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对策虧考O王媛陈卓
湖北省宜昌市是国家、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区位优势明显,东西联结、南北交汇,是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近年来,宜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物流业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但现代物流的发展仍面临一定障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快物流业发展,提高物流供给能力,优化物流服务管理,促进宜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宜昌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宜昌市物流业发展成绩显著,枢纽地位明显提升,网络格局初步成型,服务能力和组织效率大幅提高,智能绿等业态模式创新涌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宜昌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彰显。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随着综合交通运输设施网络建设的加快,宜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功能结构不断完善。沪汉蓉、焦柳铁路对外联通,沪渝、沪蓉、呼北等国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沿江和呼南等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宜昌港是长江沿线八大港口之一,拥有各类港区10多个;4E级三峡机场航线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是中部地区非省会
城市吞吐量最大机场;三峡水运新通道正在研究推进。以综合交通网络为依托,正在构建'两片一线”市区物流业发展格局,即沿长江布局物流主轴线,主城区以火车东站、高铁北站、三峡机场、白洋港组成城东物流片,以点军火车南站周边为核心组成城南物流片。白洋港物流园区、枝城港物流园、秣归翻坝物流产业园等港口物流园功能不断提升,三峡物流园辐射影响力不断扩大,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初具规模。
(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物流业已成为宜昌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6年一2019年,宜昌市社会物流总额分别达到7119亿元、7493亿元、8481亿元和9707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不断下降,2016年一2019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分别为14.44%,14.35%,14.19%和14.08%,累计降低物流成本14.85亿元。2016年一2019年,全市总货运量由14340.27万吨增长至17714.41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由8763.58万吨增长至12601.91万吨,铁路货运量由306.86万吨增长至327.18万吨,航空货邮行吞吐量由1.09万吨增长至1.76万吨。因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沿江仁产业关转搬停冰路货运量由5268.74万吨下降至4783.56万吨,港口吞吐量由8136万吨降至8023.35万吨,但集装箱吞吐量逆势上扬,由15万标箱增长至17.52万标箱。物流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为宜昌营造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环境,为产业规模扩张和产品辐射范围扩大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现代物流模式实现创新发展
围绕“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等互联互通不断优化国际物流和多式联运组织模式。以白洋港和茅坪港为主体的长江三峡枢纽'大分流、小转运”水铁公多式联运被评为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依托海江铁、海江公、水公水、水水过驳等联运模式创新形成了“北粮南运西进'“粮肥互换”嘀品车滚装翻坝
批具有宜昌特的物流通道。宜昌拥有A级物流企
业92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达到2家,位居湖北省前列。三峡物流园、三峡银岭2家星级冷链企业,实现全省星级冷链物流企业“零突破”。随着互联网、物流网等新技术加快引用,建成三峡(宜昌)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新业态实现创新发展。以三峡物流园申报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为契机,借助宜昌自贸区政策优势,发挥市场集货功能优势,探索内贸外贸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机制。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和监管制度改革,推广“先入区后报关”“区港联动”等重大改革措施落地。湖北天元物流积极建设物流供应链公共平台,2019年湖北天元物流金融货值达15亿,增速12%以上。推进绿物流发展,在三峡物流园等重点区域建设快速充电桩设施。引导宜昌立信、华维物流、众联云等企业开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从事城市配送。
(四)物流发展顶层设计持续改善
近年来,宜昌出台《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捋一系列政策文件,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针对性地解决用地保障、政策支持等具体问题。目前已经制定了《宜昌市现
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年一2035年)》,确定了“三枢纽一中心_城市”发展目标,通过加快多式联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快速货运枢纽和现代物流大数据中心建设,努力将宜昌建设成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已成立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专业指导宜昌物流业发展,统筹宜昌物流业发展重大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宜昌市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建立跨区域物流协调沟通机制,强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协同联动。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宜昌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
总体而言,宜昌物流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与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开放要求相比,与宜昌应有的物流发展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要求相比,仍然面临一些障碍亟待突破。
(一)三峡大坝过坝"瓶颈”有待突破
三峡船闸设计通过能力为2030年1亿吨,由于航道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加速,2019年过闸货物1.46亿吨。根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等四家机构预测,三峡枢纽过闸货运量需求为2030年22576万吨、2050年25828万吨,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加上汛期限航和船闸岁修等非为人为因素影响,超期锚泊和长时间待闸成为常态。据调査显示,三峡大坝上下游每天滞留船舶平均达614艘,最高时达1100艘,连绵10公里以上。受自然天气、船闸检修等因素影响,过闸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过长,目前已达到10至15天。同时,受船闸安全运行管理制约,危化品船舶受限严重,危化品船舶过闸平均时间达20天左右。
