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0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o.10,2020(总第217期)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erial No.217
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
赵友林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分析综合性大学进行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优势、现状和逻辑。认为: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交叉、资源丰富、人文环境方面的优势,但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在“双一流”浪潮中,综合性大学进行体育学科建设要遵循学术本质、组织系统、社会需要三重逻辑;更新理念,合理定位,优化学科战略布局;发挥优势,突显特,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注重科研,强化育人,构建高质量学术队伍。
[关键词]双一流;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02323(2020)10007405
—、弓I言
2017年,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定,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137所高校的465个学科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制定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2].在政策大背景下,我国各个综合性大学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调整院系设置,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体育学科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学科建设中的“弱势体”,在“双一流”浪潮中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如何抓住机遇,突破困境,值得思考.
二、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优势
(一)学科交叉
在当代体育科学发展中,学科分化与综合的趋向、过程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综合的趋势占重要地位,学科的分化实际上已经是系统综合化趋势的一种表现交叉性是现代体育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设置通常会覆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大主流学科,某些学科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具备
了雄厚的学科实力甚至走在世界前列.林立的学科体为体育学科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各学科可以打破壁垒,在各院系之间就可以实现思维碰撞、教学与资源共享.体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学习体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培养自己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素养,发展学术兴趣,提高通才技能.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体系的支撑,体育学科必然也会在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催生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寻到更加宽广的发展方向.
(二)资源丰富
由于建校历史悠久,学科广泛,办学水平高,许多综合性大学成为全国或某个地区的教育名片和文化符号,对提升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实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承担起了超越教育功能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政府在政策和资源支持方面势必会有所倾斜.例如,2018年上海市出台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
[收稿日期]2020-08-14
[作者简介]赵友林(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74-
绿通道政策除了政策支持外,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术平台、硬件设施也基本名列前茅。另外,借助
多学科的优势,综合性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能与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校建立合作交流,毕业生也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认可度和世界影响力,学生能得到更多来自校友和社会的资源。
(三)人文环境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21世纪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级体育人才不仅是精通体育的专才,而且是广泛涉猎自然、社会科学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在实践中创新的通才。然而受到工业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实用主义观念影响5 ,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存在一些偏见,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薄弱,教师的理论素养也有所欠缺,体育学科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长期滞后。综合性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有效弥补体育学科队伍的“文化短板”;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师生互相交流与学习,对学习方法的改进、沟通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独具优势的教育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为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塑造了良好的人文空间。
三、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
综合性大学是指文理科兼备、基础研究显要、多学科有机融合、培养目标多元的大学[]。本文以“双一流”名单中的30所综合性院校为对象,通过调研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各高校等网
站,获得招生单位、学科机构等数据,检索时间截止2020年7月。
(一)学科机构
我国综合性大学以体育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或科研机构具有多样性,包括体育学院、教育/社会科学学院、体育系、体育(教研/教研)部、体育中心等,下文统称体育院系。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多为大学的二级学院或下设单位,承担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体育学科研究、众体育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管理以及体育场馆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其中15所大学由于史长、发展规模较大,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体育学院”,承担各层次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任务,其余的一半仍以“体育部”“体育系”的形式存在或挂靠在“教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大类下,部分高校的“体育部”“体育系”没有人才培养的职能。总体上看,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体育院系起步较晚,发展规模小,欠缺完整成熟的学科建制,因此也容易在学科发展中失去阵地,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二)人才培养
从培养数量看,25所综合性大学都承担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任务。从培养层次看,16所大学设置本科招生,除暨南大学1所高校只招收本科生外,其余24所都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其中9所院校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这说明随着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增长和多样化,综合性大学承担起了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任务,一改20世纪之前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绝对占有体育人才市
场的局面。从数据来看,综合性大学更加侧重研究生培养,部分院校凭借自身优势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位列B+。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综合性大学建立起像文学、法学、理学等其他学科一样从学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体育学科仍然处在学科的边缘,人才培养情况不容乐观。
(三)专业方向
表1显示,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本科教育集中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三个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学术型硕士和博士设有体育学一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专业型硕士设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两个专业,本硕博教育均集中指向于体育教育训练方向。极少数高校综合社会发展和自身情况,开设了一些特鲜明的专业,如清华大学的体育管理、冬奥赛事管理,郑州大学的体育管理、体育新闻、体育表演等专业。不难看出,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的专业设置仍然较传统,并未充分利用资深优势发展特专业、对接社会需求,学科结构有待优化。
(四)师资科研
学科建设和发展关键靠人,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队伍是学科不断得以成长的关键。从师资数量看,在获得统计数据的28所高校中,只9所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不少于50位,有19
所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占比超过专职教师数量的一半。由此而见,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师资力量小而薄弱,急需大量高水平的青年人才加入。在科研方面,综合性院校体育学科教师的高水平发文量、权威教材专著出版量微乎甚微,不能超越专业院校,但与高校自身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相比专业体育院校,这些少数的教师不仅要进行全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而且要培养研究生、承担院系专业课教学,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工作,发展机会受到资源和时间限制。这表明综合性大学体
-75-
育学科在师资建设、科研潜力方面还有较大挖掘空间.
