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7.01.12
【文 号】国办发〔2017〕2号
十三五规划
【施行日期】2017.01.12
【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
正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1月12日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1 现状与形势
  1.1 “十二五”期间建设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健全中央统筹指导、地方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建立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确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550余万件,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成立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实施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程、隐患排查治理工程,建立网络舆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防范能力明显增强。
  ——初步建成国家应急平台体系;99%的县级政府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等成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武警专业救援力量纳入国家应急体系,组建国家核应急救援队、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国家应急测绘保障队,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成功研制AG6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救
援现场大型及多功能破拆救援一体化等重大应急设施和装备,开展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等一批相关社会组织,科技和产业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示范社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等基层示范项目建设,国家应急新媒体平台初步建立,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与国际应急救援和人道主义紧急援助,成功组织实施我在利比亚人员大规模撤离行动、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等;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框架和机制,不断深化应急管理国际交流合作,中国应对大灾巨灾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在国际和地区应急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全国自然灾害造成的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92.6%和21.8%,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9%和25%,公共卫生事件起数和报告病例分别下降48.5%和68.1%。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成功应
对了四川芦山、云南鲁甸、甘肃岷县漳县等地震灾害,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性大洪水和“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有效防控了人感染H5N1禽流感、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和鼠疫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妥善处置了“3?1”昆明火车站和“5?22”乌鲁木齐严重暴力等一系列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1.2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面临风险隐患增多、诸多矛盾叠加的挑战。
  从突发事件发生态势看,突发事件仍处于易发多发期。地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极
端天气事件、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救灾难度大;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道路交通、煤矿等矿产开采、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频发,部分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随着使用年限增长,事故隐患逐步显现,由于生产安全事故、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多发,危及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威胁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鼠疫、等法定报告传染病时有发生,突发急性传染病在全球不断出现,输入传染病以及生物技术误用滥用谬用风险不断增大,食品药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诱发体性事件因素较多,涉外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从突发事件的复杂程度看,各种风险相互交织,呈现出自然和人为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社会矛盾与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等特点。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和非常规性不断增强,跨区域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危害性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突发事件网上网下呼应,信息快速传播,加大了应急处置难度。同时,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众对政府及时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国应急体系发展现状看,与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准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应急管理基础能力亟待加强;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足,专业和区域分布结构不均衡;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不合理、快速调运配送效率不高,资源共享和应急征用补偿机制有待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不足,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成果转化率不高,应急产业市场潜力远未转化为实际需求,应急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与城市安全保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压力加大;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社会协同应对机制有待健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构建,保护我公民和机构安全的需求不断增长,参与国际应急的能力亟需提高。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编织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络的要求,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着力补短板、织底网、强核心、促协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2.2 基本原则
  ——坚持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强化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加强风险识别、评估,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推进应急管理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
  ——坚持底线思维、有备无患。着眼最严峻最复杂局面,深入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动态演化规律,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突发事件防范及应急能力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
  ——坚持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在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已有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资源的基
础上,梳理部门和地方需求,合理规划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强化的建设内容,重点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核心应急救援能力、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和基层基础能力。
  ——坚持科学应对、法治保障。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标准规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完善政府治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社会参与;完善各方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领域协同、军地协同、应急应战协同。
  ——坚持全球视野、合作共赢。服务于“一带一路”为引领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高对我公民和机构保护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建设性参与国际应急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