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学论⽂范⽂2篇
⾦融学论⽂范⽂2篇
⾦融学论⽂范⽂⼀: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研究
⼀、提升⾼等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特⾊的基本思路
⾼等农林院校的⾦融学⼈才培养要体现与⼀般⾼职院校⼈才培养的差异化,不仅仅是培养学⽣作为⼀般柜员的基本能⼒,更要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等⽅⾯能⼒的培养,为学⽣在⾦融机构的长远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现农林院校学⽣的专业⼈才优势
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应该紧密联系我国农村⾦融改⾰和发展,充分发挥⾃⾝优势。
1.加强新型农村⾦融机构⼈才培养。近年来,农村⾦融改⾰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不仅农村信⽤社、农村合作银⾏和农村商业银⾏等传统农村⾦融机构发展很快,国家很重视发展村镇银⾏、⼩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融组织。这些农村⾦融组织不像国有商业银⾏和⼀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样对新进⼈员的学历和⼯作经验要求很⾼,⼈才需求具有本⼟化和适⽤性特征。需要既了解农村,有服务农村的热⼼,⼜具有⾦融基本技能的应⽤型⼈才,⽽⾼等农林院校的⾦融学专业在这⽅⾯具有天然优势。
2.加强培养农业保险⼈才。农业保险是近年来国家⾮常重视的问题,⽬前农业保险⼈才稀缺,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
重要因素。⽬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从业⼈员⼤多没有受过专门的保险教育,⼀些农业保险从业⼈员的专业素质不⾼,特别是核保、理赔、精算等⼀些技术型⼈才严重不⾜,农林院校⾦融学专业可以在这⽅⾯⼤有作为。
(⼆)培养⾯向“三个部门”的“三种岗位”
根据⾏业调研了解到,⾦融学专业的毕业⽣刚刚⾛⼊社会时⼀般以从事银⾏或者⾦融机构的柜员为主,要再经过⼀年或者⼏年的时间,了解了⾦融机构的基本业务以后,才逐渐有机会从事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等营销性的⾦融服务⼯作,通过⾦融营销服务⼯作以后将有可能从事管理⼯作。可以看出,⾦融柜台业务是⾏业的⼊门和基础,要求具备的是⼀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当然也离不开端正的从业的态度,⾦融柜台业务有利于锻炼⾃⾝能⼒,帮助熟悉⾦融业务。⾦融产品的营销服务和管理岗位⼯作需要相对⽐较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这也是⽬前国内⾦融机构缺少的专业⼈才。农林院校⾦融学专业⾸先应该重点加强三种岗位⼈才培养,这是体现和提升特⾊的基础。
(三)融⼊“三种证书”培养“三种能⼒”
提升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特⾊,可以考虑把银⾏、保险、证券三个⾏业证书的考试与⼈才培养⽅案结合,把三个证书考试科⽬融⼊到⼈才培养⽅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重点培养专业通⽤能⼒、专业专门能⼒和专业综合能⼒三种能⼒。培养学⽣进⼊⾦融⾏业的专业通⽤能⼒,包括基本的⾦融理论和⼈⽂社科知识,与⼈沟通的能⼒等。培养学⽣具备⾦融⼯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使⾦融专业毕业学⽣在就业时“上⼿快”,增强就业竞争⼒。提升
学⽣的专业综合能⼒,让学⽣学会对上述单项业务能⼒综合运⽤。农林院校⾦融学专业特别要注重培养学⽣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真正意识到农村和基层是他们未来就业的“蓝海”领域,在农村和基层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通过这三种能⼒的培养,使学⽣具有良好的⾦融学理论基础,能较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具备相应的⾦融操作能⼒。
⼆、提升⾼等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特⾊的具体对策
我国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应该坚持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第⼀是要坚持以课程设置改⾰为主线,培养学⽣的经济学、⾦融学理论基础,特别是在课程教学中与农村⾦融改⾰和发展联系起来。第⼆是⾼等农林院校的⾦融学⼈才培养要体现与⼀般⾼职院校⼈才培养的差异化,重点培养具有⼀定理论基础的⾦融机构所需要的应⽤型⼈才。
(⼀)优化⼈才培养⽅案
⼈才培养⽅案是确保⼈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体现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特⾊的核⼼环节,可以从以下⼏⽅⾯出发优化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案。
1.农林院校应该根据应⽤型⼈才培养⽬标的定位,对课程的设置进⾏详细论证,确定⾦融学专业哪些课程和基本知识点是学⽣必须要掌握的。确定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向课和选修课的⽐例,有效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同时增加⼀些拓展性研究⽅法和促进实践能⼒提⾼的课程。根据⾦融学科发展的国内外动态,增加⼀些学科前沿知识介绍,同时提升学⽣的⼈⽂综合素养,使农林院校⾦融学专业的⼈才培养⽅案和⼈才培养
