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2018.04.26
施行日期
2018.04.26
文号
赣市府发〔2018〕7号
主题类别
就业促进
效力等级
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正文:
----------------------------------------------------------------------------------------------------------------------------------------------------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赣市府发〔2018〕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7〕33号),切实做好全市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质量持续提高,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经济就业协同发展
  (一)构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调控的下限,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制定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重大政策时,综合评价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失业风险等带来的影响,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人行赣州中心支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促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重点推进工业支柱产业改造升级,着力稳定其就业规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结合“两城两谷一带”等我市重大战略部署,鼓励引导优势产业、企业项目向市内转移,引导劳动者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就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等)
  (三)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落实小微企业降税减负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有关政策。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6家,对新认定的示范基地给予一定奖励。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家庭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中小企业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
  二、发展就业新形态,拓宽就业创业空间
  (四)鼓励劳动者新兴业态就业创业。支持劳动者通过新兴业态实现多元化就业,对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中小企业局、市商务局、人行赣州中心支行、市工商局等)
  (五)完善新就业形态用工和社保制度。指导新兴业态企业与从业者签订劳动合同,对与新兴业态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从业者,企业要依法为其办理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企业吸纳就业的有关扶持政策。加快建设“网上社保”,提升社会保险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保及转移接续提供便利。积极推进与全国住房公积
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对接工作,方便跨地区就业人员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业务。(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等)
  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就业倍增效应
  (六)优化创业环境。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为创业创新清障减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部署推动“多证合一”,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着力解决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建立健全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开辟“绿通道”,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支持、人力资源及商务代理等“一站式”综合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编办、市人社局、市中小企业局等)
赣州人才市场最新招聘
  (七)发展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加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评为全国、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按省规定程序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0万元、100万元;对被评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对被评为县级创业孵化基地的,由县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城建局等)
  (八)加大政策支持。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体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扩大一次性创业补贴发放范围。对在高附加值产业创业的劳动者,优先给予创业政策扶持。鼓励各地推荐评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建立项目库,项目库中的项目被创业者采用后成功创业的(稳定经营1年以上),对项目提供者按每个项目5000元奖励。支持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得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单位联合组织的创业大赛奖项并在赣州登记注册经营的创业项目,由登记注册经营所在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资助,其中获得国家级大赛奖项的,每个项目资助20万元;获得省级大赛前三名的,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
  (九)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降低反担保门槛,对创业项目前景好、但自筹资金不足且不能提供反担保的,允许对符合担保机构担保条件的采取信用担保或互联互保方式进行反担保。建立完善金融机构、企业和担保公司等多方参与、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创业创新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票据)、吸收私募投资基金以及促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方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地方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人社局、人行赣州中心支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赣州
银监分局等)
  四、分类精准施策,抓好重点体就业创业
  (十)鼓励引导劳动力到我市重点企业就业。出台关于破解我市当前重点企业“招工难”问题的政策措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围绕“两城两谷一带”和我市其他重点企业,大规模开展用工培训,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调整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企业用工;建设智能化人力资源市场,并逐步在各县(市、区)推广,实现市、县数据对接;做大做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与市内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专场用工招聘会,为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聘;探索实施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方式,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机构和培训机构,免费为重点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招工服务。
  (十一)做好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扶贫工作。以就业扶贫车间为主抓手,采取政府主导创办、企业创办、返乡能人自主创办等多种模式,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对有贷款需求的就业扶贫车间,按每吸纳1名贫困家庭劳动力给予5万元贷款额度计算,享受“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支持。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在扶贫车间稳定就业6个月及以上的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由各县(市、区)确定。对稳定运行一年以上的扶
贫车间,按规定给予建设补助,补贴标准由各县(市、区)确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扶贫和移民办、市农粮局、市金融工作局等)
  (十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贯彻落实《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厅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办法》(赣市办发〔2018〕3号),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对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组织,符合条件的可同等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进入孵化基地创办创业实体的,孵化期间3年内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水电费按其每月实际费用的60%给予补贴;对符合相关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由受益财政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或1000元的一次性求职补贴。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最高额度不超过100万元的“创业信贷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人行赣州中心支行、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残联等)
  (十三)稳妥安置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企业职工。鼓励去产能企业通过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新创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促进分流
职工转岗就业创业,对单位新增岗位吸纳去产能分流人员的,按规定给予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向缺工地区和企业有组织输出职工。对自主创业的分流人员,优先安排入驻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去产能企业下岗职工纳入现行就业创业政策扶持范围。积极稳妥、依法依规处理劳动关系。稳妥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总工会等)
  (十四)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城镇常住并处于无业状态的,可在城镇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其提供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和普惠性就业政策。对在农村常住并处于无地无业状态的劳动者,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为其在农村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特县域经济、魅力小镇、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为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空间。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家庭服务业、建筑业小微作业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其中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可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对招用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体),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岗位补贴,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奖补。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到以“互联网+”为代表
的新产业、新业态就业创业。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加大对贫困人口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农粮局、人行赣州支行、市旅发委、市扶贫和移民办等)
  (十五)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失业人员再就业。规范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主要包括我市行政区域内登记失业人员中符合“4050”(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年龄条件的人员、零就业家庭(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下的城镇居民家庭)成员、符合相关条件的残疾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给予最长不超过3年的岗位补贴及社会保险补贴,对初次核定享受补贴政策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年龄。要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对零就业家庭中的青壮年成员,可通过培训提升技能、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其转移就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残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