表1中国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基本建设情况
序号学校学科机构培养层次专业设置
高级职称教师数量
(占学院专职教师比例)
第四轮
学科评估
1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硕教育学42(77.8%)
2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博硕: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管理、冬奥赛事管理专业硕士
博: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B+
3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本硕博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硕: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
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硕士
博: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
育训练学
40(71.4%)B+
4南开大学体育部25(58.1%)
5吉林大学体育学院本硕博本: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
硕: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指导专业
硕士
博:体育社会学(社会学)
97(55.4%)C—
6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29(55.8%) 7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硕体育教育训练学38(47.5%)
8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本硕博本: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
硕: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专业硕士
博: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
育训练学
50(57.5%)A
9南京大学体育部一体育
科学研究所
硕体育教育与训练学25(55.6%)
10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硕博本: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
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
硕: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
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专业硕士
博:体育学
79(55.6%)B+
11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本硕博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
育以及体育经济与管理
硕: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硕士
博: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24(77.4%)B+
12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硕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30(50.0%)
13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本硕博本: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硕: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硕
博:体育管理科学
63.2%
14武汉大学体育部63(75.9%)
15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本硕本:运动训练
硕: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51(58.0%)
16中山大学体育部硕体育教育训练学33(50.0%) 17暨南大学体育学院本体育教育30(60.0%)
18四川大学体育学院—体育
科学研究所
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
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专业硕士
19重庆大学体育学院本硕本:体育教育
硕: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硕士
40(44.9%)
20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本硕博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硕: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专业硕士
博:体育学
69(62.7%)C
21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硕体育教育训练学53(68.8%) -76-
注释:
22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本硕博
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 育、体育舞蹈
硕: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 育训练学、体育经济学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硕 士
博: 体育教育训练学
94(69.6%)B —
23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18(42.9%)
24东北大学
体育部
本硕
本: 社会体育 硕: 体育学
体育教学专业硕士
双一流高校名单29(53.7%)
25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硕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 会体育、体育新闻、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 育英语、体育表演
硕: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 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硕 士118(32.7%)C+
26湖南大学体育学院硕体育学
33(45.2%)
27南昌大学体育学院
本硕
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硕:体育学
2728
福州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
19(50.0%)
29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本硕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 育
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学)、学科 教学(体育)(教育学)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硕 士
27(49.1%)
30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本硕博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 理
硕: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 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博: 体育学
39(31.5%)B
① 中国高级职称包括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师资部分的统计不包括兼职教师、退休教师、访问学者、博士后、客座教授。② 表1中空白表示未查到相关数据。
四、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 逻辑
学界对学科内涵的理解由传统的“知识体系” 延伸到“知识体系的制度规训或组织系统”,体现了
学科性质和外部他发力量在学科演化发展过程中 的共同作用。 学科建设就是学科组织在社会系统 影响下进行知识生产的过程。 有学者提出学科建
设要遵循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笔者认为,考虑到 综合性大学体育工作的特殊性,体育学科建设还要
追求与组织的互适。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需 遵循学术本质、组织系统、社会需要三重逻辑。
(一)学术逻辑
学术逻辑指要保持学术纯洁,遵循学术发展规 律,追求自然真理和学术自由。学术逻辑是学科建 设的基本和核心,是学科内在发展要求[7]。体育学
科的构成极其复杂而特殊,既包括传统侧重身体运 动的运动技术,又包括侧重科学原理的生理医学,
还有近年来新兴的体育产业、体育新闻等综合社会 科学,在庞杂的交叉领域中基础理论研究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虽然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亟待弥补 差距,抢抓“双一流”的机遇,但却不能急功近利,以
环境为导向而盲目提高绩效,相反,重视基础研究 尤为可贵。体育学科建设要关注不同研究方向之
间的本质区别,紧紧跟随学科发展规律,在学科交 叉中吸收更多领域的精华,同时保持学科自主,形
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对体育学科来说,踏实做好基 础理论研究,取得更多高质量原创性成果,提高人
类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是目前学科建设的灵魂和重 心所在。
(二)组织逻辑
组织逻辑要求学科建设要与涉及的各级组织 相适应,力求学术和谐和文化共融。组织逻辑是学
科建设的关键和落脚点。跨院系合作交流是综合 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路径。 不同院系在长
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学术文化为基础的学术共同体,
强制部门调整或学术团队的分割重组会在一定程 度上造成组织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内部相 关学科的凝聚力下滑阻碍学科建设的进程。从
某种角度上来说,一流的学术队伍就是一流的学科
的代名词,因为学科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 队伍的研究水平。因此,国内外有远见的办学者都
把打造和谐的高水平学术团队作为提高学科水平
的重要抓手。9学科建设涉及政府、学校、院系等多
方责任主体,重心在院系。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几 乎承担了高校所有与体育相关的工作,体育学科建
设不能以专业院校来要求,也不能照搬校内“强势”
-77 -
学科的模式,必须考虑到院系的历史传统,与体育院系当前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术团体的互融要留出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鼓励”而非“强制”。各级主体应相互配合,精准发力,形成体育学科建设的合力.