模式更加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2.强化⾦融学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要及时将学科的前沿课程纳⼊⼈才培养⽅案,教师应该把科研成果融⼊课堂教
学之中,特别是应该加强农村⾦融、农业保险相关的科研训练,将对学⽣的科研训练纳⼊规范化的教学计划。
3.提升学⽣的科研创新能⼒,设⽴⼤学⽣科技创新基⾦,资助本科学⽣进⾏科学研究,可以通过开办⼤学⽣科技论坛,开展⼤学⽣优秀科研论⽂和科研成果评奖,对学⽣公开发表的论⽂和获奖的创新性项⽬给予奖励并计⼀定的学分,提⾼学⽣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4.注重加强与⾦融企业的联系,特别注重与新型农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努⼒探索校企联盟合作培养机制,在⾦融学专业⼈才培养⽅案的设计上,保证学⽣有连续3个⽉以上的时间到⾦融企业实习,结合⾦融实习来完成毕业论⽂,做到学⽣的选题来⾃实际⼯作,特别是农村⾦融领域,严格毕业论⽂写作的规范要求与管理。
(⼆)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农村⾦融教学课程⽐重
要吸收国外⾦融学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融发展实际,特别是新型农村⾦融机构发展新趋势和对⼈才培养的新需求,考虑增加⼀些技术性的应⽤课程,如微观银⾏学、信托学、农村⾦融、⽹络⾦融等。特别是要注意增加农村⾦融相关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让学⽣不仅了解农村⾦融的基本理论,同时了解国内外农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了解农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等⽅⾯的内容,让学⽣在学会⾦融学专业通⽤专业知识的同
时,重点体现出农村⾦融的特⾊,进⼀步体现农林院校⾦融学专业的办学优势。
(三)加强教材选⽤的适⽤性
在教材选⽤上,应该重点突出教材的实⽤性、适⽤性、够⽤性和创新性。
1.实⽤性。就是应该强调教材的专业基础性和综合性,加强职业定向与就业导向,使⾦融专业学⽣能
获得⾦融领域的岗位⼯作所需的⼴泛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适⽤性。教材应该具备知识全⾯、理论通俗的特点,能够反映⾦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3.够⽤性。教材的内容应该体现本科层次教学的需要,符合探索和创新⾼层次⼈才培养的要求,使学⽣不⾄于“⼤材⼩⽤”。
4.创新性。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应该以创新性思维培养为指导思想。
(四)教学⼿段改⾰与⽅法创新
进⼀步提⾼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引领学⽣进⾏⾃主学习,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开展⽹络教学,充分利⽤⽹络资源引导学⽣⾃主学习,同时培养学⽣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分析、加⼯和概括的能⼒。要积极倡导项⽬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励学⽣采⽤⾃主讨究、集体讨论对⽼师提出的案例、布置的项⽬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开发。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课题和项⽬,提升学⽣的创新思维与能⼒。进⼀步改⾰课程考核的⽅式,可以根据课程性质采取理论笔试、⽹上测试、项⽬⽅案设计、实
践环节实际操作、撰写课程论⽂、课程讨论和答辩等多种考核⽅式,促进学⽣⾃主学习能⼒的提⾼。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学⽣读书论坛等系列活动,拓展学⽣知识⾯,提升学⽣综合素质。
(五)注重⼈才创新能⼒的培养
农林院校⼈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三重”、“三实”的专业建设思路,即“重基础、重实践、重应⽤”和“实践、实⽤、实⼲”。
1.强调“实践第⼀”,培养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才培养应该强调关注经济改⾰的前沿,培养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2.构建“校企合作、三证沟通”的⾦融特⾊专业⼈才培养模式。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证、银⾏从业资格证考证、保险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列⼊⾦融专业教学计划。举办考证培训班,提⾼学⽣通过率。拿到证书的学⽣可以免去学校相关学位课程的考试。教学计划与证书标准相结合,内容相衔接,形成“三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局⾯。
3.构建⾦融特⾊专业⼈才的订单培养模式。与证券公司、银⾏、保险等企业特别是新型农村⾦融机构合作,签订⾦融专业学⽣的订单培养协议,定向培养⾦融机构所需要的⾼级专业⼈才。
(六)加强实践教学
