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3期2021年6月聊城市招生考试中心
农业科技管理vol.40,No.3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2021
文章编号:1001-8611(2021)03-0018-04
新时代促进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的思考
----以河南省农科系统县级农科所为例
李秀杰1杨明星1孙洪祥1董淑静1孙文喜1田云峰2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长垣分院长垣4534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文章阐述了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县级农业科研单位自主创新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提出了立足实用型特学科开展研究、创新引才引智机制、强化融合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促进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河南;科技成果转化
Consideration on Promoting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in the New Era,Taking County-Level Agricultural Institutes of Henan Province as a Case
Li Xiujie1Yang Mingxing1Sun Hongxiang1Dong Shujing1Sun Wenxi1Tian Yunfeng2 (l.Changyuan Branch,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angyuan,453400;2.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时间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ul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 at the county level in He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in the paper.Bottlenecks th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 at the county level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ummarized.Countermeasures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 at the county level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 research,innovation institution of talents introduction and exchanging mechanism,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intensify undertak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County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novative development;Henan;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保证我国农业持
续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我
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
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作
为基层科研和示范推广的排头兵,肩负积极配合国
家、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
责任和使命,对上承接科研项目子课题,具有承上启
下的重要作用雹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
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为我国“十四五”
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
新步伐指明了方向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把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
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
收稿日期:2021-03-18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重点研究课题(192400410004)
作者简介:李秀杰(1976-),男,本科,副研究员田云峰为本文通讯作者。主耍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科技管理
DOI:10.16849/J.CNKI.ISSN1001-8611.2021.03.004
下,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体制机制亟待改革创新,进一
步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4]。文章以河南省县级农
业科研单位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
索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路径。
1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及取得
的成效
河南省农业科研机构是按照不同的农业类型区和特经济农业区构建而成的省、市、县三级农业科
研体系。全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共29个,全供事业
编制的13个、差供的9个、其他7个,全供编制职数
541人、差供编制职数562人,在岗职工921人、离退
休职工843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87人、
第3期李秀杰等:新时代促进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的思考•19-
安徽省人才网首页
中级职称206人、初级职称117人。
1.1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承担示范推广项目,2016年承担项目总数为39项,2019年增加至70项,提升了79.49%。2015—2019年,建立了示范基地772个,致富点1664个,累计产生经济效益88282万元。在新品种、
新技术和新模式引进方面突破了当前科技成果转换的“堵点”,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开花结果,承接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成为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的主角,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近5年,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建立示范基地和致富点个数相对稳定,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保持在较高水平(见表1)。
表12015—2019年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示范
推广情况
年份主持推广项目/项示范基地/个致富点/个效益/万元2015014419521996 20163913945610913 20176814727717510 20187018035720473 20197016237917390
2021年河南省职称网数据来源:河南省农科系统历年统计资料(下同)。积极贡献。
1.3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宣传指导的重要阵地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生产一线,长期和黄土打交道,长期和农民打交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讥基层科技人员肩负着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繁重任务,是科教兴农的基层骨干力量,是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金钥匙。据统计,015—2019年,平均每个县级农业科研单位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服务51次,举办培训班和讲座20场,发放技术资料12476份,接受咨询5228人次。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不断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力度,近5年,科技下乡服务次数、举办培训和讲座次数、发放技术资料份数及接受咨询人次均呈稳步上升趋势(见表2)。当下是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基层科技人员在传播信息、普及科技知识、指导解决农业生产一线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冏。
表22015—2019年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培训
指导情况
年份
科技下乡
服务/次
举办培训班和
讲座欣
接受咨询
/
人次
发放技术
资料/份20151051545121030335300 20161083556132460321000 20171136595157461357486 20181534634166616379500 20192382628180437415800
2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复叠加研究较多大多数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学科短板问题,研究方向、学科布局等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传统作物育种方面重复研究较多,特别是在小麦、玉米遗传育种方面,80%以上的县级科研单位都开展了小麦、玉米的育种工作,单打独斗,成果产出和资金投入不匹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2.2科技后备人才不足随着老一辈优秀科研工作者年龄的增长和科技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加,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队伍进入新老交替阶段「7]。目前,基层科技人员普遍老化,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梯队构建不合理成为制约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2015—2019年,河南省29个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中有18个单位没有引进科技人才,另外11个单位5年内共引进48人,其中:博士研究
