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经济基础概念所反映的是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这一范畴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神圣家族》等早期著作中,他们探讨了市民社会问题,市民社会概念逐渐接近于“生产关系”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些论述实质上是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经济基础这一范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
的现实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对于经济基础有更详尽的阐述。
一定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外,还有不占统治地位的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和旧生产关系的残余等。其中,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规定该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特征,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存在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之中。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2021年消防报名入口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2022贵州省考报名人数统计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贯穿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经济基础这一范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经济基础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客观依据。马克思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鲜明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按照经济基础的性质,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基本形态。
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形象地把社会结构比作一座大厦,把生产关系即经济结构看作这座大厦的经济基础,相应地将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看作大厦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这一范畴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正式使用上层建筑的概念: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再次使用了上层建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这里主要是指观念上层建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对范畴同时做出了明确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
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或称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国家机构、政党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它是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观念上层建筑是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学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某种社会意识是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要看其是否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的要求。特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整体。观念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思想理论根据,政治上层建筑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传播和实施提供重要保证。政治上层建筑作为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是按照一定的思想体系建立的,它一经形成又强烈地影响观念上层建筑,要求一定的观念上层建筑与它相适应。观念上层建筑必须为政治上层建筑服务。二者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性。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它决定着整个上层建筑的性质。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
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上层建筑的产生是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会建立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并发展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以服务于经济基础,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上层建筑和它的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适应或不适应的情况,其反作用表现为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两种不同的情形。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在经济基础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2021下半年
高中合格考成绩查询山东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提出的重要范畴,对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发展的理论。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精神力量,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没有停留在历史发展的表面现象上,而是深入社会内部,寻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对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阐明最早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更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把它运用于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明确地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并论述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表现及解决矛盾的基本方针等等。
高考网上报名流程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
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对社会发展起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经济基础是内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时候,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并贯穿于每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它们决定和制约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矛盾的性质是对抗
性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在整体上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社会基本矛盾不再通过阶级对抗的形式解决,而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通过领导有计划的改革而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发现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指南,是处理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才能理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