农林院校⾦融学专业应该以创新能⼒和实践能⼒的培养为核⼼,基于基础宽厚、交叉复合、注重实践的⼈才培养要求,坚持整体优化,完善体系,凸显特⾊,整合创新,全⾯加强对学⽣实
践教学环节培养,不断提升农林院校⾦融学专业应⽤型⼈才培养,确保⾦融学专业学⽣毕业时,拥有⾦融学专业相关领域的⼯作经验和相对⽐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得到⽤⼈单位的认可,不会再因为学⽣缺乏⼯作经验和⼯作技能⽽成为障碍。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多层次教学。
1.加强⾦融专业基础培养,帮助学⽣了解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融学的⼀些最新⽅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社会⼈际交
往、语⾔沟通等基本技能。
2.加强⾦融学专业技能培养,提升学⽣运⽤⾦融学专业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3.加强对学⽣⾦融专业综合能⼒培养,使学⽣主动参加⼀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学⽣的⾃主学习和动⼿能⼒,提升其综合能⼒。
4.加强⾦融学专业学⽣科学研究能⼒培养,专业⼈才培养应该结合教师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来进⾏,⿎励学⽣参加教师科研项⽬的申报、项⽬实施和项⽬研究的整体过程,让学⽣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法,学会⽤专业化语⾔,专业化思维和视⾓设计、编写科研报告。
(七)组建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要发挥农林院校⾦融学⼈才培养的优势和特⾊,需要组建适合于复合型、应⽤型⼈才培养的教学团队,选聘⼀批在业界既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才作为⾦融学专任教师或者兼职教师,这些业界专业⼈才⼀般应该包括银⾏部门的负责⼈、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或相关部门的负责⼈和分析师,特别是应该聘
请⼀些村镇银⾏等新型农村⾦融机构的负责⼈来学校开展农村⾦融的实践教育。通过吸收业界专业⼈⼠的加⼊,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对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进⾏合理分⼯,校内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讲授,兼职教师参与应⽤型专业课程建设,为学⽣开展实务教学和案例教学,举办各种专业讲座,使学⽣把握最新的⾦融发展动态与趋势。
⾦融学论⽂范⽂⼆:货币⾦融学课程教学改⾰
摘要:《货币⾦融学》是⾼校经济类专业学⽣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开启学⽣⾦融学知识⼤门的⼀把钥匙。以河南科技⼤学为例,以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衔接和时代性要求,课程教学⽅法和教学⼿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考核⽅式的完善等⽅⾯进⾏阐述,并对课程改⾰的效果给以总结。
关键词:《货币⾦融学》;教学改⾰;河南科技⼤学
《货币⾦融学》是研究⾦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可初步认识⾦融领域的基本问题,把握整体⾦融运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讨我国经济⽣活中存在的经济和⾦融现象。因此,该课程成为全国⾼校经济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更是⾦融学专业的主⼲课程。《货币⾦融学》课程在河南科技⼤学开设已⼗年有余,⽬前该门课程在我校经济学院下设的⾦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三个专业以及管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法的探索等⽅⾯取得了⼀定的成绩,但随着近年来⾦融业
的迅速发展和⽹络资源的⼴泛应⽤,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段⽅⾯仍存在⼀定的滞后。因此,改⾰和建设《货币⾦融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结合河南科技⼤学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得,从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段以及教学效果等⽅⾯进⾏探讨。
⼀、《货币⾦融学》教学内容的改⾰
教学内容是学⽣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保障,⼀门课程经过长期的建设,会形成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这种固化的内容体系形式上很完美,但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融现实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性,⼜要与时俱进,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既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考虑学时限制和体现时代性要求
