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城市:一种新的城市范型1
潘爱丰林凯旋黄亚平
【摘要】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发展,部分大城市都市区出现环绕大型生态核布局的环状空间结构新形式。通过对典型城市的环形结构形态特征分析,归纳了该类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及形态特征,并从结构、功能、交通、生态和用地等五方面揭示了环形城市的形成原理,建构了特鲜明的“环簇型”空间优化模式,最后对该模式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如果控制得好,该模式将不失为大城市高级化发展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空间优化模式。
【关键词】环形城市;范型;空间优化;模式评价;环簇型
1 大城市环状空间发展的新趋势
“环”本义指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泛指圆圈形的物品,它具有中空和圆形的特征。“环形城市”指受大山大水等自然条件限制,城市空间围绕大型中央生态核(绿核或蓝核)呈中虚的“环状”布局形态,各功能组团通过大型生态绿楔加以分隔,在各功能组团内构建公共中心和相对独立平衡的道路网,通过环状交通走廊有机串联,是一种独特的空间生长方式和生长过程。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发展,部分大城市都市区出现环绕大型中央生态核布局的环状空间结构,
在新版总规中也强化了这种发展态势,较为典型的大城市有新加坡、首尔、威海、合肥、乐山、台州等,环形城市已成为一种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形态的新形式。
传统城市从团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强大实体市中心,呈现实体的“饼状”布局;环形城市明显区别于传统城市,它从带形城市演变而来,是大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化状态,是一种有效遏制城市空间恶性膨胀的布局模式,是一种充分尊重自然、人工与自然良性互动的
2国内外典型城市环状空
间发展案例巢湖教育网
2.1国外案例
(1)新加坡
图1 新加坡城市空间结构图
1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51178200)》项目资助
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珍惜。1950年前,城市空间主要是滨海团块状发展;1950年后,城市空间拓展迅速,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政府将大约3000ha (5%的国土面积)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它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主体空间围绕天然植物园呈环状布局,规划环路串联主城及植物园外围各功能组团,整座城市犹如嵌入一个生气盎然的大花园中,“花园城市”品牌形象突出(见图1)。
(2)首尔
城市主体围绕自然山体、农田、河流呈环状布局,市中心的山谷和稻田作为自然景观被整体保护起来,山谷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将被整体保护起来,稻田作为自然景观保证城市水系平衡,成了很好的新型公共预留场所。同轴体系的多层式环形轨道交通组成了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在山谷之中,没有界限、不断变化、多中心,看
上去像它自己延伸而成。母城由25座子城之间的市政设施连接而成,每座子城拥有2万居民,城市如同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平衡统一,山谷及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边界,乡村、城市和网络三者共存(见图2)。
2.2国内案例
(1)青岛
采用“环蓝核型”空间结构模式。2001年,提出实施“挺进西海岸、重心西移”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从“依湾发展”向“跨湾发展”的空间拓展转变,形成了“两点一环”的发展格局;06版总体规划中提出
“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横向
图2 首尔城市空间结构图
图3青岛城市空间结构图
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13版总体规划中提出:以大沽河、胶州湾为生态中轴,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胶州湾中央湿地保护区为生态保护重点,形成以胶州湾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为主体构成的“三城联动、组团式布局”海湾集合型大都市。(见图3)。
(2)厦门
采用“环蓝核型”空间结构模式。04版总体规划中提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组团式结构,其中:“一心”指厦门本岛,“两环”指环西海域发展区、环东海域发展区,“一主”指本岛,“四辅”指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四个辅城组团。“八片”指海沧、马銮片区,集美、杏林片区;大同、西柯片区;马巷、新店、刘
