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历史试题到底是从哪些地⽅来的?
⾼考对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反拨作⽤,教学不可能脱离⾼考⽽“⾃说⾃话”。如何有效实现⼆者间的良性互动?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混⼦哥试从选材溯源的视⾓透析⾼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将⾼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考试题命制的共通媒介,即史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实现教学与考试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当之处,还望⽅家批评指正。
⼀、选材溯源
肇始于1989 年的材料解析题,标志着历史学科⾼考命题思路的重⼤变化,同时也极⼤地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改⾰。三⼗年后的今天,⽆论是⾼考命题,还是⽇常教学,史料都成为⼀种必需品,这是对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的诠释,也为在“素养”时代实现⾼考与教学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契机。⾼考命题如何选材?笔者以实例进⾏说明。
例1.(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了17 代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了11 代12 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该题取材于《史记·殷本纪》和《史记·周本纪》,且西周“11 代12 位王”的记述得到了考古学资料的印证:2003 年1 ⽉19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的5 位村民在村北砖⼚取⼟时,发掘了窖藏27 件西周青铜器,有⿍、⿀、壶、盉、盂、盘等,每件都铸有铭⽂。其中《徕盘》上的铭⽂最长,连重⽂达370 字,记录了11 代12 位王的世系及8 代贵族世系,这是重要出⼟⽂献,在历史学、考古学、古⽂字学等⽅⾯都占有独到地位。该题以⼆⼗四史之⾸的《史记》的内容⼊题,且运⽤了夏商周断代⼯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回溯了王国维先⽣的“⼆重证据法”,集权威性与科学性于⼀体,堪称经典。
例2.(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尺见⽅的⽩⿅⽪,称为“⽪币”,定价为40 万钱⼀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币”⽤来置放礼物,⽽当时⼀个“千户侯”⼀年的租税收⼊约为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了思想上的统⼀
C.削弱了诸侯实⼒
D.实现了对地⽅的控制
该题取材于《史记·平准书》:“古者⽪币诸侯以聘享……乃以⽩⿅⽪⽅尺,缘以藻绩,为⽪币,直四⼗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币荐璧,然后得⾏。”与本题有关的研究成果较多,代表性⽂献有张南《⽪币辨析》、黄成《西汉⽪币考》、张⽂德《⽪币探源——从训诂学⾓度论证“⽪币⾮货币”说》、洪煜《论西汉⽪币》、张友直《论⽪币⾮货币》等。黄成指出,西汉⽪币“不具备货币资格”,是“古代的聘享礼物”,是“财富再分配的⼿段”。洪煜从⽪币产⽣的背景、功⽤等⾓度阐释了“⽪币⾮货币”的论点。细读这些经典⽂献,教师能初步梳理汉武帝时期⽩⿅“⽪币”的来龙去脉,明晰西汉中期政治、经济、思想⽂化、军事⾰新间的关系,并准确定位“⽪币”作为汉室充实国库的⼀项重要经济举措的深远意义。
例3.(2019·全国卷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当信任何⼀国之国民,尤其是⾃称知识在⽔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种温情与敬意者,⾄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种偏激的虚⽆主义,亦⾄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之顶点,⽽将我们当⾝种种罪恶与弱点,⼀切诿卸于古⼈。
四、当信每⼀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该题取材于钱穆先⽣最具影响⼒的代表作品《国史⼤纲》。该书体例严谨,结构简约,纵论中华传统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之演变发展,兼及中外形势,以求我国历史之通贯⼀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阐其⼀脉相承之统系,指陈吾民族⽣命精神之所寄。著述于抗战期间,在国家危亡中,先⽣以“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为著述之深厚根基,以“激扬国⼈之民族精神”关照现实,更作为抗战建国之镜鉴,融时代性、历史性、学术性于⼀体。该题开⾼考试题全国卷Ⅰ第42 题直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之先河,是⾼考试题命制的⼀次有益探索。
纵观上述三例,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的素材,但均能做到选材有据、转化有理,⽆论是期刊、著作,还
是作者均极具影响⼒,集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和时代性于⼀体,这为教师⽇常教学中科学选取教学素材提供了明确的⽅向。
⼆、教学启⽰
“史料”是⾼考与教学的共通媒介,这就要求教师⽆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试题命制,都应借鉴⾼考试题的选材路径,以提⾼教学效益。笔者在复习⼈教版⾼中历史必修三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依据《普通⾼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核⼼素养的相关要求,依托《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纲》中该课的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展开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以“百家争鸣”为检索词,并依据期刊权威性、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度、下载或引⽤频次、⽂章标题、摘要、作者影响⼒等,精选了50 余篇⽂献,现将部分精选⽂献汇总如下表:
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经典⽂献汇总表(部分)
教师该如何科学选取并合理转化这些⽂献资源呢?笔者以为,教师在阅读⽂献、摘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门课程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对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切教学活动的终极⽬标和最终归宿,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向性⽂件。教学资源的选取不能违
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在德育层⾯应以“⽴德树⼈”为根本⽬标,在学科教学层⾯应有利于培育学⽣历史学科核⼼素养。
高考试题网(⼆)关联教材
根据资源与教材的关系,可以将资源分为四种类型:①佐证型,即可以⽤来直接证明教材观点的资源;②补充型,即可以补充教材之缺的资源;③冲突型,即与教材观点相反的资源;④延伸型,即能从时间或空间维度延伸教材叙述的材料。这四种教学资源的选取都务必突出⼀个“新”字,但不能完全脱离教材。
(三)关照学情
新课程改⾰倡导“以学⽣为中⼼”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切教学活动均应从学情出发。根据学情对⽂献内容进⾏必要的删、添、改,但不能断章取义,务必忠于原⽂,且保持摘编内容的相对完整性。
三、原创试题
现⾏⾼考评价体系由“⼀核四层四翼”组成,“⼀核”指“⽴德树⼈、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考核⼼⽴场,“四层”指“必备知识、关键能⼒、学科素养、核⼼价值”四层考查⽬标,“四翼”为“基础性、综合性、应⽤性、创新性”四个考查要求,这是教师⾼三复习教学的精神与灵魂。据此,笔者参照《课程标准》
历史学科五⼤核⼼素养的具体描述,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命制了两道模拟试题:
例4.齐国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化中⼼和百家争鸣的舞台,各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发展了各⾃的学说。这反映出“稷下学风”()
A.关⼼时政,积极⼊世
B.⾃由辩论,百家争鸣
C.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D.各⾃为政,有感⽽发
该题取材于于孔宝先⽣的论⽂《稷下学风与百家争鸣》,依据题⼲关键信息“中⼼”“舞台”“学术争鸣”“交流”“修正”“发
展”等,可知选项B 符合题意;选项A 可依据道家学派主张“⽆为⽽治”等排除;选项C 符合百家争鸣的基本特征,⽤发展的眼光概括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对“稷下学风”历史影响的深⼊发掘,不符合设问“稷下学风”的基本特征;选项D 突出了稷下学宫的“争”,忽视了各学派之间的“融”,概括⽚⾯,故排除。
例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潮流。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实质是⽂化冲突。
——杨秀实《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新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种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该题模仿2019年全国卷Ⅰ第42题,以“教科书”和“⽂献”的新观点⼊题,以学⽣解读提取信息、知识迁移和语⾔表达诸能⼒考查为基础,坚持“素养”⽴意,综合考查学⽣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素养,渗透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教师也可以将该题材料转化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以问题串的形式培育学⽣历史学科核⼼素养:
问题:①这两则材料有何不同?②你如何解释这种不同?③你读完这两则材料后,有哪些想法?④你能出近⼏年发⽣的与上述情况相似的事件吗?⑤当你读到或听到⼀个事件的不同报道时,应该怎么做?
这是⼀个开放式的问题探究活动,需要师⽣通⼒合作。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意欲培育学⽣历史学科核⼼素养,如史料实证素养⽔平4 的相关要求,即“能够⽐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独⽴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论述”等。第①问在学⽣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后,可直接回答,难度不⼤;第②问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合理分解设问,寻求解决问
料,提取有效信息后,可直接回答,难度不⼤;第②问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合理分解设问,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第③问意在让学⽣理解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形成认知冲突,并积极查多视⾓的资料,印证⾃⼰的看法;第④⑤问意在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育学⽣家国情怀素养,并查其他资料以佐证⾃⼰的观点,学会对现实问题展开合理论述,形成科学、理性的认知,从⽽学会“⽤历史的眼光观察世界,⽤历史的思维思考世界,⽤历史的语⾔描绘世界”。
研究⾼考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必修课”,教师要将⾼考与教学共通的“史料”作为媒介,在溯源式的追寻中提升与命题专
家“对话”的效度,从⽽提⾼⾼三复习教学的效益,切实打通“教—学—考”之间的脉络,让⾼考与教学相得益彰,合⼒推进学⽣健康成长。
声明:资料来源于⽹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