长期以来,河南科技⼤学《货币⾦融学》采⽤的是上海财经⼤学戴国强教授主编的《货币⾦融学》教材,该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由五⼤块构成:第⼀篇导论,主要包括四章内容:⾦融与经济、货币与货币制度、信⽤利息与利息率、⾦融体系与⾦融改⾰;第⼆篇⾦融机构,主要包括五章内容:商业银⾏、投资银⾏、其他⾦融机构、中央银⾏、⾦融监管体系;第三篇⾦融市场,主要包括三章内容:⾦融市场与⾦融⼯具、⾦融创新与⾦融改⾰、⾦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六章内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等;第五篇国际⾦融与经济均衡,主要包括四章内容:国际收⽀、外汇与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融危机、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
衡与政策选择。全书共有⼆⼗⼆章内容。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融形势,在河南科技⼤学的教学实践中,在有限学时的约束下,不仅要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需要根据⾦融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河南科技⼤学经过⼏次的教学培养⽅案的调整,该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前各专业该门课程均为40学时,如何保持教学内容完整性和时代性,是课程内容设置时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戴国强教授编著的教材为基础,重点讲授九章内容:货币与货币制度、信⽤与利息、⾦融市场、⾦融机构体系、商业银⾏、中央银⾏、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通过上述章节的讲授,在有限学时内向学⽣传授货币⾦融学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同时,针对每章内容,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融实践在其发展中的动态性,补充该领域最新的⾦融发展动向。例如,在货币形态部分中增加对“电⼦货
币“和其他新型货币形态的介绍,引导学⽣了解和正确认识q币、⽐特币等货币形态;在利率部分,除了讲授基本的利率理论外,还增加我国利率体制改⾰的最新动态;在⾦融市场部分,除了介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结合我国⾦融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讲授,例如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板市场、三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等;在⾦融机构部分,除了介绍传统的⾦融机构外,对近年来我国发展起来的新型⾦融机构(村镇银⾏、社区银⾏、民营银⾏、资⾦互助社等)给以补充;在讲授
商业银⾏⼀章时,增加对巴塞尔协议ⅲ的介绍,让学⽣初步了解巴塞尔协议最新调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根据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的设置,灵活调整讲课内容
《货币⾦融学》的内容与其他经管类课程有⼀定的交叉性,但由于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设置的不同,针对不同专业,《货币⾦融学》讲授内容的安排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在货币与货币制度⼀章中,关于货币的职能,⼏个专业在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中已学,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也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内学时,此部分内容不讲,让学⽣⾃学复习;通货膨胀⼀章,⾦融、国贸、经济学三个专业在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中已学,因此本章安排的学时很少,⽽会计学专业没有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本章学时安排就要适当增多;对于商业银⾏、中央银⾏两章内容,⾦融学专业将在后续课程中分别作为两门专业主⼲课学习,因此在本门课程讲授时就要简略,使学⽣能初步形成框架性
的知识架构即可,⽽对于国贸、经济学、会计学专业的学⽣来讲,由于后续不再开设相关课程,此部分内容的讲授就会相对丰富;对于⼤部分《货币⾦融学》教科书都会涉及的“国际⾦融”部分,由于四个专业在后续课程中会专门开设《国际⾦融》课程,因此此部分内容在《货币⾦融学》教学安排时就完全不讲,待后续课程再学。通过对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的把握,对于内容交叉部分,在不同的课程上进⾏合理配置,既可以体现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更会使学⽣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体现教学态度的严谨性。当然,要做到不同专业根据先修后续课程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使得任课教师具有⾼度的责任⼼,要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案⾮常熟悉,同时与先修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要不断加强沟通,协调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内容⼤家重复讲,复杂的内容⼤家都掠过的现象发⽣,做到真正为教学和学⽣负责。