(二)多式联运体系“梗阻”有待突破
多式联运尚处TU点示范阶段,综合轴衔接亟待加强。公路方面,三峡翻坝综合运输体系仅有南岸翻坝高速公路投入运行,但坝上坝下与公路对接的港口码头规模较小或尚未建成,公水联运体系服务能力十分有限。铁路方面,尽管区域内建有汉宜、宜万、焦柳等铁路通道,但铁路线路、场站设置与港口缺少连通,衔接配套设施不足,难以实现铁水联运,铁路成本低、运量大、效率高的比较优势尚未有效发挥,国际联通水平有待提升。航空方面,国际航班航线仍然不足,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仍在进行中,提升旅客吞吐能力和货邮吞吐量受到一定制约。
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入口2022
(三)现代物流企业“提能”有待突破
目前,宜昌从事物流服务的各类企业中,拥有A 级物流企业不到10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仅有2家,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物流行业整体上偏向于传统行业,服务功能偏向于单一的仓储配送服务,缺少增值服务;物流智能化、平台化发展刚刚起步,现代区域分拨、城市配送、城乡配送发展总体滞后,绿物流发展水平不高。同时,物流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从运输行业转化而来,教育程度偏低,流动性大,服务意识较低,高端人员缺失,严重影响物流业发展的稳定性,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物流空间布局“无序”有待突破
现代物流与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等联动融合程度不深,空间格局有待完善,区县物流发展定位不明确,发展不平衡,港口和物流园区同质化布局和竞争问题突出。目前宜昌现代物流的总体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协调推进等分属于不同部门,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长江沿线白洋港、云池港等多个港口经营权分散,依然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造成权责不清、界限不明,推进效力不强。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宜昌物流发展的实施路径
加快宜昌物流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既有物流资源优势,从物流通道、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市场环境等多维度综合发力,补齐差距与短板,为融入“一带一
路”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畅通对外物流通道
一是加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畅通长江黄金水道。宜昌通则长江通,长江通则全国通。采取综合措施有效解决三峡大坝货物过闸问题,畅通宜昌对外物流大通道,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综合立体站走廊,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港口、翻坝铁路、翻坝公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打通白洋港、云池港、红花套港、七星台港“最后一公里”疏港如提升大坝上下游港口集疏
运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模式,积极对接中欧班列。依托重点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运输网络,加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空港货站、公路货运集散中心、口岸作业区等中转、转运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港口铁路进港工程,加强铁路、港口、机场货物与公路有效衔接,提升多式联运设施能力。加昨成水铁、空铁、水水等多种联运模式,积极对接'渝新欧、汉新欧'。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通道高效连接,有效串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豳港,并海港佇雌等沿海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通过重庆港等沿江港口与陆海新通道联通。三是加峡机场改扩建工程,构建空中物流大通道。以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为契机,全面提升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功能。逐步将飞行区等级提升至4E级,增强旅客吞吐能力和货邮吞吐量,满足区域特种货物的空运需求。拓展宜昌至国内各省会城市以及重要旅游城市的空中航线,完善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建设,开通至日本、韩虱新加坡等周边国家的国际定期航线,打造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空中门户。
国内国际时事(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一是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创新智慧物流营运、集约配送、“无接触”配送模式,推进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物流服务由分段组织转向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O 以智慧口岸、智慧港口、智慧园区(企业)、智慧社区建设为基础,以三峡(宜昌)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中枢,深化与口岸、检验检疫、税务、金融保险的信息融合,各基础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物流大数据中心,促进物流监管和物流业务转向线上办理、线上交易,实现一次
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二是推进绿物流建设。加快转变传统物流方式,以“公联水、公联铁”等高效物流组织为重点,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速船型、车型标准化和托盘循环共用进程,采用绿物流新标准、新技术,推行岸电、LNG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包装物、废弃物回收物流。创新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和应急能力建设,完善预警防控体系,增强风险防范和事故救援效能。构建“市一区一街道”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运输保障体系。三是引导企业集发展。分离生产、贸易型企业自办仓储、物流,发展第三方专业化物流。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全要素集成、农工商贸联动发展的枢纽经济集聚区,引导物流企业进驻集聚,制定特殊政策,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入住设立总部或分部。引导现有物流企业入园,提升物流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线路、运能、区域和业务板块为基础,以物流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线,以产权、资本、经营权为纽带,推进同业整合,以大带小,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服务质量。
宜昌人才网2013年江苏省公务员面试名单(三)全面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围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一2030年)》和《宜昌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9年一2035年)》,宜昌初步确立了“现代化多式联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高铁+航空”“快速货运枢纽”三大物流发展定位,超前构建了“一带两轴三片区”的现代物流产业空间格局。“一带”即沿长江综合物流主通道打造物流产业集聚带,形成“一江两岸”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格局;俩
