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态建设规划提纲
合肥市“⼗三五”⽣态环境建设规划提纲及任务分解
⼀、前⾔
1.1规划任务由来及必要性
任务由来:
“⼗三五”时期,是合肥市全⾯建设⼩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响应“五位⼀体”全⾯发展号召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会议和⽂件要求,合肥市⽣态环境建设规划为全市“⼗三五”规划的15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为切实落实我市“⼗三五”规划编制⼯作,规划编制⼩组以积极推动城市⽣态环境良性发展为主线,科学合理地编制本专项规划。
必要性:
1、⽣态环境建设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态环境之间的⽭盾。
2、⽣态环境建设是发展⾼新技术产业的需要,有助于合肥市进⼊世界绿⾊科技先进领域。
3、⽣态环境建设有助于满⾜⼈民⽣活的精神需求。
4、⽣态环境建设是建设⽣态⽂明和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2规划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
优势:1、政府的⼤⼒⽀持。
2、良好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技术资源。
3、深厚的⽂化底蕴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4、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制约:1、环境压⼒较⼤、⽔环境容量有限。
2、环境基础设施纳污能⼒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3、薄弱的全民⽣态保护意识。
⼆、合肥市⽣态环境现状
2.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以⼗⼆五期间(主要是2010-2013年数据为基础),收集合肥市城市规模、⼈⼝、城镇化率、GDP、三类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信息。分析⼗⼆五期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合肥市区位图;市、县两级城市总体规划图;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变化趋势图;
负责⼈:夏太保⾦萍
联系单位:统计局规划局
2.2⼟地利⽤现状
十三五规划对全市⼟地利⽤类型、结构、功能进⾏摸底,按不同分类形式进⾏分类,并制图。
⼟地利⽤现状图;⼟地利⽤类型分布图等。
负责⼈:夏太保⾦萍
联系单位:国⼟局
2.3森林和湿地系统建设现状
收集、了解全市森林、湿地系统的分布,近年来的建设情况,重点关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核⼼板块的布局。
地形地貌图;植被分布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分布图;
负责⼈:余砺汪伟
联系单位:园林局
2.4城市景观系统建设现状
收集了解全市各类、各级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城市⽣态廊道等建设状况;
风景名胜区分布图;城市公园分布图;⽣态廊道分布图;
负责⼈:余砺汪伟
联系单位:园林局
2.5⽔环境现状
对全市主要⽔体⽬前现状及⼗⼆五期间的变化趋势进⾏汇总分析,重点关注⽔源地及⽔源保护区;
地表⽔系分布图;主要河流污染变化趋势图;⽔源保护区分布图;
负责⼈:沈建余砺程君⽯
联系单位:污防处、⽣态处、监测站
2.6空⽓环境现状
对合肥市⼗⼆五期间⼤⽓质量变化情况进⾏汇总分析,重点对2013年10个⾃动监测站采集数据进⾏分析;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图;
负责⼈:沈建姚国锋
联系单位:污防处、监测站
2.7声环境现状
收集、分析全市噪声环境现状情况,选择代表性路段分析交通对沿线区域的影响,重点关注⾼架路段。
负责⼈:沈建姚国锋
联系单位:污防处、监测站
2.8固体废物产⽣及处置现状
收集、分析全市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产⽣、处置现状情况。
负责⼈:林龙程君⽯
联系单位:监测站、固废中⼼
2.9辐射环境现状
收集全市主要辐射源分布情况。
负责⼈:程⽂友汪健伟
联系单位:辐射处监测站
2.10⼟壤侵蚀及⽔⼟保持现状
了解全市⼟壤侵蚀现状,近年来实施的⽔体保持⼯程状况;
⼟壤侵蚀现状图。
负责⼈:夏太保
联系单位:⽔务局
2.11⽬前存在的主要⽣态问题(各专题负责⼈)
通过对我市⽣态环境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梳理出我市⽬前存在的主要⽣态问题,为下⼀步规划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以提⾼规划的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范围年限及⽬标、指标
(负责⼈:夏太保⾦萍蔡⽥⽥)
3.1指导思想
以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并把握国际国内环境新变化,围绕“创新、转型、升级”,坚持“四化同步”和“五位⼀体”
全⾯发展,坚持保障和改善民⽣,明确“⼗三五”合肥市⽣态建设的发展⽅向、⽬标任务、实现路径和重⼤举措。以提⾼⼈民众⽣活环境质量和⽣活⽔平为出发点,统筹⼈与⾃然和谐发展,实现⾃然⽣态的稳定与平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活富裕、⽣态良好的全⾯、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市全⾯建成⼩康社会及⽣态⽂明建设做出贡献。