因此,通过教学改⾰,使得《货币⾦融学》教学内容既做到体系完整,⼜做到重点突出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同时实现理论和实际的⾼度融合。充分发挥该门课程在学科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的引领作⽤,拓宽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初步形成学⽣的⾦融学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货币⾦融学》⽅法和⼿段的改⾰
(⼀)教学⽅法多样化
1.课前⾦融知识分享,拓展学⽣知识⾯,促进学⽣探知欲望。《货币⾦融学》⽆论对于⾦融学专业还是⾮⾦融学专业的学⽣来说,都是⼤学以来⾸次系统接触⾦融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学⽣⾦融专业知识缺乏,⽽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教学内容⾯⾯俱到。为了拓展学⽣知识⾯,调动⾃我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课下搜集⾦融相关知识,最好能与上课进度保持⼀致,每次上课时安排两名学⽣在上课的前10分钟将其准备的拓展性知识跟同学分享。分享内容可以多样,如近期国内外⾦融时事、各国最新⾦融政策、⾦融机构及经济⾦融⼈物介绍等;内容形式也可以多种,如⼝头描述、ppt演⽰等。学⽣在课下准备即将与同学们分享的知识的同时,也会涉猎相关其他内容,⼀⽅⾯拓展了学⽣的知识⾯,另⼀⽅⾯,锻炼了学⽣在有限时间内凝练知识的能⼒和在公众场合展⽰⾃⼰及语⾔表达能⼒。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充分展⽰⾃⼰,学⽣之间会形成⼀种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探知的欲望。
(2)运⽤案例教学,提⾼学习热情,更好掌握基础理论。《货
币⾦融学》是经济类专业开设的⼀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学⽣开启⾦融知识⼤门的⼀把钥匙,课堂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法。课堂讲授可以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但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法,会⼤⼤提⾼学⽣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能⼒。案例教学法是⾮常⾏之有效的⼀种⽅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是河南科技⼤学《货币⾦融学》任课教师常常采⽤的⽅法,每⼀章内容都会采取讲前案例引导、讲中案例解释、
讲后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不断增⼤案例教学⽐例,使学⽣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3)增加互动教学环节,提⾼学⽣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学、⾃讲、⾃评的内容,例如,我国的⾦融机构体系、⽹上银⾏业务等。任课⽼师常常提前两到三周布置⾃学⾃讲的内容,并把学⽣进⾏分组,学⽣以⼩组协作的形式对⾃学内容进⾏讨论,制作讲课课件,并推选出⼩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解,⼩组成员以外的其他同学进⾏点评、提问,⼩组成员回答问题。以学⽣为主的教学⽅法,不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学⽣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学⽣开始主动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的创造⼒和弘扬团队精神。
2.教学⼿段现代化
。(1)改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结合,⽽不单单是教学课件的制作。单纯的课件教学⽅式在信息量⼤、视觉效果好、易于更新等优点的基础上,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劣势。因此多媒体教学应该是多种媒体的充分利⽤,做到板书、课件、⽹络视
频等多种形式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2)充分运⽤教学⽹络平台。多年来,《货币⾦融学》的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前课后答疑和电⼦邮箱答疑的⽅式,具有很⼤的局限性,教学资源也难以做到很好的共享。通过课程改⾰和建设,利⽤
学校校园⽹平台和教育在线的课程教学资源,初步建⽴了《货币⾦融学》教学⽹络平台。通过教学⽹络平台,⼀⽅⾯,任课教师可以随时进⾏教学信息的发布,教学资料如教案、⼤纲、ppt课件、教学进度表、习题等的上传,向学⽣提供丰富的专业资料和拓展资料,也通过⽹络平台进⾏作业的布置、批改和答疑等⼯作,⼤⼤提⾼了⼯作效率,也使学⽣可以和⽼师进⾏随时沟通。另⼀⽅⾯,学⽣通过⽹络平台,可在课外⾃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提⾼运⽤⽹络开展个性化⾃学的能⼒,通过学⽣与⽼师的随时沟通,也使⽼师对学⽣的学习情况进⾏更好地了解和把握。(3)利⽤qq沟通教学。⽬前⽹络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们的⽣活,可以把⽹络沟通⼿段应⽤于现代教学中来。通过建⽴《货币⾦融学》课程qq,以聊天这种轻松的⽅式,能更快更好更近地与学⽣沟通;⽽且通过qq沟通,
