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友兰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wd无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务员考试试题2022及答案
    修身的观念在《五经》中已经出现,如《书经·皋陶谟》《逸周书·周书序》已有“慎厥身修”“修身观天”“修身敬戒”等说法。周公明确地将“天命”与“德”联系在一起,原本“嗜饮食”“不歆非类”的天、神转而成为超越族类、超越世俗物质利益的“飨德”“惟德惟馨”“惟德是辅”的道德神。就此而言,西周政治文化已经具备“崇德贵民”的人文主义底。在这个时代,代表世俗的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地官传统”逐渐压倒以神灵祭祀为核心的“天官传统”,与此相伴,礼乐文化中的仪式意义逐渐内化为德性的要求。“仪式伦理”向“德行伦理”过渡是西周的时代精神。周人的“敬德”观念,诚如徐复观所说,其背后的“忧患意识”具有“道德的性格”。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周公重视德行的根本目的始终未脱离“获得天命”“守住天命”这一终极视野。“敬德”与“受命”“德”与政权的“天命”往往绑在一起。对“德”的追求虽不乏真诚与坚定,但其动机却始终无法超越政权“受命”的向度。
    指出,春秋的前半段,大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孔子出生前一个世纪左右),“修德”已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逐渐转为个人化、内在化的“德”,但这个“德”仅限于诸侯、执政、卿大夫,而仍未及一般人;另外这个“德”虽已开始“内在化”,但以何种方式内在于人,亦指示未清,此中关键在于尚未出现“心”的观念。
    孔子坚持有教无类,使得修身带有开放性,在原则上不限定在某个阶层。后来的《荀子·君道》与《礼记·大学》都明确指出,上自天子下至臣下、百吏乃至庶人皆以修己、修身为本。孔子始又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对德行的追求不仅具有了普遍性,而且具有了纯粹性。《孟子·尽心下》则说:“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由“受命”向“俟命”、由古老的“善恶有报”宗教观念向德福剥离、由“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德行自此获得了自身的纯粹性和自足性。需要补充的是,在孔子之前,“德”尚未完全证得其自身的普遍性、纯粹性与自足性。
    自孔子开始,人与禽兽之别的话语见于不同的文献。先秦诸子不约而同地将“禽兽”视为
映射人之为人的“他者之镜”,人禽之别话语的出现标志着人之“类意识”的自觉、“做人”意识的自觉。人之“天爵”“良贵”说将人之“贵”由世间差异性的社会地位提升至人人皆具的超越性身位,不仅构成了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的超越根据,也构成了传统向现代不断转化的精神资源,谭嗣同“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这一近代“仁说”未尝不可视为对这一精神资源的重新激活。
    (摘编自陈立胜《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
【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时“天官传统”逐渐被“地官传统”取代,代表世俗的道德与政治理性占据了上风。
B.指出,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德”已具有精神内向化特征,但仍局限于少数人。
C.“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的转变,使德行具有了一定的自足性。
D.在古代文献中人与禽兽有别说法的出现表现出人的“类意识”和“做人”意识的自觉。
【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以西周时代精神为据,论证了当时的修身观念与“天命”相联系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的说法,可印证孔子关于修身不限定在某个阶层的观点。
C.文章后两段论证了自孔子开始,修身观念具有普遍性纯粹性、自足性、自觉性。
D.文章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论证,材料充实,有理有据,要言不烦。
【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
A.周公对“德”的追求虽然不乏真诚与坚定,但是其根本动机仍在于维护德行伦理。
河南700分上不了清华北大
B.在春秋的前半段,修身观念虽已具有普遍性,但其实现内在化的方式尚不够明朗。
C.由“受命”向“俟命”的变化,体现出了由一味地被动接受向重视内在修养的变化。
D.基于人兽有别观点形成的“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
2023国考专业对照表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   参军 。师古少传家业,博览书,尤精诂训,善属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事业单位题库app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素奇其对。到官果以干理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从(高祖)平京城,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   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太宗   践祚 ,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以母忧去职。服阕,复为中书侍郎。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之后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卿之学识,良有可
称……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时承乾在   东宫 ,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十五年,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   封禅 使,参考其仪,多从师古之说。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
    (选自《旧唐书·颜籀传》,有删改)
【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B.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C.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D.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军,中国古代官职,官品不高,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都曾担任过此职。
B.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因方位而得名,也借指太子本人。又称“储宫”。
C.践祚:即“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践祚指皇帝登临帝位。
D.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止乱复治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
【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师古少承家风,广读书善作文。襄州总管薛道衡喜欢他的文才,曾经请他修正文章,因为写作和颜师古交往甚密。
B.颜师古精通治理,于己才干自信。尚书左仆射杨素质疑其治理能力,他轻松奏对,到任后才能出并且治理得很好。
C.颜师古学识出众,深得太宗爱惜。师古遭众人非议说他收受贿赂,被贬出京,太宗惜其才,将他重新调回任秘书少监。
D.颜师古勤于治学,学术成就斐然。太宗让读书人学习他考定的《五经》,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广为流传。
【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谓曰:“安养剧县,何以克当?”师古曰:“割鸡焉用牛刀。”
(2)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
三、诗歌鉴赏
(★★★)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宋)辛弃疾
注册会计考试报名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阐明无论富贵或隐居都要宠辱不惊的道理,以与祐之弟共勉。
B.下阕前两句不直写送别却回忆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倍显多情。
C.词人想象送别后只有翠山秋水伴祐之弟前行,表现了离别时的孤独感伤。
D.这首词描写、叙述、议论结合,运用想象、比喻、对仗等手法,耐人回味。
【题2】“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绘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江上场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荀子《劝学》中,与“水滴石穿”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作者迷恋于美好景物之中,忽感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 “  ______ ,写景化静为动的是  ________ 。”
五、语言文字运用Ⅰ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着董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___________的人,回到远方的故乡。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___________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贫苦,但是充满了乐趣。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___________自然光影声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___________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让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触手可及。(        ),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