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题
⼀、选择题:本⼤题共20 题,每题 3 分,共计6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最符合题⽬要求。
1. 现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了许多⽣铁铸造的农具。1950 ~ 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型魏墓,1 号墓出⼟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 从甲⾻的刻符、青铜器的铭⽂,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幅⽣动的⽂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具有现今⽂字的某些特征
3.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诏令的定制
4.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
C. 地⽅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5. 光绪《⼤清会典》载:“谕军机⼤⾂⾏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藏之,
届时则提奏。议⼤政,谳(审)⼤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
6. 1909 年,《京华百⼆⽵枝词》⽈:“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不见‘中央’有‘⼤同’(‘中央’、‘⼤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冶这⼀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根本动⼒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7. ⼀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
重现光芒。例如,不登⼤雅之堂的⽩话⼩说,成了中国⽂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化的
民间⽂学,第⼀次真正进⼊了⼤学的学术殿堂。”这⼀观点认为新⽂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的价值
D. 存在对旧⽂化的传承与创新
8. 右表从⼀个⽅⾯反映了中国民族⼯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全⾯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冶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9. 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要求接送在港民主⼈⼠,进⼊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 年8 ⽉到1949 年8 ⽉,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20 批,其中有119 ⼈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举动主要是为了
A. 团结民主⼈⼠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冶⽅针
D. 协商制定第⼀个五年计划
10.“⾼产卫星”是“⼤跃进”时期常⽤词。有⼈以《⼈民⽇报》为例做统计,“⾼产卫星”⼀词1957年未有⽂
章使⽤,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产卫星⽥’不尊重‘庄稼⽣长的规律’了”,下列对“⼤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产卫星”折射“⼤跃进”浮夸盛⾏
③1958年“⼤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队“⼤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11. 据新华社对1972 年1 ~ 9 ⽉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世界五⼤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到1972 年底和中国建⽴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 个,和1969 年底相⽐,三年内翻了⼀番。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与亚⾮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主地步⼊国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遏制的外交僵局
12. 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时期的经济⾼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 社会主义的⾼度计划经济
B. ⾃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段
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13. 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例图,观察图⽰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 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由民
C. 少数奴⾪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 外邦⼈享有雅典最⼴泛的民主
14. 西班⽛在美洲的主要黄⾦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 年,从这⾥出⼝了400 多万盎司的黄⾦。新格拉纳达的黄⾦产量逐步上升,到18 世纪,其产量约为16 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的流⼊直接导致西班⽛
A. 国⼒增强,确⽴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业⾰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产关系
15.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然科学将会让⼈类更有⼒地⽀配整个世界,⽽⼈类理性则引领每个⼈⾛向⾃由,并建⽴起⼀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 哲学意识⽀配世界繁荣
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16. “⼯业⾰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阶级⼒量的壮⼤,贵族、⼤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都⼤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造成权⼒分配与社会⼒量对⽐⾼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冶,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了议会主权
C. 建⽴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政权
D. 改⾰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17. “根据这⼀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
察者的运动⽽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学对时空认识的不⾜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18. 右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由引导⼈民》
B. 《拾穗者》
C. 《向⽇葵》
D. 《格尔尼卡》
19. 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命的意义⾸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众将亲⾃建⽴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起来。这⾥所说的“⾰命”是指
A. ⼆⽉⾰命推翻沙皇专制
B. 公开发表《四⽉提纲》
C.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 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统⼀,西欧⾛向联合
⼆、⾮选择题:本⼤题共4 题,满分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 题~ 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都必须作答。第24 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 四⼩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21. (12 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有⼦(孔⼦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冶———《论语·学⽽》
材料⼆约之⼆: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慈⼦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化六讲·训约⼗四条》材料三宣圣谕。圣谕⽈:“孝顺⽗母,尊敬长上,和睦乡⾥,教训⼦孙,各安⽣理,⽏作⾮为。冶此六事乃太祖⾼皇帝(朱元璋)曲尽做⼈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有⼀件不曾遵守便是恶⼈。愿我⼀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向善,皆作好⼈,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孙⽆穷福泽。
———明《虎墩崔⽒族谱·族约》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 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的儒家伦理。据材料⼆,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 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的做法。(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3 分)
22. (13 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见右侧⽰意图)
材料⼆⽇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穷⽆尽的⼒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死关头时那种万众⼀⼼的民族凝聚⼒。⽇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看不到⼈。他们只从两国军事⼒量的对⽐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的“⼀击”冶,只需要⼏个⽉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法⾃拔。
———⾦冲及《⼆⼗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孙先⽣⼿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贡献。⾸次合作,孙先⽣领导,吾辈虽幼,亦知⼀⼆。再次合作,⽼先⽣主其事,吾辈⾝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今⽇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 年 7 ⽉ 24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地推进⾰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重⼤军事⽃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命运动的结局。(5 分)
(2)综合材料⼀、⼆,指出⽇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提及“民族凝聚⼒”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 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发展的积极因素。(4 分)
23. (15 分)世界经济⼤危机动摇了⼈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罗斯福勇敢地⾯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见下图
材料⼆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超的⼝才、他⽣动感⼈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们的⼴泛喜爱,⽽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性魅⼒。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我们唯⼀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了强⼤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个充分利⽤⼴播、利⽤“炉边谈话的⽅式向⼈们阐释其施政⽅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请回答: (1)运⽤统计⽅法对历史资料进⾏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法之⼀。观察材料⼀曲线图,列举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事件。(2 分)
(2)材料⼆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以⼈物⼼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们重拾信⼼的? 与其他研究⽅法相⽐,材料⼆的研究视⾓有何新意? (3 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栏的观点。(2分)
高考试题网
(4)多⾓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的多层次解释,形成⼀系列的视⾓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主题。(8 分)
(要求:论述⾓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流畅;250 字左右。)
24.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 四⼩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 [历史上重⼤改⾰回眸](10 分)
孝⽂帝改⾰就其深度、⼴度和影响⽽⾔,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东⽅⽂化较⾼诸邦,……以受古代⽂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易,……秦⼈在⽂化上之历史,较之东⽅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各国,本已早为推⾏,商鞅不过携带东⽅之新空⽓,使西⽅⼈迎头赶上⼀步。⽽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百《秦集史》
材料⼆魏初风俗⾄陋,……迁都之后,于⾰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民族根柢,莫如语⾔,语⾔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以仰慕中国⽂化之故,⾄欲⾃举其语⾔⽽消灭之,其改⾰之⼼,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以后,所⾯临的最⼤问题即如何处理这⼀⼴⼤地区的,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产⽅式、汉族的⽂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 分)
(2)据材料⼆,归纳孝⽂帝“迁都冶对改⾰的作⽤。从材料看,孝⽂帝“改⾰之⼼冶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孝⽂帝改⾰⾯临的最⼤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效果的基本因素。(3 分)
B. [中外历史⼈物评说](10 分)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命的杰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克伦威尔在他建⽴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和社会地位,⼀律论功⾏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加以反对。他在⼀次向议会发⾔时说,穷⼈就是坏⼈,并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