五店片区等;新时期提出“两环相扣、两带延伸、二轴串联”的发展战略,即环西海域、环东海域、沿海城镇培育带、北部城镇培育带、两条南北向城镇发展轴,联动厦漳泉一体化发展(见图4)。
(3)威海
采用“环绿心型”空间结构模式。威海市受自然条件影响,在海岸线和里口山脉的狭长地段发展,城市发展呈现沿海岸线、环绕山头的扩展态势,并且环形用地形态愈发明显,充分反映了自然因素对城市发
展的自组织力影响。05版总体规划中将城区分布于山海之间,围绕里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布局,提出“一线、多核、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框架,功能用地主要围绕绿心多核发
展,形成多个功能组团,
成为镶嵌在
图4厦门城市空间结构图
图5 威海城市空间结构图
城市环上的节点,各功能组团间以绿化带分隔; 新时期提出“一带多核、一主三副、一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带指滨海休闲旅游带,多核指中心城区及周边多个生态绿核,一主指城市主中心,三副指高区副中心、经区副中心、草庙子副中心,一轴即南北向的城市发展轴,多组团规划威海市中心城区共分为主城组团、张村组团、温泉组团、崮山组团、羊亭组团、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团。(见图5)。
(4)合肥
2011年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水域变成内湖,合肥空间发展由“滨湖发展”转变为“环湖一体”,强化了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了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
遵从“潜龙腾渊、凤舞巢湖”理念,规划构筑“一核四心多点”总体功能结构,塑造了“一湖涌动耀庐州、四心引领映山湖、多点共荣闪星光”的空间环
境形象。“一湖涌动耀庐州”指巢湖水域景观,通过与此联系的若干河流生态景观廊道、沿湖生态湿地、绿化廊道保持与合肥都市区各功能区形成良好的景观格局;“四心引领映山湖”指沿环巢湖滨湖北岸的滨
湖新区、半岛新区、巢湖城区和滨湖南岸的生态休闲区,滨湖新区和巢湖城区“东西双城融合”,半岛新城和南部生态休闲区“南北双核引爆”,四个功能区有机协调;“多点共荣闪星光”指南岸区域发展以生态休闲为主题,挖掘特形成功能有所侧重的主题镇,如繁星点点闪耀(见图6)。
(5)乐山
采用“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乐山市由主城区、五通桥镇和
沙湾镇组成。在城市中心地带(现状为
图6合肥城市空间结构图
图7乐山城市空间结构图
丘陵林地)开辟8.7km 2的城市绿心,建设森林公园作为永久性绿地,使山林置于城市之内,城市又处于几重生态圈之中,即绿心环-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绿心是乐山城市之肺,突出和强化绿心的重要作用,体现“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旅游城市景观。主城区主要沿绿心呈环状布局,通过开敞楔形绿带,使绿心与外部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便于绿心充分展露和城市居民更接近绿心。主城区以外的多个片区,分别承担工业、仓储物流、教育、居住等功能,与主城区之间在功能上互补,在空间上由快速路或主干路连接。中心区和各城镇之间,由快速通道呈放射状连接,各环的城镇之间由快速通
道呈环形连接①
(见图7)。
(6)台州
采用“环绿心型”空间结构模式。受自然条件限制,台州市空间结构以“一心六脉”为空间区划的自然界线,建立“一心四组团”环绿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一心”指绿心,是城市“六脉”的
汇聚地,是城市山水结构特征的标志性主
体。将“绿心”打造为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发展片区;“六脉”指心海绿脉、双浦绿脉、三山绿脉、五峰山绿脉、里铺绿脉和中央山绿脉,是城区各组团之间、城市外围山水与绿心相连的绿开敞空间,构成城区之间的主要生态廊道;“四组团”指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等(见图8)。
2.3要素及形态特征总结②
(1)公共中心:多中心组团式结构。由于城市空间环绕中央生态核环状布局,各功能组团间空间跨度较大,多采用“环状串珠”的多中心结构体系,如青岛市 “一主三辅”、厦门市 “一主四副”、威海市“一主五副”。
(2)道路交通:环线+内部平衡路网。由城市形态决定,城市需要环状交通主干线联系各功能组团,而功能组团多采用内部平衡的独立道路网,形成整体有机串联、内部平衡的道路网,比如合肥市环湖大道环线和新加坡的交通走廊。
(3)功能用地:连续组团型与断续组团型。由于空间横向拓展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大型中央生态核,容易在环形的每个方向形成带状功能用地布局,但各个城市在功能用地布局上呈现出差异性,如乐山和威海形成连续组团、厦门形成断续组团。
图8台州城市空间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