I.2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作物育种方面协同省部级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联合攻关,培育出很多农作物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例如,浚县农科所选育的浚单5号、国审豫玉II、国审浚单18、国审浚单20、国审浚单29、浚单3136等13个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荣获科技成果奖49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10项。国审浚单18荣获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审浚单20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666.67万hm I. 2,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温县农科所培育的温麦系列小麦新品种中,有25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其中,豫麦25、豫麦41、豫麦49-198、平安11等品种在河南省小麦品种推广应用中名列前茅,豫麦49-198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遂平试验站、平舆试验站等在油菜、芝麻等作物育种方面也先后培育出杂交油菜系列、白芝麻系列多个适宜本地乃至全省种植的优良新品种,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
20・农业科技管理第40卷
生1人,占比2.08%;硕士研究生20人,占比41.67%;本专科生27人,占比56.25%(见表3)。可见,目前部分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缺乏连续性;引进层次还不够高,主要以本专科生为主,结构不够合理;引进人数较少,存在总量和科技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
表32015—2019年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
人才引进情况人年份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辅警面试一般问几道题
2015000
2016039
2017020
20181610
2019098
2.3科研经费不足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承担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据统计,2015—2019年,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共计69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1项,省级项目293项,市厅级项目345项。5年内,承担项目数量相对稳定。但从项目级别分布来看,近5年,县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国家级、省级、市厅级项目占比分别为&73%,41.92%,49.35%,项目级别主要以市厅级为主,国家级项目偏少,且市厅级项目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国家级项目和省级项目数量忽高忽低(见图1)。从项目经费来看,2019年河南省20个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共计337个,项目经费7287.23万元,平均每个项目经费为21.6万元;29个县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149个,项目经费580.6万元,平均每个项目经费为
3.9万元,远低于市级农科院承担每个项目经费的均值,且近5年,项目经费有下降趋势。这反映出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在项目申请上主要还是依托地方政府支持,且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缺乏保障。
ee国家级项目^可省部级项目肛皿市厅级项目科研经费
年份
图12015—2019年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
数量及经费2.4科研成果产出后劲不足2015—2019年,29个县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奖成果共计66个、专利5个、标准12个、品种10个、论文著作346部(见表4),其中,论文著作类成果数量占科技创新成果总量的比重为78.82%,专利、标准、品种等实用性科技创新成果严重不足,论文著作与实用性成果比例失调。2015—2019年,在科研项目总数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获奖成果从2015年开始大幅下降,从23项减少至2019年的2项,科技创新成果不增反减。在各项科研成果中,标准授权数量呈上升趋势,论文著作呈波动式前进,专利和品种权方面成果持续走低,科研成果产出后劲不足。
表42015—2019年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
科技创新成果
年份
获奖成果专利标准品种权论文著作
/项/项/个/个/部20152300281
20161101376
20171811463
20181235176
2019215050
3河南省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功能定位不够清晰,特学科抓手不强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以服务地方需求、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其科研项目主要以实际应用和科技服务为主。但部分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目前的功能定位仍不明晰,学科建设尚未成熟,特学科抓手不强,在围绕所在县中心工作做好科技支撑方面作用发挥不到位,制约了其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甚至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风险冏。
3.2引才引智吸引力不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在省内知名度不高,科研成果又较少,在资金、资源和学术环境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很难留住学科带头人,也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此外,近年来,由于编制限制,科研单位新进人员较少,专业结构不合理,科研人员占比偏低,且年龄偏大,多数为“60后”和“70后”,无法满足科研需求,导致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整体稳定性差网,科研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管理和指导相脱离等管理不顺的问题,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性不强,从而影响了县级农业科研单
第3期李秀杰等:新时代促进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的思考•21-
位工作效率和创新发展的动力。
3.3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科研资金投入持续性不强县级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平台小、体量轻、渠道窄,申请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少且难问。长期以来,国家下达的农业科研经费更多地支持了中央、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从事重点领域的理论研究或创新研究很少,大多数被定位在技术开发研究、技术示范和推广方面何。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委托制很少,多属竞争型项目,县级科研单位人才、产出等方面竞争力弱,无法从省级及以上创新项目中争取到足额、可持续的科研经费,从而制约着县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3.4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科研创新平台标准不高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因受当地财政的约束,科研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叫大多数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只拥有试验基地,设施不配套,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缺乏大型的高精尖科研装置,没有完善的配套技术与信息支持,科研创新平台标准较低,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较难,制约科研工作开展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4促进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立足实用型特学科开展研究根据地域资源、区域导向等因素,立足区域农业特点,着重研究开发
实用性强、产品效益好、当地急需的产品与技术,以实用性特研究为主,服务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坚持与地市级及以上科研单位研究方向错位发展,拉长学科链,形成优势互补,走特发展之路,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需求,助推当地特产业发展,在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推广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创新引才引智机制建立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以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强化自身体制机制改革,改变传统引人渠道,采取定量定向引进和多渠道柔性引才引智政策。一是根据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和后备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单位人才编制的数量,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高校毕业生。二是对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身心健康的退休专家进行返聘,让其继续工作。三是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需要,采取定目标、定任务的方式聘请外单位专家。四是根据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需求,聘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或业务骨干为单位特聘专家。通过坚持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组合拳,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长期保持内生发展动力。
