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1.试述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工作。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是以批判“两个估计”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以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重点而逐步展开的。
(1)教育领域中“拨乱反正”的主要措施
①推翻“两个凡是”,批判“两个估计”。通过多次谈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直接否定了“两个估计”,不仅为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教育发展奠定了明确而坚定的思想基础。同时,还逐步解除了强加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束缚,推动了对“四人帮”罪行的揭发和批判,为平反冤假错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平反冤假错案。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从1977年初开始,至1980年初基本结束,持续三年之久。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在的全力支持下,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许多影响重大、涉及面甚广
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或纠正。
③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根据的指示,并经亲自修改,教育部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明确了废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④恢复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快培养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便着手恢复研究生教
昆明市招生学考网
育,并建立了相应的学位制度。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积极推动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次年1月1日正式施行。
⑤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提高教师的地位。在领导拨乱反正,批判“两个估计”中,最关注的问题
是尽快把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1977年5月24日,在他尚未恢复工作前,就明确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尊敬教师的一系列论述,使广大知识分子和教师解除了思想包袱,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鼓舞。
(2)教育领域中“拨乱反正”的意义
①推翻“两个凡是”、批判“两个估计”的措施,逐步解除了强加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束缚,推动了对“四人帮”罪行的揭发和批判,为平反冤假错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密切了党和人民众的关系,更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全党也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③恢复高考制度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壮举,标志着教育事业开始了历史性的转折,由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向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服务的轨道,取得了拨乱反正的最大胜利。
④恢复研究生教育和建立学位制度,是我国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独立自主培养高级人才的开始。特别是建立学位制度,我国近百年的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中,培养出第一批自己的博士研究生,意义深远,因为在重要领域的发展能否立足于自己培养博士研究生,关系到能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大问题,是中国教育史和科技发展史上
的一件大事。
⑤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提高教师的地位,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进一步调动了积极性,为国家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10月教资什么时候查成绩
2.试评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明确了废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这是拨乱反正的最大胜利。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高考制度打破了“两个凡是”思想教条的束缚
“四人帮”覆灭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还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桎梏着人们的手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恢复高考的决策,实际上是以为代表的党中央确定以此作为突破口,从而打破思想教条束缚、全面开始拨乱反正的一项具体而重大的决策,对彻底清除后遗症具有突破性意义。后来的事实证明,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两个凡是”的禁区一经突破,当年即顺利地进行了11年来
的第一次高考,使全党、全国人民经受了一场思想大解放的洗礼。一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从这个意义上,恢复高考也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倡导的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实质性举措。
(2)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是拨乱反正的最大胜利
虽然恢复高考是党中央针对高等教育做出的决策,但这一决策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为各条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打开了突破口,是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前,恢复高考的决策使全国人民看见了党中央正本清源、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坚强决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久后在全国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一次成功预演。
(3)恢复高考制度的社会影响持续至今
滁州市公务员考试
①恢复高考重新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以其独特的理念影响和改变着当时和后继的知识分子们。
中国教育平台网站②恢复高考修正了十年所形成的以政治身份作为享有高等教育机会的特殊主义标准,使中国的招生制度重新回归常识,恢复了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
③恢复高考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是改革开放的预演,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作为新旧时代分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彻底告别“”旧时代,热情迎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象征。
④恢复高考意味着社会流动机制的重新建立,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同时端正了社会风气,彻底改变了“”时期“读书无用”的论调以及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轻视态度,营造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
3.试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答: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创建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起点。
(1)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立的过程
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出发点,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早在1975年,第一次恢复工作,在听取中国科学院汇报工作时,就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1977年5月,在第二次恢复工作前夕,在一次谈话中
更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77年8月刚刚恢复工作,就邀
请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又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各级党委要认真的作为大事来抓。”
在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今后二十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更进一步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立的意义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意味着教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服务。
①教育优先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长远大计。教育优先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步骤,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已由建国初期的扫除文盲教育发展到目前的全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杜会进步,中华民族以雄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能够促进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达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富民富国的目的。
银行招聘2023年招聘③教育优先发展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教育是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又加剧了国际间以经济、科学实力为主体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力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只有把教
育这个基础打牢,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人才,才能为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个人学籍网上查询
4.试述《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答:(1)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决定从当年7月1日在我国正式施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采取从实际出发,允许在一定时期内各地实行义务教育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允许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允许几种学制年限并存,并允许义务教育在普及标准上有所差异。
(2)198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分地区、有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和实行助学金制度,学校的设置、布局和办学标准、教育经费和基建投资、考核和监督等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
(3)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并从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核心内容,强调政府应当承担的出资义务,旨在保障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享受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这是现行《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
义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