(三)
社会逻辑
社会逻辑是体育学科建设的方向和保障.社
会逻辑关注应用性,强调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具体问题,以满足社会需要标准。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归宿就是转化为技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流学科不是与社会脱节的晦涩理论,而应该担当起造福民族、国家、世界的使命,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体育学科的建设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为导向,承担起增强民族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责任,切实解决社会发展中与体育相关的问题、难题。近年来出现的体育产业、体育新闻、体育工程等专业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科提出的新需求。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支撑也是体育学科实现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体育运动直接体现人的需求、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体育学科总体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建设要以社会逻辑为主,不断探索出新方法、新应用,实现体育学科的终极价值。
五、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策
(一) 更新理念,合理定位,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综合性大学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和育人理念,深刻认识体育学科建设对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及提升高校整体实力、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意义。校方、院系、师生层层主体要积极改进观念,正视体育学科的地位,适当予以资源倾斜,将体育学科建设纳入到高校发展计划中,以独立完整的学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总体而言,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仍然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有必要合理评估体育院系在高校中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地位,正确定位院系和学科,进而制定符合本校现实情况的学科发展战略.体育学科不能短时间“拔苗助长”冲向一流,也不能长时期“拖泥带水”效果平平。在资源投入和利用上应注重“精准发力”,避免走盲目扩大院系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老路,必须在充分认识自身基础上提高体育学科质量,转向内涵式发展。
(二)发挥优势,突显特,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其他学科的因素融入到体育学科中丰富着体育学科的内容和形式。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资源整合,谋求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创造各种条件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校方要将权力重心下移到院系,鼓励各院系创新教育模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体育学科分方向置于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中,如体育人文社会学与相关人文学科建立“大人文”“大经管”的学科
平台,运动人体科学与医学、生物学等建立“理科试验班”。当前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院校专业设置相同,发展定位模糊,有必要在提升体育学科基础科教前提下,依托优势学科,着重开展交叉研究,培育出具备院校特、区域特的专业,提高体育学科的学科认可度和影响力,既可以避免与专业院校同质竞争,又能突显出自身优势与特。
(三)
注重科研,强化育人,构建高质量学术队伍
体育学科建设需要理论扎实、研究出、团结合作、砥砺创新的学术队伍作为人才支撑。以人才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后备力量培养是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任务。各高校可以根据发展需要通过举办讲座会议、聘请兼职教授、引进青年人才等各种方式集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导教师申报课题、承接项目,进行学科建设;切实做好教师的再培养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攻读博士、访问学者、自主申报项目、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再进修,尤其要重视青年教师的锻炼和成长,力求争创一流的拔尖后备人才。建立完善适度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建成体育学科科研基地与高端智库,推动学科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EB/ OL].http://v/xinwen/2017-09/21/content5226572. htm,017-09-21,020-07-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三部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v/ 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809htm,2018-08-27,2020-07-22.
[3]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04.65-166.
[4]搜狐网.2018全国自主招生高校在上海落户新政:EB/OL].ht­tp:///a/245908600_100091921,2018-08-10,2020-7-25.
[5]陈传文,陈俊奇.聚焦国家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一一新时代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论析[].艺术百家,01935 (3):50-56+108.
[6]林永柏,曾蜀云,姜平平.综合性大学的涵义及特征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009(1):91-94+97.
[7]孟艳,.“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三重逻辑一一以河南大学学科建设为例[].研究生教育研究,017(4):6771.[8]刘益东.论“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文化困境[J].教育科学, 2016t32(3):55-60.
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中国高教研究,016 (1):6573.[责任编辑:丛爱玲]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