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众心理与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大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而思维又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偏见
 
  二、知觉的选择性★★★
  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主动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有的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对特点,致使我们
去知觉它。这是知觉的被动选择性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对象的组合
  (二)主观因素
  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知对象英语考试时间。这属于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1.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包括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则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二者密切相关。
  凡是能够满足需要、符合动机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有意注意,成为知觉对象;反之,与需要和动机无关的则容易被忽略。
  2.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兴趣在
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主动选择性。感兴趣的事物,较容易从复杂的环境中被注意到,成为知觉对象。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被注意到了,往往也会从知觉中随即消失。
  3.性格
  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在意志、自尊心、情绪、对人态度、权力需求、竞争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4.气质
  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气质行为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它们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间内知觉的速度和数量上。
  5.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很明显,主要是使熟悉的对象易于从环境中分出,成为知觉的对象。
 
桂林招聘信息最新招聘2022年  三、知觉的偏见★★★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
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1.首因效应
  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最先留下的印象往往有强烈的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
  2.近因效应
  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留下的最后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难以消失。
  3.晕轮效应
  即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往往会从对象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品质推广为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了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形成某种幻化的知觉。
  4.定型作用
  即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也称“刻板印象”。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自己以往形成的固有经验和固定的看法去判断评价某类人或事物的特征,并对该类人或事物中的个体加以类推。
 
  四、需要理论的要点★★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并于1954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马斯洛认为人有许多基本需要,并将这些需要排成一个具有高低层次的系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的
 
  五、需要的五个层级★★★
  1.生理的需要
  这是人类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人们行为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的需要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之后,他就想满足安全的需要。即不仅考虑到眼前,而且考虑到今后,考虑自己的身体免遭危险,考虑已获得的基本生理需要及其他的一
切不再丧失和被剥夺。
  3.社交的需要
  当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社交的需要便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他希望与别人进行交往,避免孤独,希望与伙伴和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他希望归属于一个团体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
  4.尊重的需要
  当满足归属感的需要以后,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同事之间有一定的声誉和威望,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是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
 
  六、五种需要排列关系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
  在这里,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社交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然后才能逐级上升。
湖北省教育考试  马斯洛又认为,这个层次顺序并非很刻板,而是有许多例外的。
 
  七、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当一种需要满足以后,一般地说它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于是,其他需要就开始发生作用。
 
  八、态度及其结构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倾向、情感倾向
、意图倾向。
  态度反映的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其一,认知,认知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特别是对对象的价值评价,这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其三,意图,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九、态度的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
  这是指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
  2.态度的针对性
  这是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即“态度对象”。没有针对性的态度是不存在的。
  3.态度的协调性
  这是指构成一种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
  4.态度的稳定性
  这是指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这方面情感起着突出的作用。
  5.态度的两极性
  这是指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度。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有肯定与否定态度、赞成与反对态度、亲近与疏远态度等。就其意义来看,有积极与消极态度。
  6.态度的间接性
  这是指态度只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状态。
 
  十、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
  其一,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其方向不变,如稍微反对(或赞成)的态度改变为强烈反对(或赞成)的态度。可以说,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是态度“量”的改变
  其二,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时其方向变了。如由反对的态度转变为赞成的态度,或者相反。也可以说,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是态度“质”的改变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
  (二)团体因素
  许多社会因素往往通过各种团体而起作用,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团体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三)宣传因素 山东省公务员招考岗位
  许多社会因素和团体因素往往通过一定的宣传因素而起作用。宣传因素是指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四)个性因素
  主观的个性因素含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因素。
  (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一个人形成某些态度,这些态度往往相互组合成为一个态度系统。该系统具有各种特性,作为主观的心理条件而影响着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十一、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以及问题的排列技巧
  (一)说服者的条件
  一个对某问题享有盛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
  声誉的最主要成分是专门知识(或专家身份)和超然的态度。
  (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
  (三)问题的排列技巧
 
  十二、流行★★★
  只要社会上某些有影响的特定的人物表现出某种新奇的行为,许多人就会竞相仿效,从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流行。
  (一)流行的概念
  1.流行的定义
  流行(或时尚)是一种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2.流行的三方面的含义
  ①流行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②流行是有相当多的人去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
  ③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若长时间持续,就会转化为人们的习惯,成为社会传统。
  3.分类
  流行又可以根据表现的热情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时髦与时狂
  (二)流行的特点
  1.新奇性
  新奇性是所有流行项目的最显著的特征。
  2.时效性
  流行一般表现为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
  3.周期性
  流行变化具有周期性。今天作为时髦的事物,几个月之后也许变成陈旧的东西。
  4.两极性大学英语4级证书查询
  流行项目的变化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三)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
  1.从众与模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人视为乖僻、孤独是不能忍受的。于是,人们就要努力去适应周围环境,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可供选择的最简便而又可靠的方法,便是模仿社会上流行的东西。
  2.求新欲望
  人有一种基本欲望,即想要从自己周围环境中寻求新刺激的欲望,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
合肥教育信息网  有些人感到自己社会地位不高,为了克服自己的劣等感而采用华丽的流行项目,以求消除自己的劣等感。
  另外,有些人往往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有意无意地向他人表现和主张自己与众不同,以此显示自己的地位与个性,表明自己的嗜好与欲望。
  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追随流行有年龄与性别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