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3月12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
核心观点
“规划”量化指标方面需关注五大方面:经济发展指标从简、创新驱动强调质量、民生福祉注重就业、绿生态重在低碳、安全保障把握能力。
经济发展指标从简
对经济发展的指标设定相对从简。首先,并未对GDP增速目标给出明确的数值,而是提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请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速的追求将逐渐弱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设定目标为高于GDP增长,指向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城镇化只设定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但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都市圈建设及以县域为载体是未来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的两项重点。
创新驱动强调质量
重点强调科技创新需高质量发展。一是将全社会研发支出增速设置为量化指标,要求研发强度不得低于十三五时期。二是首次将基础研发强度列入五年规划,我国基础研究强度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亟待改变。三是提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较十三五规划原有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更强调高质量创新。四是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较此前既有的“数字经济增加值”指标更注重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统计方式也将逐步完善。
民生福祉注重就业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各个方面均有提及。其中两条新设数据目标值得重点关注:其一,调查失业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就业最核心的指标是调查失业率,未来五年来看就业比经济增长重要。其二,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鼓励生育是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方向,婴幼儿托育**建设明确写入规划。
绿生态重在低碳
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持续推进,优良天气比率、达标水质比例、森林覆盖率等环境保护指标显著提高,侧面反映出绿生态领域对低碳的重视,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政策主线奠定基础。
安全保障把握能力十三五规划
相比“十三五”新增“安全保障”指标,共设置粮食安全保障和能源安全保障两项经济安全领域目标。分别选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项约束性指标,目标分别设置为2025年大于6.5亿吨和46亿吨标准煤,粮食和能源生产将保持稳定。除了经济安全,还强调了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等内容。
数据之外也有变化
一是对外经贸领域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二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明确成为重要工作方向。三是强化产业发展和布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体现出未来经济发展更重质量和结构。
风险提示:国际形势超预期变化。
正 文
经济发展指标从简
对经济发展的指标设定相对从简。首先,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并未对GDP增速目标给出明确的数值,而是提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速的追求将逐渐淡化。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设定目标为高于GDP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最新数据为按2015年价格计算,即不变价)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设定目标,意味着我国单位就业人员创造出的GDP增速将高于整体GDP增速,意味着更少的劳动人口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
保留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设定,目标值定为65%。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已经完成十三五期间目标,近几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幅均超1个百分点,从其他各国城市化的历史来看,我国城镇化仍有较大的空间。
规划未制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值,但在第八章“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部分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中重点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因此户籍人口城镇化仍是一个确定性的方向。另外,在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部分着重强调推动城市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几个大的方向,城市、都市圈建设及以县域为载体是未来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的两项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