4.3强化融合发展坚持开放搞科研,融合促发展,充分借鉴外部好的运行模式和经验,秉承合作共赢、共建、共研、共享的原则,拓宽科研资金渠道,一靠政府“输血”,二靠自身“造血”。首先,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主动承担当地政府农业发展的工作任务,融入科技支撑农业结构性调整和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当中,树立“有位必须有为”的责任意识和“有位必有责”的担当精神,争取当地政府稳定经费支持。其次,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应抓住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学科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
极主动与省级及以上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争取子课题项目研究和纵向经费。最后,县级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与农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技术服务的横向合作,增加横向经费收入,注重服务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强与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密切合作,共同加强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把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4.4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产业振兴之中,充分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搭建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科研院所、农业高校之间合作的桥梁,精准引进适合当地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通过典型引领、样板带动,加速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开花结果,服务于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助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5参考文献
「1]唐娟,孔祥林,杨景峰,等.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成效及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1):21-24
「2]蔚承祥,孔怡.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8(11):520-525
⑶习近平.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
09-ll)「2020-09-12].baijiahao.baidu/s?id=16775
45397554648074&wfr=spider&for=pc
「4]郑萍萍,王卓.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J].辽宁经济,2018(3):64-65
「5]阳政伟.衡东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⑹杨桂华.充分认识基层科技团体和科技人员作用迎接知
识经济新的挑战「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下转第52页)
•52-农业科技管理第40卷
企助推农户方式的不断演进和多方主体的协作,使得利益联结模式不断优化,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更加速了贵州农村农业现代化步伐。运用博弈思维分析贵州各种利益联结模式,发现稳定性和效能最大的组织模式应为“政府/党建+生态农企+合作社+农户”,该模式以融合农村一二三
产业为目标,发挥主体间协作效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主要优势在于:一是有效释放行政管制力量。事实上,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强有力的组织禀赋和思想引领作用,不仅能鼓励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到产业基地、农户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而且能营造宏观产业制度环境,如落实中西部协作项目,用好用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和就业专项资金。二是生态农企能够自我规范行为。从贵州省实践模式来看,生态农企承担着对接市场的重要职能,从要素供给、生产指导、市场引领、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帮扶农户生产。三是专业合作社在该模式下能够协助政策执行,有效发挥聚集作用、协调作用、榜样作用,在听取农户意见的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四是基于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机制,该模式中农户在参与中可快速获得要素收益、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知识收益和内生动力的提升等。
下一步为了增强利益联结的稳定性,达到均衡博弈效果,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应将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失业补贴和农业保险购买等方面,保障农户不受公共卫生事件、农业灾害等影响而再次陷入贫困。二是生态农企应在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持续扩大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产业项目,为其提供要素支持和就业岗位,防止拖欠产品收购货款行为发生。三是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熟悉度和人脉熟络度帮助企农科学、合理地传达双方利益诉求,尤其是要做好生态产业循环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标准使用监督和生产培训工作。四是农户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实干中了解农村农业现代化政策,学习绿生产技术,培育与其他经营主体风险共担意识。
5参考文献
「1]张予,林惠凤,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济,2015(7):95-99
「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李红霞,汤瑛芳,沈慧,等.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6):75-79
「4]周业付.基于进化博弈模型的“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履约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22):47-50
「5]望超凡.资本下乡与小农户农业收入稳定性研究一一兼论农村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11-21
⑹王琳,林克剑.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研
究「J].农业科技管理,2020,9(2):66-69
「7]郭晓鸣,廖祖君,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一一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4):40-47罔岳玉兰,侯立刚,杨明静,
等.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与思考一一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4):22-24
「9]崔宝玉,王孝璱,孙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设立与演化机制—
—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讨论「J].中国农村经济,2020
中国研究生专业目录(10):111-130
「10]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98-120,206
「11]胡剑锋,文聪.农业行业协会:利益代表而非经济合作「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20-25
(上接第21页)
「7]欧阳洪学.认真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新老交替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1995(7):48
罔蔚承祥,孔怡,张昕颖.地市级农科院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32-35
「9]程立生.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农业科研机构走出困境发
挥效能的途径「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1997(1):22-25「10]周汝琴,葛汉勤,王永慧.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措施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4):20-24「11]佟屏亚.基层农科所体制改革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