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等政策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更高要求上实现全县“率先、创新、绿、和谐”发展,大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迈进,根据省、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锐意进取,戮力同心、玉汝于成,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成为历次“五年规划”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程度和县情变化最大,众得到实惠
最多的时期。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总量扩强速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高、两增、两降、六个翻番” “两高”:增速高于“十五”实际增长,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GDP(含油田)年均增长21.1%,较“十五”实际增速提高8.9个百分点,较“十二五”规划增速提高17.5个百分点。 “两增”:粮食总产量由7.4万吨增加到11.1万吨,增长49.2%,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产粮达到1620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90元增加到3073元,增长81.8%,年均增长12.7% “两降”:贫困面由25.6%下降到21.1%;单位GDP能耗由8.2%下降到6.6% “六个翻番”:地方生产总值由4.6亿元增加到11.37亿元,增长147%,年均增长19.82%,比“十五”末翻1.3番;财政大口径收入由5740万元增加到1.55亿元,增长170%,年均增长21.99%,比“十五”末翻了1.4番;地方财政收入由3834万元增加到1亿元,增长160.9%,年均增长21.1%,比“十五”末翻了1.4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9亿元增加到32.72亿元,增长738.8%,年均增长53%,比“十五”末翻了3.1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2元增加到12840元,增长112.2%,年均增长16.2%,比“十五”末翻了1.1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3亿元增加到5.16亿元,增长154%,年均增长21%,比“十五”末翻了1.4番。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有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供水等583个项目得到国家、省、市批复立项,落实国投资金17.4亿元。五年来,累计实施各类建设项目781个,完成投资96.4亿元,其中招商引资及启动民资47.4亿元,实施项目354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县修建油路13378.25公里,砂砾路56553.99公里,公路总里程由440.43公里增加到126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等级油路、村村通等级砂砾路目标。县城南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县城规模快速增大,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品位得到有效提升。悦乐、南梁、元城、五蛟等小城镇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0%提高到28.5%,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电入户率达到98.8%,电话普及率达到36/百人,农民人均水平梯田达到3.2亩,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9%90%5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1.7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特产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绿农业产业初具规模,草畜主导产业地位凸显。畜牧业总收入从“十五”末0.71亿元达到1.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草畜产业不断壮
大。全县瓜菜、洋芋、小杂粮、白瓜籽四大产业开发总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22.68万吨、总产值达到6.19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现金收入1997.1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倍、9.1倍、2.6倍和2.8倍。优势资源开发形成规模。原油产量由“十五”末的70万吨增加到150万吨,增长114.3%,约占全市原油总产量的40%,相当于全国十六大油田中江汉、江苏、冀东等小型油田的年产量。红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开通红旅游油路4118公里,建成以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为主的“一大四小”展馆5处,景点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参观瞻仰人数急剧增加,游客年接待量由“十五”末的3.65万人,增加到19万人,旅游收入由220万元提高到1580万元。
——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民生问题有了较大改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20人,实现再就业11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撤并中小学校72所,新建寄宿制学校9所,累计向大专以上高等院校输送新生4000余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十五”末60%提高至80%。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大病救助能力有所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28%,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16.7%,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住房加快实施,普惠教育和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十二五”末,全县造林面积达到6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88万亩,人工造林56.12万亩),保存率为91.2%,森林覆盖率达到26.8%。“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以油区、林区、水源地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有所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基本理顺;农村税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等涉农领域改革卓有成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教育和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开放合作继续扩大,成功举办了首届****南梁红旅游文化节、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成立75周年纪念活动,国家西北部旱作农业、全省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全省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国红办红旅游精品线路推介及全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10多次(场)现场会议,与延安、井岗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定友好合作协议,与中非八国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交流,这些亮点工作提升了**知名度。
(二)“十三五”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县发展有着千载难逢,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一是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
代,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向好,我国经过抗击金融危机后,已进入经济稳定增长期,国际国内有利形势为我县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二是国家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和国家领导人心系南梁革命中心,将会大大提高我县革命老区政治地位,得到国家更大更多的政策支持。三是我县作为陇东油田核心、陕甘边革命中心、国办2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赋予的建设陇东“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红旅游胜地”,将给我县石油资源大开发、红旅游产业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四是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把优惠政策、扶持资金更多地倾向“老少边”地区,将对我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农业产业开发、扶贫攻坚创造有利条件。
在看到有利机遇的同时,应清醒地意识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可预见性因素相互交织,势必涉及和影响我县发展环境,未来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客观地讲,我县产业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欠发达的县情特征十分明显,集中表现为“一小三低三突出”。即经济总量小:全县人均GDP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分别低20189元、5836元、4957元,与周边区域相似的吴起、志丹相比分别低23215元、578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低5581元、2547元,比全省低335.8元、374.1元。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地方工业化水平低:我县既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农业弱县,
绿农业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不足20%。地方工业企业和产品门类少、总量小、比重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境内中央企业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不足7%。城镇化进程缓慢,“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仅为28.5%,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市19.5个、6.15个和1.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加快发展的矛盾突出,全县至今没有高等级公路,主干线公路分布少、路网密度小、等级低,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设现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我县是石油开发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依然突出,对资源开发的承载力较差。资源大县与财政穷县的矛盾突出。作为长庆油田开发的核心区,我县原油年产量相当于全国小型油田的产量,但资源收益分配严重失衡,石油产业对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贡献十分微弱,与周边相邻油区市县相比,收入水平悬殊,差距不断拉大,在付出沉重生态环境代价下,资源大县、生态弱县、财政穷县、脱贫难县的特征异常凸显。
总体判断,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我县优势资源大开发、基地大建设、产业大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县消除瓶颈、打牢基础、改善民生、蓄势而发的非常期,更是决定命运的决战期。如果这五年,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调整,重大项目不能如
期实施,国家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不能落实到位,就会丧失大好机遇,不仅辜负了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还会影响到**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走向。
二、“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揽,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特经济强县为目标,以保障和发展民生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总纲,大力开发“红、黑、绿”(红旅游、石油资源、绿农业产业)“三大产业,努力在红旅游开发、石油资源开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上实现“五大跨越”,着力打造全国红旅游重点县、重要石油生产基地和以小杂粮为主的特农产品基地、西部生态优县、陇上畜产强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结合”,“三个转变”。重点解决资源大县、财政穷县、生态弱县的突出问题,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资源开发与就地加工转化结合起来;把税收保护政策与当地财政收益结合起来;把区域发展与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着力推进
资源富集与经济落后并存、向资源开发与经济强县转变,资源开发与生态脆弱并存、向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文明转变,传统模式与粗放经营并存、向改革创新与跨越式发展转变。
——坚持科学发展,循环开发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创新节约、集约、绿发展的模式,走低碳低排、节能降耗、清洁环保、循环利用、高质高效、科学发展的路子,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内在发展活力、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基本县情,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办好短、平、快产业,解决好众最迫切、最关注、最切身利益的同时,把红旅游、石油开发、特农产品、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事关全局长远发展的战略和主攻方向。
——坚持统筹谋划,全面发展。在立足主类资源和重大产业开发的同时,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配套工程措施,统筹经济社会、公共服务以及人的自身全面发展,齐头并进。
坚持民生至上,推进和谐发展。突出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合法权益保护等民生问题的优先位置,着力开通产业与众共同致富“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收益差距均衡化,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化,落实利民政策的普惠性,发展改革成果的共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