3.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突出统筹兼顾,在全⾯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重要区域、核⼼产业和重点⼯程。抓住重点,分步推进,形成各种类型和
各具特⾊的⽣态体系。
2、注重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遵循发展规律,提⾼规划科学性,把握合肥⽣态环境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科学确定发展⽬标、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突出务实管⽤,提⾼规划可操作性,科学设定规划指标,细化规划操作具体任务,切实增强规划的指导性。
3、预防为主、⽣态建设与⽣态保护相结合。
通过⼯程技术措施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性⼿段进⾏防治;强调⽣态平衡规律,以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为依据,改善合肥总体⽣态环境。
4、依靠众,共同参与。
坚持开门编规划,提⾼社会参与度,⼴开⾔路,问计于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与众的交流,使规划成果汇聚民智。
3.3规划范围及规划年限
1、规划范围:
以合肥市⾏政区域为规划范围,市辖瑶海区、庐阳区、蜀⼭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代管县级巢湖市,⾯积为11408.48平⽅公⾥。
2、规划年限:
规划基准年2015年(数据采集以2013年为主),规划期到2020年,展望⾄2025年。
3.4规划⽬标和指标
⽬标:到2020年,⽣态环境建设框架体系进⼀步完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进⼀步均衡发展,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的资源保障体系,⾃然和谐、舒适优美的城乡
⽣态环境体系,⽂明健康的⽣态⽂化体系以及保障⽀撑体系。努⼒将合肥市打造成经济发达、环境清洁舒适、⽣态良性循环、⼭川秀美、蓝天碧海、⼈与⾃然和谐共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态环境效益协调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指标:根据合肥市现状数据分析,结合科学模型,确定规划指标。
表1 合肥市⽣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及阶段⽬标
注:指标来源主要为《合肥市“⼗⼆五”⽣态城市建设规划》,另参考其他⽣态市建设规划。
3.5⽬标可达性分析
结合⼗三五期间实施的各类⽣态⼯程及成果,分析各项⽬标的可达性及保障措施。
四、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总体布局
(负责⼈:夏太保⾦萍蔡⽥⽥)
4.1规划的总体思路
总体规划→要素专项规划→重点⼯程实施规划
4.2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从区域所拥有的⾃然、资源、环境条件,结合⽬前各要素的环境现状,分析区域(或流域)所能承担的⼈⼝规模、经济规模,分析环境承载⼒,对城市总体发展⽅向、规模进⾏探讨。
4.3⽣态功能分区及⽣态系统⽹络构建
根据合肥市⾃然地理特征,结合⽣态红线控制规划编制的原则关注⽣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划出重要⽣态功能保护区、保护性开发区、宜开发建设区。
⽣态功能区划图。
五、⽣态建设规划⽅案
5.1⽔环境保护规划(负责⼈:余砺程君⽯)
重点围绕巢湖⽔体、各类⽔源保护区及涵养区的进⾏分类、规划;
重点⽔域、⽔源地保护区规划图;⽔环境功能区划图;
5.2森林⽣态系统规划(负责⼈:余砺汪伟)
结合合肥市现有的森林⽣态系统现状,从⽣态功能完整性和延续性等⽅⾯,优化⽣态系统的构建,重点关注⽣物多样性、系统稳定性。
森林⽣态系统规划图
5.3湿地⽣态系统规划(负责⼈:余砺汪伟)
结合合肥市现有的湿地⽣态系统现状,从⽣态功能完整性和延续性等⽅⾯,优化⽣态系统的构建,重点关注湿地斑块布局、规模及功能。
湿地⽣态系统规划图;
5.4城市景观和绿地系统规划(负责⼈:余砺汪伟)
结合合肥市现有的城市公园、城市绿地、⽣态廊道等,从城市⽣态空间构建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及⽣态系统的贯通性等⽅⾯,优化城市⽣态空间的构建,重点关注城市绿地、绿⾊廊道的规划、建设。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图
5.5⼤⽓环境功能规划(负责⼈:沈建姚国锋)
⼤⽓环境功能区规划图
5.6声环境功能规划(负责⼈:沈建程君⽯)
声环境功能区规划图
5.7辐射环境功能规划(负责⼈:程⽂友汪建伟)
辐射环境功能区规划图
5.8⽔⼟保持防护规划(负责⼈:夏太保)
结合合肥市⽬前⽔⼟侵蚀现状,从治理、保护,减少⾃然灾害等⽅⾯,对⽔⼟侵蚀较为严重区域进⾏保护、建设。
六、⽣态建设重点⼯程规划
(负责⼈:夏太保⾦萍蔡⽥⽥)
从合肥市实际出发,⽣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主要有:⼀是饮⽤⽔源地及周边涵养区⽣态保护⼯程;⼆是巢湖及周边区域森林、湿地⽣态保护⼯程;三是区域内河流、湖泊⽔质改善⼯程,四是⽔⼟保持⼯程;五是⽣态修复⼯程建设;六是城市⽣态绿地、公园建设⼯程。
七、保障措施
(负责⼈:夏太保⾦萍蔡⽥⽥)
1、提⾼认识和加强领导。
2、制定、颁布加强⽣态保护的各项规定。
3、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段进⾏⽣态保护与建设。
4、抓好重点⽣态建设⼯程的建设与管理。
5、⼴开渠道,加⼤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