾后重建等⼋项举措全⼒推进灾后⾼校毕业⽣充分就业和引进⼈才智⼒⼯作;⽢肃省实施“三⽀⼀扶和进村社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医疗卫⽣岗位毕业⽣配置计划”等;深圳民营企业招聘周特设四川籍求职者就业绿⾊通道;福建省将在3年内建⽴120家省级见习基
地,为毕业6个⽉以上未就业的毕业⽣提供见习服务,使其逐步实现就业,并出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的就业援助办法,在就业推荐、转向技能培训、困难补助、助学还贷等⽅⾯提供⽀持等等。各地制定的⼀系列指导性政策为⾼校毕业⽣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便利,在充分发挥⼈⼒资源的同时,也较好的促进了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针对政府在促进⼈才培养发展⼯作中的政策建议
1.拟定制度,发挥企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
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源泉,也是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重要阵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学⽣的培养、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最直接掌握市场⼈才需求信息,向毕业⽣提供最多的就业岗位和最⼤的实习基地。⼀⽅⾯,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与产业基地联系,⽐如征询市场上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才、如何培养这些类型的⼈才等;另⼀⽅⾯,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学校提供充分的⽀持,⽐如主动与学校沟通在企业内部建⽴⼈才研究基地,及时为学校提供⼈才发展信息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需要政府作为中介中间给予引导,更需要政府对此形成制度,因为制度是⼯具性指向的个⼈的合⽬的结果,在政治⽣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政府运⽤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各级各类企业协会的桥梁作⽤,提⾼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更加关注⼈才信息,与教育⾏政部门或学校真正开展⼈才发展战略合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加强引导,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根据湖南农业⼤学卢向阳等同志的研究,指导学⽣创业和就业的教育在我国⾼校中虽然已经展开,但⾼校和社会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具有⽚⾯性,创业教育的课程⽐较单⼀,对创业教育的⽀撑体系也⼗分局限。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正⾯的创
青岛市公务员招聘岗位业教育宣传,⿎励举办旨在促进⼈才成长的各类创业竞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主创新创业的氛围,配套出台相关的⽀持政策,完善现有的⼈才流动管理办法,树⽴现代⼈⼒资源管理的理念。
3.加快改⾰,建⽴素质教育模式
我国普通学校教育的⽬的是向受教育者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社会主义⼀代新⼈。但现实中,应试教育现象在不少地⽅还特别严重。有的⾼校特别是本科第三批的学校,不注重学⽣素质的全⾯提⾼,反⽽为了单纯追求就业率,要求学⽣刚刚⼊学就确⽴就业⽬标,⽐如殚精竭虑的辅导学⽣准备公务员考试或其他各种证书考试,四年下来,学⽣所学专业知识近乎为零,更不⽤说实践能⼒。这种学校的育⼈⽅法纯粹是为了四年之后提⾼学校的就业率,⽽不在于向社会培养⼈才和注重学⽣的长远发展。针对这样的畸形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管理监督作⽤,予以尽快纠正,引导这类学校⾛向培养应⽤型⼈才的正轨上来。
总之,提⾼学⽣的素质与能⼒、引导毕业⽣顺利就业和促进⼈⼒资源的开发、应⽤不仅是当前缓解就业压⼒的现实要求,更是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影响当前,意义深远,迫切需要学⽣、家长
、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管和政策的导向、控制、协调功能;社会当积极关注和⼤⼒⽀持;学校须⾼度负责、完善培养体系;家长该全⾯配合、疏通引导;学⽣更要全⾯发展、转变观念、⼤⼒提⾼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共同营造⼀个良好的⼈才培养、使⽤、发展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贡献出更多更好的⼈才资源。
[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民⼤学出版社,2003.
[2]钱强.当前⾼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等教育,2005(8).
[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8年第1季度.
[5]李⽟梅,陈国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资源强国[N].学习时报,2008年424期.
[6]孙建,王东.地⽅政府在⼈才聚集过程中的⾓⾊定位研究[N].中国海洋⼤学学报,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