轴”即焦柳综合物流发展轴和汉宜万综合物流发展轴;“三片区”即立足宜昌全域空间格局,形成中部城区、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区三大物流产业聚集片区。围绕制定的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需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一体化推进港口建设。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实践,构建大交通、大物流。逐步引导港口沿长江分散布局。引进国内一流港口物流企业来宜昌投资,以资产为纽带,整合省交投、市交投、宜昌港务集团等所持有的港口、翻坝铁路、管道等资源,组建三峡港务物流集团,实现“一城一港一主体”。建议由三峡港务物流集团作为投资主体,统筹推进港口码头、南北两岸翻坝铁路、疏港铁路、翻坝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差异化布局物流园区。统筹全市16个物流园区建设,形成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等各类物流园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围绕宜昌产业、城镇、物流整体发展定位方向和港口型国家物
流枢纽功能,优化全市域各类物流园区、物流平台等载体空间布局和功能安排,突出联动协同、链式分工发展。三是系统化推进'港产城”相融。现代港口与先进产业、现代化城市建设互为依托,相辅而行。要结合宜昌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港口后方陆域重新布局,嵌Aff型产业,拓展城市骨架,发展临港经济,真正实现'港产城”相融相生、和谐发展。
(四)逐步完善物流市场环境
一是持续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深入推进物流
领域商事制度改革,适应物流快递企业经营特点,进一步放宽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加快推行“一照多址”,促进物流快递企业网络化经营布局。建立统_的物流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业务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二是加快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和壮大物流市场主体,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获取物流发展方面的人力资源、资金、土地使用权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物流行业违法失信“黑名单”,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加大市物流业发展中心对全市物流资源配置的统筹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和收费管理,统一港口等收费标准,避免物流设施重复建设和物流市场无序竞争。三是提升物流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宜昌物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运行中的作用,探索电商物流企业等级评定和信用分级管理。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物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加强物流、交通运输、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间信息开放共享,为企业提供资质资格、认证认可、检验检疫、通关查验、违法违章、信用评价、政策动态等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完善三峡智慧物流云平台与省市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宜昌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_)完善财税支持政策
一是设立物流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由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牵头设立宜昌市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发挥
财政资本金杠杆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吸引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参股,重点加强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轻资产物流企业发展,依托各区县市双创平台开展物流新业态孵化。二是认真落实物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为降低疫情影响而采取的_系列物流税费政策,加快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通道”政策。
(二)创新金融扶持政策
一是规范PPP等投融资方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在物流领域推广应用,鼓励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物流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重点针对物流枢纽、多功能仓储设施、多式联运站场以及姗专用线等疏运通道,规范和优化PPP模式。二是积极发展现代供应链金融。依托宜昌保税物流中心等为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外贸企业、国际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支持港口物流、多式联运、临港制造产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方案,放大资本对物流供应链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落实用地扶持政策
一是优先安排物流项目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物流发展规划中综合考虑物流发展用地,统筹安排物流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选址和布局,在豁畑枢纽、产峻聚区等物流集散地布局和完善一tit物流园区、瞇中心等物流项目,确保皴!I 和物流用地落实。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
合”等多种方式供应土地。对因建设国家物流枢纽需调整有关规划的,要积极予以支持。二是给予物流企业土地使用权优惠。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直接用于物资储备冲转、配送、瞬作业、运输装卸以及相应附属设施的物流用地(具有物资批发、零售等市场交易功能的用地除外),可按当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出让。
中小学生云平台登录入口护士证成绩查询(四)完善人才保障政策
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宜昌市物流发展实际,加强与国家高端智库、专业智库、各类科研院所合作,加大与三峡大学等本地院校协作力度,联合培养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加强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采取专业培训、岗位实训、资格考试等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物流技术和熟悉物流管理业务的多层次专业人才。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对引进的高技术、高学历物流管3A才,在资金支持、川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支持,做好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人才使用与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宜昌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田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