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有哪些
⼀⼈发⾔,所有⼈都能看到,⽽且可以各抒⼰见,成为课堂讲授形式的有益补充。
3.考核⽅法的完善。多年来,为了考核评分的易于操作,《货币⾦融学》⼀直采⽤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考核模式。甚⾄平时成绩往往流于形式,期末考试成绩成为检测学⽣学习状况的最重要途径。这种考核⽅式形成了学⽣轻过程、重结果的思想,往往在期末考试到来之际疲于应付,死记硬背,⼀旦考试结束,很多内容都忘得⼀⼲⼆净,这种考核⽅法不利于真正
调动学⽣的学习主动性,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牢固。通过近年的教学改⾰,不断完善考核⽅法,主要从以下⼏个⽅⾯着⼿。
(1)加强平时成绩的给定。以前的平时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近年的改⾰,考勤不再作为平时成绩的⼀部分,⽽是学⽣获得考试资格的必备条件。平时成绩仅以学⽣作业完成的质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向⽼师质疑的表现等综合考量,定量和⾮定量地给出平时成绩。
(2)强调过程化管理。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案例式、⾃学⾃讲等多种教学⽅式,在教学过程中进⾏全⾯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讨论、写论⽂、调研等⽅式,既督促每个学⽣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掌握货币⾦融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给学⽣充分展⽰学习状况、⼼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增加期末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在期末闭卷考试部分,试题题型多样化。既有反映学⽣对基本知识把握情况的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型,更是增⼤了学⽣⽤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题型的分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学⽣⽤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
三、《货币⾦融学》课程改⾰的效果
(⼀)⼤⼤提⾼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年来《货币⾦融学》课程教学改⾰的开展,对教学内容、教学⽅法和⼿段、考核体系进⾏改进,建设⽹络教学辅助平台。⼀⽅⾯,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通过各种渠道为学⽣
提供更多的关于本学科的教学资源,增加⽼师与学⽣交流的途径,不断拓展学⽣视野、提⾼专业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学习信⼼。另⼀⽅⾯,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法的使⽤,尤其是调动学⽣课前和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学⽣独⽴学习的意识和独⽴分析问题的能⼒,为学⽣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社会实践及就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逐步培养学⽣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思考和独⽴批判的有创造能⼒的⼈,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个现代⼈,⾸先必须具备独⽴精神和独⽴能⼒。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励的社会环境中,独⽴精神和能⼒是⼀个⼈⽴⾜社会并得到很好发展的基础。社会科学本⽆标准答案,只要能够⾃圆其说,论据能充分⽀持论点,就有其存在的意义。通过⼏年来的教学⽅法的改⾰,在课堂上不断使⽤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法,使更⼤范围的学⽣参与课堂讨论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参考⽂献:
〔1〕李晶.《货币银⾏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改⾰[j].辽宁⼯业⼤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学教学改⾰与创新探索[j].科教⽂汇,2014,(10).
〔3〕全爱华.应⽤性本科院校货币银⾏学教学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4〕康⽴.《货币⾦融学》课程考试⽅法改⾰探索[j].⾦融
教育研究,2012,(5).
〔5〕康⽴.《货币⾦融学》课程考试⽅法改⾰探索[j].⾦融教育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